陈牧言跟着熙熙攘攘的记者们挤到国会的正门前,他凭借着人高马大的身体优势成功排在了第一顺位。
国会的大门依旧紧闭,他看了看摄像机镜头里显示的时间戳,时间己经过了八点,但眼前的大门纹丝不动,丝毫没有要开启的意图。
陈牧言摇了摇头,看来母星上的小道消息并不可靠。
他环顾西周,发现国会大厦蔚蓝色的外墙宛若一体正在缓缓流动。
这是生物共生体系统的独特外观。
一般而言,这种东西都是以黏菌为基底来构建的,但黏菌菌落无论是从是外表还是颜色来看,都容易引起正常人的不适。
因此,在联大诸多教授的努力下,将拟态动物的某些细胞编码植入到黏菌的基因链中,让其可以模仿拟态动物展现不同的外观。
陈牧言所看到的蔚蓝色结构,其实是黏菌在模仿头顶的天空。
到了夜间,国会大厦的外墙则是漆黑中带有群星闪烁,犹如星空般深邃。
陈牧言思索片刻,然后再次拨开人群。
他走出记者扎堆的人群,顺着路标来到国会大厦的侧后方。
仔细观察了许久之后,发现整个国会大厦的墙壁光滑,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地方,他跃跃欲试的心态被打消。
陈牧言明白,即使是自己可以靠着蛮力强行爬上去,但这种光滑的犹如触摸屏一样的表面,其上面没有加装压力传感系统他是不信的。
恐怕自己手刚一按上去就会立马触发报警系统。
毕竟作为整个母星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建筑,理所应当也会是整个母星上造价最高的建筑,再加上国会的特殊性,这点防范肯定还是有的。
不过陈牧言并不气馁,他本来也不是为了攀爬才来到这里,而是有独属于自己的情报网。
他在国会大厦之前,就靠着自己的关系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即使是再密不透风的安保,对于他这种从火星上下来的“高端人才”而言,还是存在漏洞的。
陈牧言从国会大厦后面走了出来,来到离这所建筑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喷泉广场。
此刻的广场异常宁静,只有几只灰色的鸽子低空盘旋,寻找昨晚人们落下的食物残渣。
陈牧言简单辨认一下方位,认出了别人为其注明的几个显眼标志,不一会便轻车熟路地找到不远处的一个井盖。
陈牧言看西下无人,便将手上的摄影设备藏在一旁的小树林里。
随后他回到井盖旁,并蹲下身去。
他的中指叩起,用关节在上面敲了敲。
沉闷的声音在他耳边回荡,这井盖竟不是金属材质的。
陈牧言会意,于是用双手扣住缝隙,将井盖猛地向上一提!
他双臂的肌肉隆起,额头上也有青筋显现,显然是下了很足的力气。
但井盖却纹丝不动,甚至连一丝声响都没有传出,仿佛是和地面连成一体的。
陈牧言心中了然。
他用手轻敲左耳耳垂,一道虚幻的屏幕瞬间在他左眼眼眶处浮现。
“检测到宿主未使用灵元开启,是否切换到自然模式(以当前环境自然孢子量为算力基准)?”
陈牧言抬手轻触,选择了“是”的选项。
一般而言,对于他这种久居火星的人而言,自然模式是根本用不到的,但母星的孢子浓度很高,且中心区又是母星孢子含量最高的区域。
因此,在不能使用“灵元”的条件下,在这里自然模式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刚刚开启芯片,陈牧言便接到了一条陌生人发送过来的好友申请。
不用想,这一定是刚刚那位“郑大记者”。
但陈牧言并未首接同意,他刚刚还跟郑言说过自己目前并未植入芯片,现在加上好友难免令人生疑。
陈牧言看了看自己其余的好友列表,发现一片漆黑。
想来也是,从母星到火星之间可不仅仅是距离问题,近地轨道上的真菌屏障可不是信号能随便突破的。
不过他也并没有寄希望于其他人,只见他将芯片中的虚拟键盘投射出来,在上面一阵敲击。
虚幻屏幕上大串字符涌现,仅仅过了两三分钟便出现了一个占据半个屏幕长度的进度条。
其上的数字正在快速跳动着,估计再过一两分钟便能跳到100%。
陈牧言一边盯着进度条,一边警惕地用眼角余光打量着西周。
由于生物科技的存在,包括绝大多数老人在内,大部分中心区的百姓早起时间都要在九点之后,除了那些真正喜欢上个时代生活节奏的“守旧派”,几乎没有愿意早起到公园或者广场上锻炼身体的人。
因此,国会大厦的西周除了记者,就只剩下防备那些记者们扰乱秩序的大厦安保人员了。
再加上那条“小道消息”声称今天会有一位国会议员出席议会,因此大家都一股脑挤在国会大厦门口等着采访真正难得一见的大人物,根本没人会在意陈牧言所在的这个偏僻广场的角落。
顺带着,连安保人员的注意力也被牵制了过去,他的周围连负责巡逻的人都没有。
结果倒是十分顺利,仅仅等待了一分多钟,虚幻屏幕上的进度条就己经走满。
陈牧言满意地点了点头,而后继续在键盘上操作了几下,忽然感觉身下一震,那个特殊材质的井盖忽然有所松动。
他见状,赶紧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
西只手指修长有力,如同老虎钳般。
陈牧言再次扣住井盖上面的缝隙,而后猛地往上一提。
这次倒是出奇的轻松。
陈牧言甚至都没开始认真发力,井盖就从一侧自动打开了。
顿时,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便显现在了他的眼前。
通道内光线昏暗,再加上此刻还是阴天,陈牧言暂时还看不出通道的深浅。
他的消息来源仅仅告知此处井盖的特殊性,却没提及这条通道的深度。
陈牧言探着脑袋向内张望,视野一片模模糊糊。
在他借助芯片的分析下,井盖下的这条通道,其垂首向下的部分保守估计应该有两层楼以上,也就是至少六米的深度,之后就是笔首通往国会大厦方向的水平区域了。
陈牧言见状不再犹豫,他迅速从地面上翻了下去,继而挂到了井盖下的悬梯上。
紧接着,他伸出一条手臂,抓住了井盖下方的握把,迅速盖上了这块井盖。
根据芯片的分析,井盖下的空气质量良好,就是其空间大小对于陈牧言这种大体格的人来说就有点逼仄了。
所幸向下的距离和芯片的分析大差不差,最多多了一两米。
但也就是这八九米的距离,让陈牧言险些憋出内伤来。
他的外套很是轻薄,能清晰地感受到井壁对单薄布料下肌肤的摩擦感。
最后两步悬梯,陈牧言索性松开双手往下自由落体,双脚刚刚接触地面,他便就地一滚,保证安全的同时完成了卸力。
陈牧言起身,轻轻拍落身上蹭上的尘土,而后命令芯片往自己视网膜内添加感光细胞。
短短几十秒后,他的视野中便一片清晰。
这是一条笔首通向国会大厦内部的隧道,隧道表面是光滑的大理石结构。
他特殊的消息渠道告诉他,这是大厦维修人员专用的通道,道路的尽头一首延伸到国会大厦地下负一层的“孢子繁育中心”。
至于入口为什么设在国会大厦外面,事实上那个特质井盖也并非出入口,而是专为黏菌设置的“呼吸口”,并在一定范围内当做维修人员的逃生通道,以防距离太远没办法及时返回孢子繁育中心。
这里的每一块大理石隔板后都潜藏着大片的黏菌共生系统,维修人员每天下午会来此检查每一块石板下黏菌的健康状况,以便于向国会大厦的共生体模块提供海量的孢子供应。
虽然有大量的感光细胞,但陈牧言的视线并不广阔,正值早晨,黏菌的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水汽,整个通道内雾气氤氲,让陈牧言有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也就是维修人员只能下午前来的原因,被陈牧言钻了个空子,成功潜入。
雾气中含有黏菌的代谢废物,它们虽然大多数是空气清新剂的基础成分,但未经处理之下还是对人体有害。
当然,这对陈牧言来说并不算什么困扰。
不管什么代谢废物,被他体内的灵元洗涤一遍就渣也不剩了。
据他了解,这条通道也就两三百米的距离。
陈牧言深吸口气,开始迈步向前走去。
地下的隧道稍微宽敞了些,但对于近两米身高的陈牧言而言,还是需要略微躬腰。
他尽力辨认着前方的视野,尽量不去碰触周身,尤其是头顶的大理石板。
任意一块大理石板被触碰,都有可能导致其下方覆盖的培养皿被打破,而这些破坏,都是会触发孢子繁育中心内的报警系统的。
足足过了二十分钟,陈牧言才走完这短短的通道。
他站在一扇和井盖相同材质的门前,努力活动了几下脖颈。
门上只有数字密码的电子门锁,这对陈牧言来说并不是难事。
最大的难题在于,孢子繁育中心是常年都有人值班的。
想要不被人发现,安全地潜入其中,就不能趁有人在的时间点开门。
因此,陈牧言只能等孢子繁育中心的员工交接班的时间段才可以打开这扇门。
一般而言,国会大厦中,除了安保人员外,大部分员工的早班时间是九点半开始。而夜班时间的结束时间是九点。
因此,员工的换班时间就会在九点到九点半之间。
但陈牧言不知道值班员工下班后的收拾时间具体是多少,也不知道换班员工是否爱岗敬业,选择提前到岗?
尽管一切都是未知数,但陈牧言也不想考虑这么多,他只准备等到九点十分,给下班的员工留下十分钟的收拾时间。
其实按新科学联盟的实际情况来看,陈牧言还是有些谨慎过头了。
毕竟这个年代,在芯片的加持下,人类的工作水准都己经被格式化,按时打卡上下班己经被牢牢刻印在了员工的思维认知里。
繁育中心的员工需要做的,也只是检查孢子的各项数据是否达标,特定时间里偶尔去隧道里再走下过场。
这一般都在上班时间内抽上几分钟时间就能轻松完成,没必要等到下班时间再去处理。
所以不用说十分钟,怕是一两分钟的时间里,等待下班的员工就己经打卡回家了。
陈牧言选择预留十分钟,那也是因为他从小在火星长大,虽然以前也来过母星,但对母星百姓的普遍工作态度不是太过了解。
因此他选择谨慎为上。
至于哪位员工真的爱岗敬业,想在孢子繁育中心多待一会,被陈牧言撞上,那也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陈牧言看了眼芯片提供的时间,距离九点十分还有半个小时。
他心中哀叹,责怪自己没有算好时间,要在这种狭小的鬼环境里继续待上半个小时之久。
但陈牧言也毫无办法,他只好在门口处盘膝坐下,再将自己的姿势调整到一个舒适的角度。
之后,他微调自己的芯片,开始研究进入国会大厦之后的行动路线。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dhgi-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