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明特色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章 大明特色

 

长江浩浩荡荡,水流比后世更加湍急,更加清澈。

这是一条完全原生态的长江,包括所有支流在内,没有水库也没有提灌站,河道中散布明暗礁石,形成很多暗流漩涡,过往船只必须沿着固定的航道行驶,才能保证安全。

好在武家穴市一带江面宽阔,水文条件非常不错,受益于明成祖朱棣修建的黄广大堤,武家穴港成为长江中游难得的深水良港。

再往下游数百里,受到北岸大别山脉和南岸罗霄山脉的挤压,长江骤然收窄,水文特征复杂多变,一千料以上的大船要么直下安庆,要么直上武家穴,基本不会在江西境内停靠。

再加上武家穴市临近省界,南岸又有非常重要的大冶铁矿,逐渐发展成一座大型市镇,和汉口镇、景德镇类似,都是明代市镇经济的代表。

“入楚第一港”!

天启年间,武家穴市已有八万多人口,商贾聚集,店铺林立,还有大量的作坊工场,在黄州府下属的十七市六镇中鹤立鸡群,比广济县县城更加繁华,直逼黄州府府城。

总而言之,在没有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帆船时代,武家穴市是长江航运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时候又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航运就是南方各省的大动脉,武家穴市才会如此繁华。

与此同时,武家穴市的行政级别又很低,长期以来,最大的官员就是一个管收税的九品大使,直到一年前广济县在武家穴市开衙,把县主簿派来常驻,两个九品官正好分庭抗礼。

这种只有小猫两三只的繁华市镇,最适合猥琐发育。

随着一阵尖利的哨子声,客船缓缓靠在码头,杨锐走下晃悠悠的跳板,打量着这个年代的码头设施。

比想象中更加完备。

除了基本的木质材料,也有大量的铁质配件,起重设施采用了简单的滑轮组,码头苦力一起拖动绳索,把两人合抱的巨大木料吊上沙船甲板。

这个吞吐能力很牛叉了,装卸几百吨的大船不在话下。

除了木料,还有几条粮船正在上货,堆积如山的米包从这里搬运上船,运往江南各地,运往京师,运往辽东前线和川贵前线……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现在是全国最大的粮仓,而且没有之一,哪怕不在收获季节,也有大量的粮食流通运输。

杨锐一边走一边看,脚下稍慢,润生就各种暗示的催他。

“走了锐哥,赶紧回商行吧,我肚子疼。”

润生一只手按着肚脐,对杨锐不停的挤眉弄眼。

肚脐下面的亵衣里,缝着一个暗口袋,藏着六百两银票。

早上出门后润生就是这个样子,一会儿揉揉肚子,一会儿揉揉肚子,光茅房就去了三趟,反复确认银票在不在。

这种此地无银六百两的作死行为,当然受到了杨锐的严厉禁止,虽然昨天刚从青琐阁出来的时候,杨锐也偷偷按过两次身上的银票。

但是这回润生没错,码头鱼龙混杂,的确不宜逗留,比如附近的几个闲汉,时不时扫过来的目光就贼溜溜的。

“稍等,我先问个路。”

杨锐走向旁边的树荫,对两个正在聊天摸鱼的捕快拱了拱手:“请问两位官差,诚远商行怎么走?”

有困难,找警察,明朝也是一样的道理。

两个捕快扫了一眼杨锐主仆,见他们衣着普通,老一点的咸鱼捕快懒洋洋的转开脸,继续享受摸鱼的快乐,另一个年轻白役倒是挺热情。

“诚远商行离这里不远,从前面十字街下去,再拐个弯就到了,不过头回来的客人,还是搭船更方便,诚远商行就在塘下正街的码头旁边……嗨!干嘛搭船啊?那条粮船就是诚远商行的。”

说着话,年轻白役向粮船方向走了几步,两手聚成个肉喇叭,放在嘴边大叫:

“仙姑——,何仙姑——,你家的客人在我这,快拿一碗肉粽来赎人。”

“肉粽没有,要吃奶吗?吃奶喂你两口……孙成你个小兔崽子,何仙姑是你叫的么?”

一个丰腴的中年妇人闻声走过来,虽然微胖得有些超标,头脸却收拾得很利索,说话走路透出一股子泼辣劲。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富贵人家的讲究,一般的小门小户没有这个条件,女子出嫁尤其生了孩子以后,并不避讳抛头露面,开起车来,一般的年轻小伙子根本接不住。

那个年轻白役却不是一般人,张口叫道:“娘,我要吃奶!”

周围的闲汉一片哄笑,又是怪叫又是吹口哨,老咸鱼捕快一脸郑重的帮着证明,孙成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午饭,这会儿正饿得紧。

但是,何仙姑也不是好相与的。

“行啊孙成,等下跟我回商行,商行老母猪刚下了一窝崽,你趴在猪咪上使劲喝,管饱……”

周围的哄笑声更加快活,闲汉们纷纷为何仙姑的毒舌喝彩,杨锐也绷不住的乐——衙役像流氓,又被女流氓反调戏,这样的警民关系太有大明特色了。

何仙姑没有理会孙·嘴下败将·成,径直来到杨锐面前,含笑万福行礼。

“是锐哥吧?几年没见这般高大,简直不敢认了,早听说你要来,十爷天天念叨,让大家在码头留意迎着,最后还是妾身有福气,第一个迎到锐哥!”

武家穴市本地的大管事同样出自杨家旁支,和杨锐的父亲是同胞兄弟,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十,被称为杨十爷。

何仙姑则是诚远商行一个朝奉的娘子,因为夫家姓何,娘家姓赵,所以被称为何赵氏,又因为闺名赵凤仙,人送外号何仙姑……

一刻钟再一盏茶的工夫,杨锐见到了杨十爷。

杨十爷单名杨深,比武昌府的杨七爷小两岁,比杨清杨涟小了十来岁,外表却更加衰老,四十多岁的年纪,头发已经白了大半,说话细声慢气的,有些中气不足的样子。

这是亲伯父,又是顶头上司,杨锐长揖到地,呈上四色拜礼。

两坛老徐记酱菜,两盒点心,两盒茶叶,一块丝绸料子。

都是在应山老家出发前就备好的,茶叶是杨萍给的,丝绸料子是二房掌家媳妇慧姐赞助的,点心酱菜没花几个钱,经济实惠又不失体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hcheab-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