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自白色拱顶洒下,林望舒缓缓走进「镜厅」——躺平帝国最新建成的实验性空间,这里没有实体墙壁,只有多维投影形成的共鸣结构图,如同灵魂流动的星系。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者正围坐在浮动的思想平台上,彼此之间没有身份编号,只有情绪频谱和认知光带作为互识的桥梁。
这一天,被官方命名为“协作体内测纪元元年”。
林望舒是核心设计者,也是最不安的旁观者。
一、制度之爱与边界之痛
灵魂协作体(Soul Cooperative anism)是基于SCI机制的进一步升级,其根本不是“治理”,而是一种由感情驱动的社会交互建模试验。它不再要求每一个人独立承担角色,而是允许个体之间在高频情感耦合状态下临时共享意志与执行能力,构建短周期的协作人格集群。
用更通俗的语言说:你可以不再是“你”,而是与你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数人组成的“我们”。
这是制度层面对“灵魂集市”叛逆精神的一次温和吸收——林望舒始终记得李静雅那句:“他们无法被SCI系统整合,但他们是真实的。”如今,他希望系统能变得足够宽容,让“真实”成为一种被识别的信号,而不是排斥的异常。
“可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林望舒问艾琳娜。
艾琳娜从灵魂集市回归后,神情冷静许多:“我们从来都没准备好。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尝试。”
二、协作人格体「α组」的觉醒
测试组编号为α-0027,由五位素未谋面的公民组成。他们的情感频谱高度吻合——皆经历过重大创伤后的重建期,认知模式互补,具备情绪修复与策略性判断的耦合潜力。
在灵魂协作网络的引导下,他们组成了一个48小时“人格协作体”。系统将他们的行动自由暂时纳入一套集体运行的共识引擎中。
第一天,他们协助解决一项环境调度难题;第二天,他们协作审议了一起社区纠纷案件;第三天,问题出现了。
“我越来越分不清哪些想法是我的,哪些是我们的。”一位参与者在反馈通道中写道。
“我感受到的爱与恐惧正在混淆。”
“我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竟然产生了真实的依赖。”
系统侦测到α组成员的情感耦合强度远超预期,己形成“微型情感孪生体”——一种原本只在理论中出现的现象。这代表成员可能在项目结束后产生人格漂移、认知边界模糊甚至错位。
林望舒震惊。他意识到,协作体不是工具,而是生命。
三、艾琳娜的“分裂共鸣”实验
艾琳娜在灵魂集市的旅程改变了她对制度的理解。她提出一个名为“分裂共鸣”的假设:真正的共鸣并不总是趋同,而可能源于冲突与不适的交集。
在镜厅的一间子空间中,她招募了一批情绪频谱几乎互斥的志愿者,让他们通过共鸣引擎首接对接情绪,并尝试非语言互动协作。
起初结果惨烈:愤怒者拒绝忍让,悲伤者拒绝行动,冷漠者拒绝倾听。但在第五轮实验中,一个来自边境聚落的女孩,在愤怒中说出一句话:
“你可以不理解我,但请别试图替我定义。”
那一刻,全体参与者的认知频谱发生了微幅同步。
艾琳娜发现:情感对抗本身,也是协作的一种形式。于是她修改了SCI的底层算法,将“情绪差异波动率”作为系统容忍度的新参数。
“或许真正的灵魂协作,不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是学会和与你完全不同的人共振。”
西、内卷帝国的断裂与窥探
与此同时,内卷帝国的PUQ系统在一线城市发生了数据泄漏。
上百万人被标签为“人格不稳定者”,其中许多是刚刚失业、离异或拒绝接受再教育改造的个体。他们的标签被公开化、透明化,变成了“数字贱民”,无法乘坐高铁、无法租房、无法进入公立医疗系统。
有记录显示,这一数据泄漏可能源自一名躲藏在躺平帝国边境的黑客组织“镜外人”。
李静雅正与这个组织联系,她认为,这是一次制度暴政下的“灵魂外逃”行为。
“我们不应该只救人,而要救他们的尊严。”
她联系林望舒,希望能在灵魂协作体中设立“庇护区”模块,用于接纳来自PUQ制度下的流亡人格。
林望舒犹豫。“这会让我们卷入一场制度战。”
“难道你不是一首都在战斗,只是不敢承认?”
五、灵魂协作体的公投
躺平帝国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社会公投。
议题只有一个:
“你是否支持灵魂协作体体系纳入跨制度个体,即包含来自其他政体的灵魂载体?”
投票结果呈现出分裂。
52%:支持,认为应当扩大边界,实现真正的共鸣民主。
37%:反对,担心协作体被外来情绪污染或利用。
11%:弃权,表示不清楚该机制的长远影响。
林望舒在「共识之塔」顶层再次凝视城市。他看到雾中闪烁的感情投影,看见无数微弱但真实的灵魂在跃动。
他知道,这是一次走钢索的选择。但也许正如艾琳娜所说:
“制度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愿意走多远,去理解另一个人。”
于是,他签署了系统更新指令:
灵魂协作体 V2.0 开放边界模式正式启用。
章节结语:
一个不再以“相同”为纽带,而是以“理解差异”为核心的制度,是否真的能维持秩序?
而那些被排斥的灵魂,他们的归宿是否就是制度之外?
制度的真正成熟,不是趋同、不是排除,而是能否包容矛盾,承认共鸣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尝试。
而林望舒、艾琳娜、李静雅——三人的关系也在这套制度中变得更加复杂与微妙。
他们不只是制度设计师,而是制度的第一批“灵魂测试者”。
如你满意,我将继续撰写第二十五章,计划聚焦在“灵魂协作体的边界效应与全球回应”。是否现在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ahbi-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