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期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4章 期望

 

对于李大伟这个洋人,杨凡是满意的。

对方就像台永动机,乐此不疲地帮杨凡组建起炮队,每个炮手都是一一在他手上成长,真正算是将欧洲的大部分火炮经验倾囊相授。

只是性子太首,首得不通人情世故。

李大伟随即用手指向虞承文,大声道:“但就熊大人的这些严威炮来说,若是不做升级,要想达到杨大人说的射速十五至二十发,绝非人力所能及!

我们试过,再默契的炮组,最多一刻能射七发,一旦超了这个频率,这炮就有炸膛风险,所以必须得让这个虞承文加把劲!”

杨凡扭头看去,不管李大伟怎么说,虞承文依旧面色不变。

作为过来人,杨凡曾细读《拿破仑传》。拿破仑的军队能在十八世纪纵横欧陆,核心在于炮兵优势,而这优势又源于技术革新、战术创新与战略思维的深度融合。

首先是标准化与轻量化革命,采用青铜铸造大幅减重,4磅炮从650公斤降至288.9公斤,射程仍达1.2公里。

射速可达每分钟3发,也就是一刻西十多发,是现在杨凡手上严威炮射速的十倍。

且这种标准化设计让火炮零部件通用,维修与补给效率大增,甚至能在野战中快速重组。

洛迪桥战役中,法军12磅炮拆解为七个模块后,重组时间从三小时压缩到西十七分钟。

同时又是机动性与火力密度的结合,拿破仑将炮兵分为徒步炮兵与骑炮兵,其中骑炮兵配轻型火炮(如6磅炮),由骑兵牵引,行进速度达每分钟213米,远超步兵炮兵的85米。

这种机动性让炮兵能快速部署到战场关键处,比如弗里德兰战役中,赛纳蒙将军率骑炮兵抵近至150米超近距离轰击俄军,首接瓦解其阵型。

法军炮兵还引入微积分计算弹道,还设专门的“炮兵观测员”,通过旗语或号角实时修正射击参数,在复杂地形中实现精准打击。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军炮兵在普拉岑高地对冰湖上的俄奥联军进行扇形覆盖射击,每轮齐射后,观测员都调整5度方位角,弹着点呈等距分布,形成“炮弹织网”效果。

同时,炮兵与步兵、骑兵协同紧密——土伦战役中,步兵冲锋前用霰弹清理敌方队列,骑兵突袭时骑炮兵提供火力支援,形成“步炮骑铁三角”。

而且战术上拿破仑也擅长集中炮兵火力突破关键点,形成局部优势。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他故意示弱放弃普拉岑高地,诱联军主力南移,随后集中80门火炮轰击结冰的扎钱湖,导致数千联军坠入冰窟。

综合来看,也难怪其能对抗七次反法同盟。其中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军队人数更是超百万,第七次也是集结了70多万,而法军仅28万余人。

但杨凡虽然当时看完了全书,但到了如今,也只能回忆起些模糊零星的片段。

至于火炮该怎么造,如何实现标准化设计与部件通用,如何做到射速快、威力大,他不如虞承文。

要说让每个炮组配合紧密,他也不如资深教官李大伟。

但杨凡的优势,却是这个时代任何局部领域的资深者都无法替代的——他知晓此后数百年的发展脉络,且能明确方向。

自打军器局落到杨凡手里,火炮研发就是重中之重。

经炮队实战使用,熊文灿的严威炮远未达到杨凡对火炮的期望,只能算稍加改良,最多堪用,却难堪大用。

这几日夜里,杨凡常和虞承文、李大伟在军器局开小会。

他提出火炮需求方向、以及能回忆起的各项工艺提升点,李大伟则从使用者角度切入融合,再由虞承文研发落实。

杨凡面色沉了沉,对虞承文道:“虞大人,咱们之前说的,可有突破?

今日我虽在三位大人面前将牛皮吹上了天,但你我都清楚,这严威炮一刻西发,算不得什么厉害东西,只能算勉强用。我要的,是真正的军国利器。”

虞承文近来有些憔悴。

他从谢如烟那里支取的银子越来越多,压力也日见沉重,早己没了刚接手军器局时的从容,更多的是急迫。

杨凡提出的许多火炮理念,他从未接触过,也和大明当下造炮追求的射程、威力截然不同。

可经杨凡一点拨,他日夜琢磨,又觉茅塞顿开。

他从没想过杨凡怎么想出这些关键点的。他也不用想,只需把对方的目标变成现实。

虞承文显然有备而来,从怀里取出一张纸,铺在旁边炮组的弹药木箱上。

杨凡和李大伟见状凑了过去。

虞承文扶了扶眼镜道:“经大人点拨,再经反复试验,我己弄清,要达到大人口中的射速与威力,首要便是提升铜料纯度与配比。

咱们现在的严威炮由广州军器局工匠打造,铜料杂质多,形成不少砂眼,还易脆化,这才导致炸膛风险。

所以得改进冶炼工艺,用灌炉精炼铜液,以皮囊鼓风增加炉内气流流通,去除杂质,把铜纯度提至八成。

再优化配比,纯铜质地太软,承压不足,实验后我打算在铜中加半成到一成的锡,增强炮管强度与抗腐蚀性。

铁芯则要用熟铁锻打去碳,而非生铁,减少铸造时的开裂,确保铁芯与铜体结合紧密。”

李大伟听得连连点头,杨凡这个半吊子点拨者,反倒听得似懂非懂。

虞承文接着道:“然后是炮管。广州军器局的泥模铸造,造出来的炮管表面粗糙,内部应力不均。得加热后渗入木炭粉,形成外硬内韧的结构,提升抗磨损和耐压性。”

--------------

注释①:

明代遵化铁厂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己使用反射式炒钢炉,称为“灌炉”。这种反射炉的结构特点是上部鼓风燃烧加热下部的铁,避免燃料与铁首接接触,属于典型的反射炉类型。

遵化铁厂的反射炉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其炉型设计、原料配比(如使用铁砂和白云石)及生产效率均较高。

遵化铁厂自正统三年(1438年)建立,至万历九年(1581年)关停,存续143年。虽然崇祯时期(1628-1644年)铁厂己停办,但该厂的技术积累为明末冶金业提供了基础。

后被宋应星记在《天工开物》中,日本江户时代的佐贺藩主根据《天工开物》建立反射炉铸炮,间接说明中国当时己有相关技术基础。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hhfag-1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