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0 章 山东改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410 章 山东改制

 

孔家主要人员既被处决,其家产亦遭抄没。

抄得之资产,除却用以补偿受害百姓,竟仍余甚多,足有千万两白银之巨!

由此可见,孔家这些年所作所为,不知有多少恶行。

自此之后,儒家士林之地位,一落千丈。

往昔朝廷所颁诸多优待政策,亦皆被取消。

往昔备受尊崇、优渥有加之士林众人,如今行事诸多受限,不复往日风光。

往日里凭借优待而得之便利,如今尽皆化为乌有。

众儒生求学、入仕之路,也因之陡添波折,一时之间,士林上下人心惶惶,皆感大势己去,前途未卜。

朱元璋遂命群臣共议,孔家所遗田地当如何处置。

朝堂之上,一时议论纷纷。

有大臣奏曰:“孔家田地,可充公入官,以增国库之资,用于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如此可惠泽万民,彰显圣上仁德。”

又有大臣谏道:“孔家之地,多在膏腴之处,不如分与无地之农户,令其耕种,一则可安民生,二则能增赋税,于国于民皆为有利。”

另有大臣进言:“孔家虽犯重罪,然孔圣之道,教化千年,其地或可留少许,用以修缮孔庙,维系斯文,以表朝廷崇儒重道之心。”

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皆候圣上定夺。

礼部官员亦上前奏道:“圣上明鉴,虽说这一代孔家子弟多行不轨,德行败坏,犯下诸多罪孽。

然孔圣先贤,创儒家学说,教化万民,恩泽千年,其功至伟,实无过错。

孔庙乃儒教圣地,承载天下读书人之信仰,凝聚斯文教化之根本。

若因这一代孔家之过,而毁弃孔庙,恐天下读书人寒心,于我朝文治教化不利。

依臣之见,孔庙务必保留,且当妥善修缮维护,以彰我朝尊崇圣贤、弘扬教化之意。

至于孔家田地,可酌留部分,以供孔庙日常用度及祭祀之需。”

对此提议,诸多朝臣皆无异议。

毕竟众人皆由诵读圣贤书晋身朝堂,深知孔圣之道于教化人心、稳固社稷之重。

孔庙乃儒道象征,维系天下读书人心志,若贸然毁弃,实非明智之举。

故众人皆觉礼部官员所言在理,纷纷颔首赞同。

朱元璋亦觉此议有理,行事不可过绝,以免损及朝廷尊崇儒道之形象,遂颔首允之。

然对于山东诸多士绅豪族与孔家土地之事,朱元璋意使山东官府效仿辽东所行之土地改革政策,推行承包责任制。

浙东集团官员听闻此议,当即出列反对。为首一官员躬身奏道:“陛下,辽东与山东情形大不相同。辽东地处边陲,地广人稀,推行承包责任制或可激发垦荒之效,以固边疆。

然山东乃腹心之地,人口稠密,士绅豪族根基深厚。

骤然行此政策,恐生诸多事端。士绅豪族向来为地方之梁柱,若贸然变革其土地所属,彼等或心生不满,扰乱地方安稳,于社稷不利。还望陛下三思。”

其余浙东集团官员亦随声附和,恳请朱元璋收回成命,另谋良策。

杨宪听闻浙东集团官员之言,当即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山东士绅豪族与孔家,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孔家仗着圣人后裔之名,行贪赃枉法之事,兼并土地,鱼肉百姓,山东士绅豪族亦多有与之勾结者。

他们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己然成为我大明之毒瘤蛀虫。

如今好不容易将其铲除,正应乘此良机,彻底变革。”

他神色激昂,环顾众人,接着道:“不破不立,推行承包责任制,实乃快刀斩乱麻之举。

如此,可将土地均分于百姓,使其皆能安居乐业,亦可防止新的士绅豪族再度崛起,以免重蹈覆辙。

若因顾虑一时之安稳,而错失革新之良机,日后山东之地,恐仍会为这些蠹虫所害,还望陛下莫要犹豫,决然推行此策。”

朝臣们闻得杨宪此番言语,心中皆是一惊。他们心中所想,又怎会是真为百姓做主?

实则众人当官,无不是为着光宗耀祖,谋个飞黄腾达,进而成为新门阀,好叫自家祖祖辈辈皆能享受锦衣玉食之富贵。

杨宪此言,仿若戳破那层遮羞布,令他们一时面上无光,却又无法公然反驳,只能暗自恼恨。

当下正值孔家覆灭之际,朝臣们心中虽各有盘算,却也深知此时朱元璋对贪腐蠹害深恶痛绝。

他们畏惧龙颜之怒,哪里还敢轻易出言忤逆,触朱元璋之霉头,只得暂且按捺心中不满,沉默以对。

朱元璋见朝臣或缄默或暗自愤懑,便将目光投向刘伯温,问道:“伯温,此事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略作思忖,上前躬身奏道:“陛下,山东之地,近些年来受辽东诸事影响,百姓对土地承包责任制多有耳闻,且颇为羡慕。

可见民心所向,于此并无大碍。

再者,辽东土地改革成效显著,己然堪称典范。

山东情形虽与辽东略有差异,然诸多道理相通,实可效仿辽东之法。

如此,既顺乎民心,又能革新弊政,于地方治理、百姓生计皆有大利,望陛下明察。”

旋即有朝臣出列,拱手作揖,面露忧色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辽东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其背后实赖辽东之教育体制为根基以作支撑。

山东之地,教育情形与辽东大不相同,若贸然效仿,诸多事宜恐难顺遂。

且推行此制,所需官员甚多,山东一时之间,从何处寻觅这许多熟稔此道之官员?

依臣之见,倒不如启用士子,徐徐谋划此事。

士子饱读诗书,若加以教导,或能胜任,如此循序渐进,方为稳妥之策,还望陛下三思。”

李善长亦点头称是,上前一步奏道:“陛下,此议确有可取之处。现今辽东之地,诸多学子己被征召至各处任职,可用之人着实有限,实难再抽出许多人力支援山东。

山东若仓促推行,官员不足,诸事难以周全,恐生祸端。

启用士子,徐徐图之,既能解官员匮乏之急,又可令士子于历练中增长才干,不失为良策,还请陛下定夺。”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hidbf-4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