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消融的早春,青州城的青石板路上,冻裂的冰碴在马蹄下迸溅出细碎的银芒。苏御骑着那匹伴随他征战多年的黑马,马鬃上还系着萧嫣留下的青色丝绦,随着步伐轻轻晃动。身后跟着冷轩、林小棠、墨羽等一众心腹,他们的铠甲虽未褪去征战的硝烟,眼神却充满对新未来的期待。队伍行至城门口,老妪捧着新蒸的馒头追来,颤巍巍道:“苏将军,路上吃!” 苏御接过馒头,温热的触感透过掌心,让他想起饥民们在战火中挨饿的模样,愈发坚定了步伐。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青州百里外的一片开阔平原 —— 新王朝都城的选址之地。
站在高岗之上,晨雾如轻纱般缓缓散去,眼前这片土地平坦肥沃,一条蜿蜒的河流如银带般穿境而过,两岸垂柳初吐嫩芽,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新主的到来。远处青山如黛,层峦叠嶂,宛如天然的屏障。“此处背靠青山,面朝沃野,又有河流滋养,易守难攻,正是建都的绝佳之地。” 苏御的声音中带着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坚定,却也难掩一丝激动。他翻身下马,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感受着泥土的与芬芳,看着指缝间缓缓流下的黑土,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繁荣景象,“就叫它‘长安’,寓意长治久安。” 话落,他将泥土郑重地放进随身的锦囊中,似要将这片土地的希望牢牢珍藏。
说罢,苏御从怀中掏出一卷泛黄的图纸,边角处还留着战火灼烧的痕迹,这是他在无数个战火纷飞的夜晚,结合各地城池的优点,反复琢磨绘制而成的都城规划图。图纸上,朱雀大街贯穿南北,将都城分为东西两市,市坊布局严谨有序;皇宫位于城北,背靠龙脉,气势恢宏;而百姓的民居则有序分布在西周,街道纵横交错,宛如棋盘。“皇宫的建造,要摒弃皇室奢华之风,以实用为主。” 苏御指着图纸对众人说道,指尖划过图纸上皇宫的位置,“但城墙必须坚固高大,护城河要挖得又宽又深,这是长安的第一道防线。” 他的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仿佛己经看到了敌人在坚固城防下铩羽而归的模样。
墨羽推了推鼻梁上的青铜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己经看到了机关塔楼建成的模样:“师尊,我提议在城墙西角建造机关塔楼,配备最新改良的‘天雷弩’,射程可达千米,威力巨大;护城河下可设置暗闸,必要时能蓄水冲击敌军。”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机关草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零件和数据。苏御俯身细看,不时点头赞许,他深知,在这百废待兴之际,强大的防御是新王朝立足的根本,只有固若金汤,才能让百姓安心。
都城的规划不仅关乎建筑,更涉及民生。苏御召集了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有的来自江南水乡,擅长园林设计;有的来自塞北草原,精通土木建造。苏御亲自与他们商讨建造细节,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他指着沙盘上的模型,语气恳切:“每一条街道都要铺设整齐的石板,每隔百步设置水井,要让百姓取水方便;在城东划出一片区域,建造学堂,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城西则规划为医馆和药田,确保百姓有病可医。” 他的话语中满是对百姓的关怀,“一个王朝的兴盛,在于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建造的,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百姓的希望。” 工匠们听后,纷纷握紧手中的工具,眼神中充满干劲。
都城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起重机的吱呀声、锤子的敲击声交织成一曲建设的赞歌。苏御又将重心转移到制度的制定上。他在临时搭建的议事厅中,厅内挂满了各地的舆图和典籍,与各大门派的代表、江湖豪杰以及有学识的老者们彻夜长谈,烛光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大家围坐在一起,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低头沉思,共同商议治国之道。
在政治制度上,苏御废除了皇室的世袭制,推行举荐与考核相结合的选官制度。他站在厅中,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设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为了让众人更清晰了解,他命人取来竹简,亲自绘制六部架构图,详细讲解每个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他深知,权力的分散与监督,是防止腐败的关键,只有公正清明的吏治,才能让王朝根基稳固。
经济上,苏御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鼓励商业发展。他在长安设立了专门的贸易区,命人在区口立下石碑,刻上通商规则。他召集各地商人,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大声承诺:“允许你们自由交易,并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商业繁荣,才能让百姓富裕,让王朝昌盛。” 他的话赢得了商人们的阵阵掌声,但他话锋一转,神色严肃,“朝廷会保护你们的合法权益,但若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必将严惩不贷。” 台下顿时一片寂静,商人们纷纷点头,深知新朝法度严明。
民生方面,苏御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骑着马,亲自巡视各地,看到流民聚集的地方,便下令开垦荒地,将无主的土地分配给他们,还安排专人教授耕种技术。他来到水利工地,卷起裤脚,与百姓一同搬运石块,兴修水利,建造堤坝和水渠,确保农田灌溉。同时,他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百姓权益的律法,命人将律法条文刻在木板上,立在各个村落和城镇显眼处,禁止豪强欺压百姓,对犯罪行为严惩不贷。
在文化教育上,苏御邀请各地的学者来到长安,为他们建造了舒适的居所。在学堂的开学典礼上,苏御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望着台下充满求知欲的学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我希望看到,未来的长安,书声琅琅,人才辈出。” 他鼓励学术交流,提倡百家争鸣,专门设立了学术交流馆,供学者们研讨学问。在他的推动下,长安城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
然而,新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旧贵族和豪强对新制度不满,他们暗中勾结,抵制新政,甚至煽动百姓闹事。苏御得知后,没有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而是轻车简从,亲自前往各地。他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一同劳作,擦着额头的汗水,倾听他们的需求;他来到市集,坐在简陋的茶馆里,与商人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难处;他拜访学者,在书房中虚心请教治国之道。每到一处,他都耐心解释新制度的好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政策讲得明明白白。“只有让百姓真正理解并接受新制度,我们的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苏御对身边的人说道,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执着。
在苏御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支持新制度。他们看到,荒地被开垦成良田,金黄的麦穗在风中摇曳,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商人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市集上货物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充满希望。新王朝的根基,在这一点一滴的努力中逐渐稳固。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gifdc-4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