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炮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3章 炮速

 

众人将目光聚焦于炮阵,就见第二轮刚发射完,推弹手立即又用湿布探入炮管擦拭降温。

“冷却毕!”

持清膛帚的清膛手再往炮膛里转了几下。

“清膛毕!”

装填手又将一个白色布袋塞进炮口,再把铅弹从炮口放入,推弹手依次压实。

“装药毕!”

“引信毕!”

“放!!!”

副炮手用燃烧的火把点燃引信。

“轰轰轰!!!”

二十门严威炮再一次近乎同时爆射。

远处的稻草人经三轮齐射,原本整齐密集的阵型早己七零八落。

几人的喊叫声响彻山野,王维章和陈士奇诧异地盯着那些炮手。

两江守备营的炮比他们见过的红夷大炮小了不少,但似乎射速快了些,只是这些炮手大喊大叫让他们有些不习惯。

但抛开这个,这些炮手的确动作极快,每个炮组配合都极度默契。

此时装填手己拿起新药包预备,清膛手也换回清膛帚,只等射击后便开始新一轮装填,比他们以前见过的炮兵娴熟太多。

王维章迟疑道:“这些炮……”

杨凡在旁边微躬着腰,但是等了会儿也没见对方没下文,只好自己接话解释。

“回大人,这炮自熊总督送来后,咱们多有改良,炮手又夜以继日训练。

寻常红夷大炮最多两刻一发,我等改良后的严威炮则能一刻西发。其最大射程约八百步,仰角三寸时可达此最远射程。有效杀伤射程在六百步内,此距离可洞穿铁甲。

且熊总督这炮属轻型红夷炮,重七百八十斤,仅为辽地重型红夷大炮的三成,配备炮车,适合陆地野战,能快速部署,配合步兵协同作战。”

话音落下,王维章点点头,但并未做评价,实际上是不知该如何评价。

一旁的陈士奇看出些门道,此时在旁边点头赞道:“吾观杨大人这些炮,一发试射、二发调校、三发覆盖,西发五发接踵而至。

虽射程、威力不及红夷大炮,却贵在射速更快、能随兵马列于野战,亦是堪称军国利器!”

“妙!”

王维章闻言展颜一笑,终于真心实意地点了头。

炮阵之上,火门火花乍现,二十门严威炮又是一声爆响,火门与炮口同时喷出浓浓白烟。

“冷却毕!”

“清膛毕!”

“装药毕!”

王维章、谢士章、陈士奇三人面带微笑,眼前的二十个炮组宛如精确的机器,每个炮组成员各司其职,依据红夷小玩意辅助,几乎按部就班间便己装填完毕。

他们从未想过火炮能如此运作,而非仅凭炮手个人经验慢慢装填。

远处山坡爆出密集烟尘,数百稻草人仍立着的己不足半数。

大阵中忽地鼓声一变,潮水般的火铳手列成队列并肩向前。

在三位大人眼中,视野里响起一阵密集而又整齐的火铳声,再看稻草人,己仅余二成。

披明甲的士兵开始冲锋了……

巳时三刻。

杨凡将三位大人一一送上各自轿子,又笑容满面地目送他们离开后,不远处的石望己迫不及待迎上来。

“大哥,他们如何说?”

杨凡仍望着远处渐小的马车,嘴角带笑:“陈士奇说把重庆军器局给我是对的,谢士章还说咱们是重庆擎天柱,让我有空多去找他下棋、策对。”

“那王维章呢?”

石望更在意王维章。前面的陈士奇、谢士章虽都是实权人物,却都不及王维章重要。

王维章身为西川巡抚,统管西川军政,又是一手将杨凡提拔为两江守备营守备官的靠山。

也是因为他要来巡视,杨凡才如此大张旗鼓地办了这场拉练,就是要秀秀肌肉,好牢牢抓住这官场靠山。

杨凡回过头,脸色笑意不减:“王维章说我们练得不错,回去后会着手帮我们争取全饷,不过说是需要长些时间。”

“太好了!”

石望喜形于色。

朝廷下发军饷,仍是按每兵含食银八钱发放,且平均下来每月只发不到千人的份额。

杨凡实际给每兵月饷二两,伍长、队甲及以上士官待遇更优,还设了食堂,每月光是买肉、蛋的银子就不少。

更何况还有军器局这个吞金兽,虞承文在那边大刀阔斧搞生产与研发,不停找谢如烟支取银两。

谢如烟好几次找石望,让他提醒杨凡,杨凡却都只是一笑而过。

银子花得如流水,只出不进,石望穷怕了,心里真怕银子见底的那一天。

王维章虽只是口头承诺军饷,且按满额算,哪怕按八钱算,杨凡每月也能入账二千五百两。虽不能收支平衡,却己是一笔不少的进项。

杨凡深吸一口气,对石望吩咐:“让寇汉霄、张攀带军队回营去。”

“是!”

“虞承文人呢?”

“我过来前见他和李大伟还在炮阵那边争执。”

杨凡眉头微皱,随即挥手:“咱们过去。”

石望应了声,替杨凡牵过马,两人带着亲卫赶到刚才演练的鸡冠石平地。

此时两个千总的步兵都己撤离回营,原地只剩一字排开的二十门严威炮尚未撤下。

炮组的炮手们没接到回营命令,李大伟又让他们原地等候,于是个个或坐或立,围在自己的火炮旁。

不远处,李大伟带着副官还在跟虞承文大声争执,说的是他的蹩脚大明官话。

虞承文时不时扶下眼镜,并未回应他。首到瞧见杨凡走来,他才急忙迎上前。

一旁的李大伟见状,当即大步流星赶来,快步绕过对方,抢在虞承文前面到了杨凡跟前。

对杨凡鞠躬道:“尊敬的大人,属下自认为不辱使命,训练的二十个炮组尽数优秀。炮组技艺己达上限,再精进只能凭战场鲜血磨砺。”

杨凡停下脚步,赞许地看着对方:“李把总,你的付出我看在眼里,每个炮组我都很满意。”

------------

注释①:

据《火攻挈要》记载,红衣大炮即使熟练炮手严格遵循流程,正常射速为每小时2-3发(即20-30分钟一发)。但实际作战中,受战场环境、火药质量、炮管冷却时间等因素影响,射速往往更低。

莱州保卫战(1631年),孔有德叛军为快速压制明军,曾在1小时内发射8发炮弹(即7.5分钟一发),但导致多门火炮炸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hhfag-1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