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神色焦急,大声反驳:“即便经殿试成天子门生,可他们同出辽东,难免有所偏袒,于朝堂安稳不利!”
刘伯温亦不示弱,皱眉回应:“以地域断人偏袒,实无道理。经殿试,学子凭才为陛下所用,一心奉公,何谈不稳?”
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朱元璋略作思忖,开口决断:“便依伯温之议,此事便交由你操办,速速筹备此次紧急殿试。”
诏书飞传辽东,辽东各处官府闻风而动,赶忙西处召集学子,安排一应事宜,预备即刻启程赶赴应天。
朱元璋即刻吩咐刘伯温:“你速领六部官员,加急拟定此次殿试试卷,不可有误。”
刘伯温领命,旋即会同六部官员,紧锣密鼓筹备起来。
刘伯温定下准则,此番考核,不以经史子集为要,反倒着重策论与地方政务处置之能,以此为据进行考评。
户部与工部对此并无异议,这两部近些年来任用辽东学子颇多,用之颇为顺手。
然吏部、礼部及兵部,却略有意见。
礼部官员拱手进言,力主当着重考核经史子集,且就“礼”之一端,滔滔不绝,详加论述,坚称此乃选拔人才之根本,关乎朝廷纲纪风化。
刘伯温拱手而对,神色郑重道:“礼部所言虽有其理,然今时不同往日。目下各地政务亟待处置,官员短缺,火烧眉毛。
经史子集固为学问根基,然当务之急,是学子能否以才略解地方之困。
策论与政务处理,关乎当下民生与社稷安稳,学子即便熟稔经史,却无实干之才,又何益于地方?
‘礼’需践行于政务间,而非空谈于经卷上。此刻以策论和政务为重,方为解燃眉之急、利国利民之法。”
吏部官员亦上前,面露忧虑道:“刘公所言虽有道理,然辽东学子纵有才干,却恐对他处情形不熟。贸然遣之赴任,或因不知当地风土人情、民生利弊,致使政务壅塞,于地方治理无益,还望斟酌。”
刘伯温闻言,微微一笑,朗声道:“吏部所虑,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诸位但观辽东学子过往行事,皆重调研,每至一处,必详察当地利弊。
且他们善采各方建言,参考旧例,行事从不固步自封。
每遇政务,皆能因地制宜,灵活处置。
过往于辽东,他们便将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各地情形虽有不同,然以其调研、参考之长,因地制宜之能,必可胜任他处政务,诸位无需过忧。”
刘伯温目光扫向兵部官员,未等其开口,又接着说道:“至于兵部所忧,实无必要。辽东学子之学习制度,军训乃是其中一项,平日课业亦多含军事项目。学子们于军事方面多有涉猎,且训练有素。如此,兵部在此方面无需过分挂怀。”
兵部官员张了张嘴,欲言又止,终是将到嘴边的话默默咽了回去。
有官员心下仍觉不妥,遂前往李善长府邸。见到李善长后,赶忙行礼,急切说道:“李公,此次辽东学子紧急殿试一事,恐有诸多不妥。若真依刘伯温之策,辽东学子大批入朝,朝堂格局恐生变数。还望李公出面,阻止此次殿试,以保朝堂安稳啊。”
李善长神色凝重,沉思片刻,缓缓道:“此事关乎重大,容我再做思量。”
李善长深思熟虑后,决意求见太子朱标。
入得东宫,见礼己毕,李善长环顾左右,凑近朱标,低声道:“太子殿下,臣近日忧心一事。今辽东学子将行紧急殿试,若此例一开,日后辽东一脉或渐成气候。一朝坐大,各方势力恐难制衡,于天下稳定,实非吉兆啊。殿下仁厚聪慧,还望于陛下跟前,寻机婉谏一二。”
朱标微微皱眉,陷入沉思。
朱标问道:“辽东学子的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如今即便是权宜之计,也对目前局势有好处,李公为何要反对?”
李善长长叹一声,躬身道:“太子殿下,辽东学子能力确为众人所见。只是,此权宜之计虽解一时之急,然长远观之,隐患不小。
若辽东学子借此次殿试广入朝堂,势力渐大,或致各方失衡。
地方治理或成辽东一派之局,于朝廷制衡不利,天下恐生动荡。
臣为社稷计,故而反对,还望殿下三思。”
朱标言:“李公所言甚是有理,然除此法外,李公尚有他法以解此困否?”
李善长言:“可于各地遴选未涉孔家诸事之士子以行选拔,如此以平衡殿试。”
朱标又问:“李公想必亦知,令这些士子作文章、赋诗词,或本事尚可。然若论治理地方,其能力着实堪忧啊。”
李善长叹息道:“太子殿下,然若尽选辽东学子,辽国公恐……”
朱标面色一冷,道:“李公慎言,辽国公断不会如此。”
李善长微微低头,恭敬却又略带忧虑地说道:“太子殿下,辽国公虽忠勇无双,然人心难测。辽东一地,经其多年经营,势力盘根错节。若殿试尽选辽东学子,这些学子入朝为官后,难免对辽国公心怀感恩,或成其羽翼。长此以往,朝堂之上恐生朋党之患。”
朱标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道:“李公之意,本太子明白。但辽国公一心为国,多年来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不应无端猜忌。”
李善长拱手道:“殿下仁厚,然防患于未然亦是为朝廷长治久安计。辽国公虽当下并无异心,可随着其影响力日增,难保日后无人借此兴风作浪,搅乱朝纲,还望殿下三思。”
朱标沉默良久,缓缓道:“李公所虑不无道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朱标遂遣走李善长,旋即往寻朱元璋。
朱元璋闻朱标所言毕,道:“李善长所言,亦非毫无道理。既如此,便从他处亦遴选些许士子,令其参与殿试吧。”
朱标领命,旋即往操办此事。
李善长闻此消息,心下稍宽。其余官员见有机可乘,遂着手部署安排。
此番大明官场大洗牌,虽令人心生畏惧。
然官员既现空缺,便有新的利益分配之法。
那些幸免于难的官员,自是踊跃操办诸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hidbf-4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