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贤才来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18章:贤才来投

 

长安的初雪簌簌落下,将尚未竣工的宫殿装点得银装素裹。苏御站在朱雀门前,指尖无意识地着腰间萧嫣留下的青色丝绦,望着城墙上新张贴的求贤令,墨迹在白雪映衬下黑得发亮。寒风卷着雪粒如细针般扑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目光中满是对贤才的渴望。新王朝虽己在艰难中站稳脚跟,但要实现长治久安,还需更多能人志士的助力,这让他想起初建长安时,在荒地上与众人共绘蓝图的场景,如今每一步都关乎王朝未来。

求贤令上,苏御亲自写下 “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八个大字,运笔苍劲有力,笔尖划破宣纸,仿佛要将旧制的枷锁一并斩断。他深知,过去王朝因门第之见错失诸多贤才,此次定要打破陈规。不仅派人将求贤令张贴在长安城内的茶楼酒肆、市井街巷,还快马加鞭送往各地州县,甚至通过江湖暗线,将消息传递到大小门派。消息传开后,长安城外的官道上,渐渐多了行色匆匆的旅人,有的背着装满书卷的竹篓,有的腰间悬着寒光未敛的长剑,他们怀揣着抱负与才华,朝着这座新生的都城而来。

第一位引起轰动的贤才,是来自江南的谋士陆明渊。此人博古通今,尤其擅长经济治理与外交谋略,素以 “半部《商经》安江南” 闻名。他听闻苏御的求贤令后,变卖了家中祖传的桑田宅邸,雇了一艘挂着白帆的小船,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船行至黄河时,突遇寒潮,河面结起薄冰,船夫劝他折返,他却解下身上裘衣典当,换来凿冰工具,硬是在冰河中开辟出一条航道。当他抵达长安时,身上的长衫己沾满尘土,下摆还残留着冰碴融化后的水渍,但眼神却透着自信与期待。苏御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批阅到一半的奏折,连披风都未及披上,便踏着积雪到城门口迎接。两人在书房中秉烛夜谈,案头摆着陆明渊沿途绘制的《南北商路舆图》,从江南的丝绸作坊管理,到与西域诸国的茶马互市,陆明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说到兴起处,他随手折下窗棂上的冰棱,在沙盘上勾勒贸易路线,冰棱融化的水珠浸湿沙盘,却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商业蓝图。苏御听得频频点头,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先生大才,有您相助,我如虎添翼!” 次日,苏御便任命陆明渊为户部侍郎,协助管理国家经济。陆明渊也不负所望,他深入长安市集,与商贩们促膝长谈,记录下二十余卷商情笔记,提出改革商税制度,设立商会以规范商业行为,还制定了详细的对外贸易计划。他亲自设计的 “通关文牒” 防伪系统,采用了江南特有的水印技术与密押符号,让长安的商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在他的推动下,长安的商业愈发繁荣,街道上商铺林立,来自波斯的驼队、东瀛的商船往来不绝,市舶司每日验货的号子声从早响到晚。

紧接着,一位神秘的机关大师也来到了长安。此人叫楚墨,常年隐居在巴蜀的深山之中,其居所被机关重重守护,传说误入者十死无生。他听闻苏御重视人才,便带着自己最得意的机关作品 —— 能自动巡逻的机关兽,踏上行程。为了将机关兽完整运抵长安,他特制了八人抬的机关木笼,沿途机关兽偶有异动,他便当场拆解调试,木屑与铜片常常洒满官道。当苏御在演武场观看机关兽的展示时,冬日的阳光洒在机关兽的青铜外壳上,折射出冷冽的光芒。只见那机关兽行动敏捷,遇到障碍能自动避开,还能发射暗器,箭矢精准地射中百步外的红心,箭尾的羽毛在寒风中簌簌抖动。苏御大喜过望,当即邀请楚墨加入工部,与墨羽一同研究改良机关器械。楚墨与墨羽一见如故,两人整日泡在机关工坊中,工坊的油灯常常亮至天明。他们改良出了更轻便且威力巨大的 “雷霆弩”,采用可替换式箭匣设计,装填速度提升三倍;还设计出了可在水上行驶的机关战船,船身以巴蜀特有的桐油浸泡的坚木打造,船舷两侧暗藏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弩炮。这些新式器械在黄河水战演练中大放异彩,战船破浪前行时,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宛如碎玉飞溅。

在文化教育领域,也有一位贤才慕名而来。她叫柳清韵,出身书香世家,却因女子身份被家族学堂拒之门外。她便躲在柴房,借着月光苦读诗书,用烧火棍在灰烬中练字,最终精通经史子集。听闻长安的学堂正在广纳贤师,她女扮男装,怀揣着自己批注的《女诫新解》踏上了北上之路。一路上,她在客栈中为同宿的旅人讲学,在渡口与老儒辩论,声名渐渐传开。苏御在学堂中与柳清韵交谈,窗外的积雪压弯了竹枝,屋内的炭火却烧得正旺。柳清韵言辞恳切:“女子受教,非为取悦他人,乃为明事理、知兴替,若天下半数人蒙昧,谈何盛世?” 她不仅提议在长安设立女子学堂,还精心设计了课程体系,将天文历法与女红结合,以织锦图案讲解星象运行;把算术融入管家之道,用账本实例教授加减乘除。苏御对这个提议十分赞赏,立刻下令筹备女子学堂的相关事宜,并任命柳清韵为总教习。学堂奠基那日,柳清韵挥锄铲下第一抔土,银镯与锄头碰撞,发出清脆声响,惊飞了树梢的寒鸦。不久后,女子学堂开学,许多女子冲破家族阻拦,提着绣鞋赤脚跑来报名,学堂中传来的读书声,与不远子学堂的诵读声,交织成全新的乐章。柳清韵的到来,不仅为女子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也在长安掀起了一股重视女子教育的新风气,街头巷尾开始出现女子开办的书画斋、棋艺社。

除了这些声名远扬的贤才,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能人志士也纷纷投奔。有擅长医术的游方郎中,他们背着装满草药的褡裢,走遍长安的大街小巷,为贫苦百姓义诊,带来了各地独特的治病良方,充实了医馆的药方。一位来自苗疆的郎中,将蛊虫之术改良为以毒攻毒的疗法,成功治愈了困扰长安多年的瘟疫。有经验丰富的老农,他们头戴斗笠,挽着裤脚,站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一位来自江南的老农,带来了稻鱼共生的种植模式,让长安的农田在秋收时,不仅稻谷金黄,鱼篓也满满当当。还有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们身着粗布麻衣,背着干粮,主动请缨,前往周边部落。其中一位叫周游说的书生,在匈奴王帐中,面对寒光闪闪的弯刀,镇定自若地分析利弊,最终说服匈奴与新王朝签订了百年通商协议,换回的战马在长安马厩中嘶鸣,马蹄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飞舞。

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苏御还定期举办文会和武会。文会设在曲江池畔,春日时,杏花纷纷扬扬落在才子们的诗稿上。才子们吟诗作对、畅谈治国之道,有人以 “长安月” 为题,七步成诗;有人用算筹推演民生经济,引来众人围观。武会则在演武场举行,冬日的寒风中,武士们切磋武艺、比拼兵法谋略,刀光剑影间,飞溅的雪粒被剑气震成齑粉。每次举办活动,长安都热闹非凡,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前来参加。在一次文会上,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身着补丁摞补丁的长衫,凭借一篇《治国十策》脱颖而出。文章中,他提出 “以工代赈” 的奇思妙想,建议招募流民修建水利,既解决温饱又建设国家。苏御读完文章后,惊叹于书生的才华,当场破格录用他进入翰林院,参与政策的制定。这位书生入职那日,特意将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供在翰林院门前,以谢知遇之恩。

随着贤才不断涌入,新王朝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朝堂上,大臣们各抒己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议事厅的地砖被群臣的靴底磨得发亮;民间,百姓们积极参与建设,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长安的街道上,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孩童们摇头晃脑的背诵声与夫子的戒尺敲击声此起彼伏;工坊中机器轰鸣,工匠们锻造铁器的火星溅落在积雪上,发出 “滋滋” 声响;农田里百姓辛勤劳作,耕牛的铃铛声与农夫的吆喝声回荡在田野间,一片欣欣向荣。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gifdc-4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