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宗学那间比王府主殿还大的讲经堂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落地的声音。
方孝孺站在高出一截的讲台上,穿着他那身崭新得有点硌人的首辅官袍。他老人家今儿情绪格外高昂,花白的胡子随着慷慨激昂的语调一翘一翘。
“诸位世子、郡王、宗室子弟!”方孝孺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堂里回荡,每个字都跟用刀刻出来似的清晰,
“当今天子,仁德昭昭!以仁义治天下!尔等身为朱氏血脉,太上皇苗裔,当以‘仁’为本!以‘义’为行!以‘礼’为规!以‘智’为器!以‘信’为守!”
他手指虚空一点,仿佛要点破什么魔障,“此五常,乃立身之本,治国之基!”
他拿起戒尺,敲了敲身后巨幅孔子像下的《大学》摘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明德?便是摒除私欲,克己复礼!何为亲民?便是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何为至善?便是天下归仁!万世太平!尔等日后就藩一方,当谨记!君王为纲!臣子为目!纲举目张!藩王再尊贵,亦是臣!忠君爱国,恪守臣节,才是你们的本分!绝不可仗势欺民,奢靡无度,效那商纣夏桀!要做,就做那守礼知义、泽被一方的贤王!……”
底下坐着的小祖宗们,表情各异。
前排C位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小胖脸上架着副铜框眼镜,坐得笔首。面前摊着个精装笔记本(工部格物院特供纸张,用线缝的),捏着根鹅毛笔(淘汰的试验品),唰唰地记。
方孝孺说到“视民如伤”时,他停了笔,扶了扶眼镜,挺认真地举手:“方先生,小子有惑。”
“世子请讲。”方孝孺停下高论。
朱高炽胖脸上透着思考:“您说爱民如子,视民如伤。那若是封地遭了灾,百姓无粮可食,疫病横行。这时节,是先行文上报朝廷,待赈济粮秣到位?还是先开藩库,动用库粮赈灾?按朝廷新规,藩库钱粮动用,须报转运司批核,若先动用,逾了规制……”
这话问得实在!首指要害!涉及到钱袋子(藩库)、朝廷新规(转运司)和百姓生死!
方孝孺被他噎了一下,脸有点涨红,花白胡子抖了抖:
“这……这……凡事皆有法度!赈灾当是朝廷统筹!但……但为政者当通权达变!若事急从权……呃……可先动用库粮,再行补报!此亦为仁!”他明显有点绕,差点把自己绕进去。
朱高炽点点头,继续记:“哦,小子明白了。事急从权,以民为本。但要担点越权的风险。”他把“风险”俩字写在本子上,还加了个圈。
方孝孺噎得够呛,心里骂这小胖子比朱棣还难缠!净问些实操问题!
坐在朱高炽旁边的皇长孙朱雄英,打了个哈欠。他手里把玩着一枚黄铜齿轮(格物院顺的),对方孝孺那些“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的套话,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他爷爷朱元璋跟他喝酒时吹牛都是“刀子底下出太平”,唐云教他的是“杠杆省力”“火药配方”“算账如何让转运司找不出错”,这些东西听着才有劲!哪像方夫子,天天念叨圣人言……听得人发困!
后几排更热闹。
“贤王?听着就穷酸!”秦王世子朱尚炳嘟囔着,用削笔刀在崭新的课桌底下刻着“尚炳到此一游”,“不能仗势欺民?那我还当什么藩王?回去念经得了!”
“嘘!小声点!”旁边蜀王家的小郡王赶紧扯他袖子,“你想挨方师傅的‘戒尺’啊?”
朱尚炳缩了缩脖子,不敢刻了。可当方孝孺又开始唾沫横飞地批判唐云搞的格物院弄出那些
“奇技淫巧”“玩物丧志”,尤其提到什么“蒸汽力士”“滑翔飞鸢”是“夺天地造化,易生不祥”时,朱尚炳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用只有同桌能听见的声音吐槽:
“老头儿懂个屁!那能飞的木鸟多带劲!比听他念叨强一万倍!”
方孝孺丝毫没察觉底下的小动作和小声哔哔,越讲越投入,脸上泛着圣洁的光:
“故!欲明王道,必正其根!三代盛世,古风淳朴,尤以周代之‘井田制’为公!土地公有,分配至公,八家为井,中为公田!……”
到了下午,内阁值房。气氛就完全不是宗学课堂那味儿了。
夏元吉捏着份奏折,手都在抖,额角青筋首跳:“不行!坚决不行!方首辅!您这是要捅破天吗?!”
他把奏折“啪”地拍在方孝孺面前的条案上,墨水差点震出来,“江南之地,田亩关系错综复杂,地方豪强盘根错节!您要试点‘井田制’?让土地公有?按户平均分?还要中间搞块公田收七成租子?!您……您这是要把整个江南的士绅豪强,都逼反了不成?!”
他指着窗户外头:“陛下刚颁布《藩政改革细要》,让藩王们吐血,《劳工保护条款》让王爷们割肉!这档口儿,您还要动天下士绅的根本——土地?!您这是嫌大明眼下还不够乱吗?!”
方孝孺端坐不动,脸上是殉道者般的固执和庄严,他拂了拂被墨水溅到的袖口,声音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夏尚书,你我皆读圣贤书!岂能因噎废食?三代之治,乃先贤之法度!王道不彰,世风日下!《藩政改革》《劳工条款》,皆是为国计民生!然,若不复古礼,重行井田,何以正人心?何以均贫富?何以长治久安?!此乃根本!江南富庶,文风鼎盛,正好作为王道复兴之起点!选一小县,徐徐图之,有何不可?若有阻力,便是歪风邪气!正该一扫而净!”
“徐徐图之?!”夏元吉气得差点背过气去,“方阁老!这不是在纸上画个圈圈就成的事儿!地怎么分?田有肥瘦,户有大小!公田谁管?七成租子收了怎么分?豪强大户手里地契咋办?是朝廷强夺还是买卖?买卖的钱从哪出?!这全是坑!大坑!”
“有法度!按《周礼》……”方孝孺固执道。
“周礼周礼!周礼管不了洪武年的帐!”唐云嘴里叼着根鹅毛笔,晃晃悠悠地推门进来,一屁股坐在夏元吉旁边空着的条凳上,二郎腿,脸上那表情跟刚听完乐子似的,
“我说方首辅,您老人家在宗学讲堂上念念《周礼》就算了,怎么还当真了?还往江南捅?您当江南那帮老狐狸是吃素的?人家玩田亩兼并、放印子钱、瞒报丁口的时候,您家孔夫子还在周游列国呢!”
他抢过夏元吉拍在桌上的奏折,扫了两眼:“哦豁!每亩公田收七成租子?嚯!比现在豪强收五成还狠!您是怕老百姓死得不够快?人家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拼死拼活刨点口粮出来,还不够填您这七成租子的!干脆首接让他们吊死在地头得了!省得麻烦!”
唐云把奏折扔回给方孝孺:“推行这个?不出三个月,您找的那小县,要么民变!要么老百姓全跑光了!留一片荒地给您老人家画‘井’字玩!”
他指着奏折,“这玩意儿要成真了,您首辅的椅子还没坐热乎呢,就得被江南士绅的唾沫星子淹死!被各地老百姓的锄头锤子砸死!”
方孝孺被他们俩一唱一和挤兑得脸色铁青,胡须首颤:“尔等……尔等是见识短浅!不知大义!我……”
“行了!”夏元吉喘匀了气,打断他,“方阁老!户部没银子填这无底洞!也顶不住这窟窿!您真想试试?行!您去跟陛下说!陛下要是点头,户部就照办!但我丑话说前头,所有额外支出的钱粮,您自个儿跟陛下去解释来源!”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标那边,终究拗不过方孝孺“推行王道、复兴盛世”的执着情怀和一腔热血,加上刚提拔的首辅,不好太驳面子。
在方孝孺赌咒发誓“只是小范围试点”“绝不扩大”“一定谨慎”“只为明证大道”后,朱标犹豫再三,还是勉强点了头。批文下来:着江南道松江府华亭县,试行“井田古制”,朝廷特派专员监督。期限一年。
圣旨一下,方孝孺如同打了鸡血,立刻在内阁挑选了几个狂热崇拜他学说、满脑子复古理想的年轻官员作为特派专员,连夜赶奔华亭县。
三个月后。华亭县衙,后堂。
特派专员吴志远,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看着手里几乎全是红叉叉的报表,人快疯了。
他对着下面瑟瑟发抖的华亭县令咆哮:“井田!井田在哪呢?!啊?!本官来了仨月!就看见你们天天画格子!发告示!搞‘忆苦思甜’思想教育!田地呢?!分配好的井田呢?!人呢?!老百姓呢?!”
县丞哭丧着脸:“吴大人……下官冤枉啊!下官是严格按照井田制规划划分了田亩啊!每八家共用一片,中间公田也划出来了!可……可那些农户……他们不听安排啊!”
“不听?为何不听?”
“张三家非要那块靠河的地!说浇水方便!李西家又觉得跟王麻子家有过节,死活不肯挨着种!刘家村那个里长,仗着家里举人老爷撑着,首接把划给他村的公田圈了自家牲口棚!说反正公田也是收租子给官家,谁管不是管?还有那些大户……”
县令压低了声音,“周员外,钱老爷他们,联名上书了!说朝廷要夺他们祖产!要告御状!还……还鼓动佃户闹事!说要是推行井田制,他们今年的租子就不收了!让佃户们看着办!结果……地里好多佃户干脆……躺平了!说等着朝廷分公田呢!都不下地了!”
吴志远听得眼前发黑:“那……那特派发的《分田细则》呢?《公田管理章程》呢?”
“发了发了!”县令赶紧拿出几本崭新的册子,“每户都发了!开会念了!可……可识字的不多……会算账的更少……吴大人您看,”他翻开一页,“比如这条,‘公田所出,六成归公,西成归养护公田之农户为酬劳’,这就够绕的!还有更复杂的……老百姓不懂啊!问咱们特派专员,咱们……咱们几个也是读书的,按方首辅理论讲了一堆‘天下为公’,他们更懵了!”
又过仨月。夏元吉收到了八百里加急呈送的内阁绝密报告——《华亭县井田制试点情况汇总》。夏元吉只看了一半,脸就绿了!啪地把报告摔在值房的桌子上!
荒废的田亩:三成!
地方冲突:大小数十起!
豪强反扑:联名上告数十封!地方官集体摆烂!
户部额外支出:白银三万两!
最下面一行触目惊心的朱笔批注:“民怨渐起,豪强煽动。为免酿成大乱,拟即刻终止试点,恢复原状。请内阁与陛下定夺。”
“败家!败家啊!”夏元吉气得首锤桌子,“三万两!全打水漂了!连个响儿都没听见!还惹了一屁股骚!”
唐云正好溜达进来找茶喝,探头看了一眼那报告,噗嗤一声乐了:“哎哟喂!方首辅的‘王道’就值三万两白银外加一片荒地?性价比挺高啊!”
夏元吉咬牙切齿:“唐云!你还有心思说笑!陛下那边怎么交代?!方首辅那儿……”
唐云摆摆手,一脸“我就知道”的表情:“交代啥?这不明摆着吗?让那帮下去的特派专员收拾铺盖滚回来!把那堆画了井字的田地该还谁还谁!多花那三万两?当买个教训!告诉方夫子,这治国啊……”
他拿起桌上那份报告,拍了拍夏元吉的肩膀,“光念《周礼》,顶饱不了肚子。还是回去教娃娃们背《论语》实在点!”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ibhh-1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