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的首肯之下,苏御正式跻身朝政核心,就此踏上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征程。他满怀一腔炽热的报国之心,对国家与百姓的深切责任感犹如熊熊烈火在胸腔中燃烧。苏御暗自发誓,定要将自身的智慧与勇气毫无保留地倾洒出来,为这个庞大帝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初次参与朝堂议事,御书房内气氛庄严肃穆得仿若一潭深不见底的幽渊。两侧矗立着的红木雕花梁柱,纹理间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古朴气息。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宛如一道道金色的丝线,精准地洒落在光洁如镜的地砖上,映照出一片熠熠生辉的金黄。文武百官身着华美的朝服,依照品级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他们有的神色沉稳如山,仿佛一切尽在掌握;有的目光中透着好奇的光芒,恰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纷纷将探寻的视线投向这位新晋参与朝政的护国公苏御。苏御深吸一口气,那口气仿若要将周身的紧张驱散殆尽,而后稳步向前,在御座前恭恭敬敬地跪地,声音洪亮且坚定,仿若洪钟鸣响:“皇上,微臣苏御,今日有幸参与朝堂议事,愿为国家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皇帝端坐在御座之上,身姿笔挺,不怒自威,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殷切的期许:“苏御,平身吧。朕期待你能带来独到见解,助力国家前行。”
苏御站起身来,神色凝重而认真,目光仿若探照灯一般,缓缓扫过在场众人,而后徐徐说道:“皇上,诸位大人,微臣近日不辞辛劳,走访多地,深入民间考察民生百态,发现当下国家农业发展正深陷困境。农田水利设施历经岁月侵蚀,年久失修,每逢旱涝灾害侵袭,庄稼便遭受重创,受灾情况极为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粮食收成。而粮食收成关乎百姓的温饱问题,更是国家根基之所在,不容小觑。微臣建议,朝廷应即刻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修缮那些老旧破败的水利设施,并在多地新建先进的灌溉工程。同时,选派精通农事的农官下乡,向百姓传授改良后的农耕技术,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方位的悉心指导,以此提升粮食产量,切实保障民生。”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一阵低声的议论。一位年迈的大臣捋着花白的胡须,微微皱眉,面露担忧之色道:“苏护国公,修缮与新建水利设施,所需耗费巨大,朝廷财政能否承受得住这般重压?况且选派农官下乡,人员的调配以及薪资的发放,皆是棘手难题,该如何妥善解决?” 苏御对此早有准备,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大人所言极是。但从长远来看,水利兴则农业旺,农业旺则国家稳,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资金方面,可先从国库中划拨部分应急款项,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发动地方富商捐资,许以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荣誉称号作为回报,相信富商们为了国家发展与自身声誉,定会踊跃响应。至于农官选派,可从各地学府选拔农学专业的优秀学子,给予他们难得的历练机会。薪资则由朝廷与地方共同承担,如此多方协作,定能妥善解决难题,解当下之急。”
皇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苏御,你思虑周全,此建议切实可行。此事交由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苏御,你负责监督推进,务必确保各项举措精准无误地落到实处。” 苏御跪地领命,心中满是沉甸甸的使命感,仿若扛起了一座巍峨的大山。
随着时间的悄然推移,水利工程在苏御的悉心监督下稳步推进。各地陆续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农田灌溉得到显著改善,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农作物茁壮成长。百姓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苏御的赞誉之声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西处绽放,渐渐传遍西方。然而,苏御并未因此而满足,他目光如炬,深知国家发展犹如一部庞大而复杂的机器,需多管齐下,协同运转。在又一次朝堂议事时,他再度挺身而出,高声发声:“皇上,诸位大人,当下国家商业虽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但交通却成为了阻碍贸易流通的巨大瓶颈。国内诸多道路崎岖难行,犹如一条条蜿蜒曲折的荆棘之路,货物运输损耗极大,效率极为低下。微臣建议,以京城为中心,向西方拓展修缮主干道,拓宽路面,加固路基,让道路更加平坦坚实。沿途设立驿站,为商旅提供休憩补给之所。如此一来,不仅能促进各地商业繁荣,让商品如活水般自由流通,更能加强国家内部联系,稳固统治根基。”
这次,一位负责财政的大臣面露难色,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苏护国公,道路修缮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简首不计其数,如此一来,恐怕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引发民怨。” 苏御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地回应:“大人不必担忧。人力方面,可招募当地流民与闲散劳力,如此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有生计可依,又能赚取薪资补贴家用,改善生活。物力上,鼓励各地作坊、商户捐赠建筑材料,朝廷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作为回报,相信各方定会积极响应。财力除朝廷拨款外,可发行专项债券,由富商与百姓认购,待道路建成,以过往商税偿还。如此,既能减轻赋税压力,又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皇帝听闻,眼中满是认可与欣慰:“苏御,你这建议于国于民皆有利,就依你所言,由工部牵头,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尽快落实。” 苏御再次领命,心中无比清楚,每一项政策的推行都犹如在荆棘丛中前行,需克服重重困难,但为了国家发展,他早己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无所畏惧。
随着苏御在朝堂上频繁提出合理且极具前瞻性的建议,他的影响力如同春日里蓬勃生长的藤蔓,逐渐蔓延开来。但与此同时,以王福为首的部分大臣,心中的嫉妒之火却愈燃愈烈,仿若要将整个朝堂都吞噬。他们认为苏御一介武夫,不过是凭借平乱之功,便在朝堂上大放异彩,风头远远盖过了他们这些久居朝堂、历经风雨的老臣。于是,在一次朝堂讨论国家军事防御时,王福等人按捺不住,决定发难。
苏御提出:“皇上,当下边境局势虽相对平稳,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为防外敌入侵,应在边境增设多各小型军事据点,让它们相互呼应,形成一张严密的防御网络。据点由当地百姓与戍边士兵共同驻守,平时百姓安心耕种,自给自足,战时则协同作战,保家卫国。如此,既能增强边境防御力量,让外敌无机可乘,又能解决部分百姓生计问题,稳固边防。” 王福听后,立刻跳了出来,满脸不屑,神情中满是嘲讽:“苏护国公,你这建议简首荒谬至极!边境地域辽阔无垠,增设如此多据点,耗费巨大,犹如一个无底洞。且百姓与士兵混杂在一起,管理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混乱,到时候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苏御神色平静如水,条理清晰地反驳道:“王大人,居安思危乃治国理政的根本之道。当下看似太平,然而边境形势瞬息万变,犹如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提前布局方能有备无患。耗费方面,初期投入虽大,但从长远看,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减少战争损耗,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和百姓的安全。至于管理,可制定严格的制度,选派得力将领负责,定期巡查考核,确保一切有条不紊。百姓与士兵协同作战,既能增强军民凝聚力,又能发挥百姓熟悉地形之优势,极大地提升防御效果。”
其他大臣们听了,有的暗自点头,对苏御所言深以为然;有的面露犹豫之色,在双方观点之间摇摆不定,被左右拉扯。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沉思片刻后说道:“两位爱卿莫要争论。苏御,你将详细方案写成奏折呈上来,朕与众大臣仔细商讨。王福,你也可提出完善意见,大家共同谋划,寻求最佳防御之策。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gifdc-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