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昌伏法后,城中百姓对杨明的敬意更甚。施药堂门前再次排起长队,不同的是,这次除了求医问药的民众,还有不少人带着自家的吃食、布料前来表达谢意。杨明望着院角堆积的粗面馒头与补丁摞补丁的棉被,眼眶微微发烫——这些并非贵重之物,却比任何珍宝都沉甸甸。
这日晌午,施药堂来了位身着藏青长衫的老者,头戴竹编斗笠,帽檐压得极低。他不言不语,只默默排在队伍末尾。待轮到他时,从袖中掏出半块干裂的面饼推给杨明:“听闻公子救苦救难,老汉没银钱,这干粮您若不嫌弃……”
杨明连忙按住老人的手,将面饼轻轻推回:“老人家快收着,施药救人是分内之事。”正要询问病情,却见老人忽然掀开斗笠,露出额间一道蜿蜒的旧疤。杨明心中猛地一震——这疤的形状,竟与母亲临终前攥着的半块玉佩纹路相似!
“公子可是姓杨?”老人声音发颤,浑浊的眼珠里泛起泪花,“二十多年前,可是有位姓乔的夫人,为救重病的儿子……”
话音未落,杨明己扑通跪地。记忆中母亲临终前的呢喃与眼前老者的面容重叠,他颤抖着摸出贴身收藏的半块玉佩。当两块残玉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时,老人老泪纵横:“好孩子,我是你失散多年的父亲啊!当年从军遭奸人陷害,九死一生才逃回来,却得知你们母子……”
父子相认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顾晨闻讯赶来,看着相拥而泣的两人,笑着打趣:“这下施药堂要改名‘团圆堂’了。”杨父得知儿子这些年的善举,既欣慰又心疼,当晚便挽起袖子帮着熬药,粗粝的手掌在药罐间穿梭,恍若回到杨明儿时,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光景。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半月后,一队宫使突然驾临施药堂。为首的老太监展开明黄圣旨,尖着嗓子宣读:“杨明广施仁德,救民水火,着即日进京,入太医院供职……”
消息传开,城中百姓炸开了锅。有人劝杨明抓住机会飞黄腾达,也有人担忧朝堂险恶。杨明握着父亲布满老茧的手,目光坚定:“当年母亲为救人不惜性命,儿子如今更不能忘本。这太医院,我去!但定要带着施药堂的本心去。”
进京那日,整条街道挤满了送行的百姓。孩童们举着野花,老人们抹着眼泪,更有汉子自发组成车队,执意要送杨明一程。马车缓缓驶出城门时,杨明掀开帘子回望,只见人群中一抹熟悉的身影——竟是当初诬陷他的“受害者”之一,此刻正抱着一筐鸡蛋,局促地往马车上塞:“杨公子,俺对不住您……”
杨明笑着接过鸡蛋,塞回对方手中:“往后若有难处,只管来寻我。”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土中,他握紧了母亲留下的玉佩。京城的繁华与未知的挑战正在前方,而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母亲播撒的善念,早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成了漫山遍野的花。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hegai-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