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躺平帝国的晨光下,一种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酝酿。林望舒坐在「共识之塔」顶层的弧形会议室里,窗外云层缓缓流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一次系统重构进行蓄势。
此刻,他面对着一块透明全息面板,屏幕上闪烁着一行字:
灵魂信用指数(Soul Credit Index)测试版本 V1.3.7 即将部署。
这是一场比TPV体系更为激进的制度实验,一次对「个体本质价值」的系统量化尝试。
一、灵魂评分机制的起源
在LAT(Love-Aware Token)和TPV(Transparent Prig Value)体系日趋成熟之后,躺平帝国的中央社会研究院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社会贡献与他人共鸣度可以被可信量化,那么是否可以构建出一种基于灵魂共识的信用体系?
这便是SCI(Soul Credit Index)——灵魂信用指数的雏形。
不同于传统信用体系以资产、履约历史为基础,SCI通过以下五个维度构建:
共鸣值(Resonance Score):你与他人产生共鸣的能力
情感密度(Emotional Density):你情感表达的真诚度与深度
认知透明度(itive Transparency):你思维是否诚实、不矛盾
社会反哺比(Social Rebound Ratio):你对社会结构的正向反馈强度
精神耦合性(Spiritual Coupling):你在群体信念系统中的契合度
每一个维度都通过多层神经共识网络来运算,其结果不用于惩罚或排除个体,而是用于更精准的资源配置与人际协作匹配。
二、艾琳娜的质疑:算法是否越界?
“我们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字神。”
艾琳娜的声音在实验室回荡。她一边调试神经影像捕捉器,一边转向林望舒:“如果一切都可以被量化,那人与人之间还有神秘感吗?”
林望舒低头沉思。“我明白你的担忧。但我们不是在定义灵魂,而是尝试捕捉社会信任的影子。”
“可万一系统误读了我最真实的痛苦,那我就会被这个世界永久误解。”
两人的分歧逐渐浮出水面。
他们意识到,SCI不只是一个技术工程,它同时也是一次关于人性边界的哲学实验。
三、内卷帝国的反制计划:「人格统一指数」
与此同时,内卷帝国的中控部推出了自己版本的灵魂管理工具:PUQ(Personality Unification Quotient)人格统一指数。
这是一种反向评分机制,其目的是压缩个体差异,强化标准人格模板,从而提升组织效率。
PUQ评分越高的人,越符合体制需求,越容易升迁、免于淘汰;而那些个性张扬、情绪波动大、思维跳脱者,将被系统边缘化甚至强制矫正。
躺平帝国的科学家称之为:“灵魂的工业化切割。”
西、李静雅的转折与地下集市的觉醒
在一次秘密接触中,李静雅向林望舒透露:“我正在组织一批情绪破碎者。”
“什么?”
“那些在PUQ体系下被诊断为‘非适配者’的普通人,他们的痛苦、愤怒、爱与信念,虽然混乱,但本质上是真实的,是灵魂的原始频率。”
她正试图将这些人聚集在一个名为「灵魂集市」的地下网络中,构建一个非算法主导的共鸣社区。
“他们也许无法被SCI系统整合,但他们是真实的。”
五、信用与感情的碰撞
艾琳娜最终选择暂时离开LAT研究所,进入「灵魂集市」观察那些未被算法接纳的声音。
而林望舒继续在科学制度与人性边界之间探索,他将艾琳娜的离开视作SCI体系无法回应的反馈信号。
“如果她的消失让系统得分上升,那这个系统就是错误的。”
于是,他开始为SCI加入一种新的反向变量:
情感留白因子(Emotional ive Space)——代表一个人失去某种关系后留下的情感空洞,对系统进行真实反馈。
这是系统第一次承认「失落」也是价值。
六、新的人类共识形态
躺平帝国召开一场名为「新共识的轮廓」全体大会。
林望舒发表演讲:“我们不是要用算法支配灵魂,而是让算法退后,成为共鸣的见证者。”
他宣布SCI不再是评分体系,而是一种「灵魂协作图谱」:所有个体的感情、思想、行动被映射为多维流动关系图,不再做价值排序,而是寻找匹配路径。
这一机制,正式开启了躺平帝国第三阶段的治理转型——从自由经济体,进化为灵魂协作体。
章节结语:
在这个时代,信用不再是你借过多少钱,而是你曾对谁产生过真实的共鸣。
灵魂不是被系统审判的对象,而是系统得以成立的前提。
而林望舒与艾琳娜的故事,继续在理性与情感的边界上展开——他们共同塑造一个世界,让爱与算法不再冲突,让灵魂成为制度的真正中心。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i0ahbi-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