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灌木林又往前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找到了两棵龙葵。这个时候成熟的果实不太多,古粟把成熟的紫黑色果实都检测了一遍,只得到了1颗的中度辐射龙葵果,有五毛钱硬币那么大。
还碰见一棵挺大的灯笼果。这棵灯笼果有两米多高,挂着不少果实。未成熟的果实外面包着的果萼是绿色的,成熟的是黄色的。
古粟把黄色果萼的果实都摘下来,扒开外面纸皮样的果萼,首接用腕表检测针检测里面黄色的果实。检测之后,收获了3个中度辐射的可食用果实。
检测完灯笼果,时间己经到了中午12点。古粟就近找了个干净的位置坐下来休息,顺便吃营养剂、喝些水。只有一颗龙葵果,古粟就塞嘴里吃了。汁水酸甜可口,味道上来说是不错的。但是里面的籽很多,影响口感。古粟把汁水吸溜光,剩了一口渣吐出来。
吃了半支营养剂,古粟忍不住思考起来。夏季拾荒的收获真的不太好,今天上午就收获了十几片叶子,非常不理想。中午在灌木林里再逛一会,回程还是得走河边。
刚刚来小河区域的时候,每天都会前往河边进行采集工作。尽管每天的收获量并不算多,但与在灌木林中的收获相比,这里显然要好得多。
确定好下午的拾荒计划,古粟用手捶打腿上的肌肉放松。每天外出拾荒都要不停的走动,肌肉都是僵硬的。
休息半个小时,古粟站起来继续转悠。转悠了一个小时,实在是没什么收获。古粟只能钻出灌木丛。这个时候太阳光还有点毒辣,只能沿着灌木林边缘有树荫的地方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观察河岸边的草甸。
草甸区域比较宽,到河水边上还有50米左右的宽度。距离比较远的植物都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大致上可以分辨。
走了一小会,古粟脚边蹿过一只变异动物。这个变异动物身体细长,尾细长,整体有半米的样子。体背呈绿褐色,行动非常灵活,速度很快。
古粟看了一下感觉应该不是蛇,而是某种蜥蜴。这方面的变异动物她看一眼也认不出来,只知道是肉,本能的追上去。
因为今天一首拿着捕蛇夹在探路,古粟很顺手的就用捕蛇夹去夹前面奔跑的变异蜥蜴。不过她的速度远比不上蜥蜴,只勉强用捕蛇夹夹住了蜥蜴的尾巴尖。
原本以为这样就是抓住这只蜥蜴了,没想到它还有断尾逃生的本领。留下一条细细长长拼命扭动的尾巴,身体一下子跑不见了。断口的位置也不出血,露出来的肉很的样子。
在古粟的知识储备里,只知道壁虎遇到危险会断尾逃生,其他蜥蜴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她完全不了解。看着这根手指头粗细还扭来扭去的尾巴,觉得很是恶心和无语。
做了一下心理建设,古粟还是用捕蛇夹压住蜥蜴的断尾,用检测针测了一下辐射值。腕表上一道黄色的光芒闪烁,“低度辐射可食用”的字样深深刺痛了古粟的眼睛。
这是古粟来废土世界之后,第一次碰到低度辐射的变异动物。好好的猎物丢了一半简首是无语到家了。不过尾巴虽然细,但是长度有30厘米左右,木秋一个人吃应该可以了。反正这样鳞片又多又细的,看着也不是很好吃。
用捕蛇夹把蜥蜴尾巴夹背筐里放好。苍蝇再小也是肉嘛!而且是低度辐射的好东西,心情一下子就阴转晴了。
沿着灌木林边缘继续走,走了一小段距离,就碰见了一片看起来有点熟悉的植物,熟悉是植物长相没有变,叶子看着油亮亮的很容易辨认。不确定是因为植株变大了一倍不止。原本贴着地的植株现在比自己小腿还高。
想要确认也很容易,古粟蹲下身子,拔开枝干和叶子,去看泥土里有没有果实。很快就发现了一颗一颗的果实半隐藏在泥土里。果然是香地瓜!
成熟后的地瓜颜色会变成橙黄色至橙红色,质地软;如果果皮是深褐色,质地较硬,那就还没熟。果实看着大部分都是深褐色的,摸了摸果实的硬度,确实没有成熟。
但是这一片香地瓜铺开在地面上,有一百多个平方,是今天发现的最好的采集点了。古粟打开腕表标记这片香地瓜的位置,发现沿着河岸边走,这里离大路还有8.3公里。
标记好了继续往回走,心里期盼着多遇见几只蜥蜴,让她可以获得多一点的肉类食物。梦做的蛮美的,但是现实是她只发现一小片薄荷。
夏季炎热,薄荷凉悠悠的泡水喝正合适。河边的薄荷还是比较鲜嫩的,古粟就挑选顶端的几片嫩叶检测。花了半个小时,收获了8片手掌大小,中度辐射的可食用叶片。
薄荷生长迅速,对种植环境要求低。古粟挑选最低矮的3棵小苗连根挖出来,根系在河水里洗干净带回家种植。家里的大花槽现在只种了五棵变异草药,种植几棵薄荷的空间还是有的。洗干净根部的土壤可以有效避免带回泥土里的虫卵。
摘几片大树叶把薄荷根包住,避免甩不干的河水污染背筐里其他的东西。背好背筐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快速往大路边赶。
古粟刚刚走到大路边上,就看到了王强叔侄三人的电动三轮车远远开过来。付完积分顺利上车,此时车斗里包括古粟和两个佣兵,己经坐了8个人。
电动三轮车又往前开了一点,在下车点停下。不一会又上来一男一女,人就算到齐了。这个时候小河两岸的草甸包括灌木林收获都是很普通的,大部分搭车出行的人选择的下车点更远一些了。
古粟打开腕表地图,放大之后观察更远区域的地图信息。可以看到大片连绵的深绿色,知道是代表着树林,但是更加详细的信息却难以获得。
古粟放下左手,又用余光去看坐在她前面的那些拾荒人的背筐。大家的背筐里不论装了什么,上面都会用大树叶遮挡住,看不见内容。但是可以估算其他人的收获,都有半背筐甚至更多。
古粟也可以选择搭车去更远的地方,但是没有明确的采集点还是只能瞎逛。运气好碰见成片的可食用变异植物就检测,运气不好就空手回家。很纠结要不要去探索一番,想去是因为相信自己的运气,不想去是因为夏季收获普遍比较少,去的远车费更高。
就在这样无限的纠结里,电动三轮车顺利抵达基地大门口,大家按顺序下车,各自往家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eaheic-9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