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碎叶星墙·诗骨归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9章 碎叶星墙·诗骨归位

 

碎叶城西门的断壁残垣在冷月笼罩下泛着青灰色,如同被岁月啃噬的古老甲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李白独坐其间,手中断剑斜插于身旁沙地,剑柄处"摇光"残纹与石壁上斑驳的"长庚入月"石刻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微妙的共振。梧桐枝桠在夜风里轻轻摇曳,筛下的月光如银纱般洒落,在剑鞘上投映出二十八宿的虚影,与热娜阿婆留下的护心镜残片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神秘的星图。

“公子可还记得,您第一次在此刻诗的情景?”伴随着这声苍老的询问,一个佝偻着脊背的身影从身后缓缓走来。他是这口井的守井人,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他看起来无比沧桑。

守井人走到近前,双手微微颤抖着,将一个古朴的梧桐木匣呈现在眼前。这个木匣显然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表面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当木匣被轻轻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木香扑鼻而来。匣内,十二片精心保存的叶子整齐地排列着,每一片叶子的叶脉都宛如天然形成的诗句,清晰可见。这些诗句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江淮的《永王东巡歌》,有陇右的《塞下曲》,还有松州的《破阵子》等等。

仔细观察这些叶片,可以发现它们的边缘微微泛红,那是李白历年刻诗时不慎溅上的心血。这些心血仿佛赋予了这些叶片生命,让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叶子,更像是李白诗歌的灵魂所在。

守井人用他那颤巍巍的手指,指向了西门的一处裂缝。他的声音略微低沉,带着些许回忆的味道:“七岁那夜,电闪雷鸣,一道巨大的闪电劈中了这棵梧桐树。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棵树并没有被劈死,反而在断枝处生出了如血脉般的纹路。而就在那里,公子您刻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

顺着守井人的手指望去,果然在那处裂缝处,隐约可以看到幼年李白刻下的“夜宿山寺”西个字。虽然字迹显得有些歪歪扭扭,毕竟那时的他还年幼,但却充满了灵气,仿佛能透过这些字感受到当时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诗歌的热爱和天赋。

“这便是分野剑在星源之地埋下的诗骨啊。”守井人感慨地说道,眼中流露出对李白的敬仰和对这段历史的珍视。

李白接过木匣,指尖刚触碰到叶片,便突然感到一阵刺痛。定睛细看,叶片上的诗句竟与剑鞘内侧晦涩难懂的蝌蚪文一一对应,仿佛是为这把断剑量身定制的钥匙。当他将十二片诗骨小心翼翼地嵌入剑鞘凹槽的瞬间,"摇光"位骤然爆发出一道夺目的青光。刹那间,整座碎叶城遗址的沙丘都泛起细碎的星芒,远处蜿蜒的胡商驼队纷纷驻足,不同民族的商人们用突厥语、粟特语、汉语齐声唱起李白的《关山月》。歌声混着呼啸的风沙,在西门残壁前凝聚成一道透明的诗墙,每一个字都化作流萤般的光点,扑向剑鞘上的九州山河图。

天枢与摇光之间的联系,并非简单的血脉相连或者权力的象征。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牵引,一种超越时空的默契。

李白凝视着手中剑鞘上流动的星轨,思绪如潮水般汹涌。热娜阿婆的叮嘱在他耳畔不断回响,仿佛是来自远古的声音,指引着他去探寻这神秘的联系。

突然间,他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动,猛地拔剑而出。剑锋在石壁上疾驰,如同一条灵动的巨龙,气势磅礴。每一次挥剑,都伴随着凌厉的剑气,在石壁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而随着他的剑势,那篇早己烂熟于心的《长干行》也如行云流水般从他口中念出。全诗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停顿和犹豫。

当最后一个字出口时,剑风呼啸而过,所有的诗骨都在同一瞬间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些光芒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璀璨而夺目。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散落在梧桐叶上的分野纹路,此刻竟然如同活物一般,开始游动起来。它们像是受到了某种召唤,纷纷朝着剑鞘汇聚。

最终,在“摇光”位上,这些纹路完美地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北斗第七星图案。这个图案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在回应李白的召唤。

千里之外的长安太极宫星象阁内,李麟正对着《仓颉篇》残页露出阴鸷的冷笑。他腰间悬挂的狼首玉佩,与红山宫壁画上仓颉的佩饰如出一辙;案头摆放着从杜甫手中强行劫来的《西域记》佉卢文残页,页脚赫然盖着碎叶城守井人的密印。"分野剑归位之日,便是天下南北割裂之时。"他的指尖缓缓划过残页上的咒文,突然,护心镜镜面泛起涟漪,映出碎叶城的景象——李白正在嵌入诗骨,剑鞘上的"摇光"星芒照亮了整个西域。

"可惜,你终究晚了一步。"李麟狞笑着将残页投入铜炉,炉中升起的烟雾竟凝结成北斗形状。"星象阁的玉案早己吸满'天枢'王气,只等剑主之血开启密典......"话音未落,窗外的长庚星突然被乌云吞没,唯有北斗"天枢""摇光"二星逆势闪耀,宛如分野剑的双锋,首指他案头那本藏有篡改"天枢"密咒的《开成石经》注本。

与此同时,龟兹千佛洞内,杜甫借着萤火虫微弱的荧光,在壁画间摸索。热娜阿婆留下的梧桐叶突然在他怀中震动,发出蜂鸣般的声响。他将叶子贴近石壁,奇迹般地发现叶脉纹路与门上的佉卢文咒符严丝合缝。暗门缓缓开启,一尊刻着"仓颉"二字的石匣出现在眼前。打开石匣,里面竟是玄奘当年未译的《仓颉篇》全本,扉页上的壁画震撼人心:仓颉左手持剑分割天地,右手握火焚烧书卷,脚下堆积如山的诗稿在烈焰中翻飞。

“断诗成骨,铸剑为魂……”杜甫凝视着眼前的壁画,口中轻声念叨着上面的题字,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尽的力量和沧桑。然而,就在他沉浸在这神秘的氛围中时,洞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杜甫心头一紧,急忙转身看向洞口。只见一名斥候快马加鞭而来,手中紧握着一封羽檄。杜甫快步上前,接过羽檄,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正是高适的密笔。

“肃宗下诏缉拿太白,吐蕃大军压境,点名索要剑主。”杜甫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太白,即李白,是他的好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如今肃宗下诏缉拿他,恐怕是因为他卷入了宫廷斗争之中。

而吐蕃大军压境,更是让局势变得异常危急。点名索要剑主,难道是指那把传说中的宝剑?杜甫的脑海中飞快地闪过各种念头,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

他继续翻看檄文,却发现背面用松烟墨勾勒着一幅星象阁玉案的轮廓。案角刻着的狼首纹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与李麟的玉佩完全一致。李麟,又是谁呢?杜甫不禁陷入了沉思。

碎叶城的夜风裹挟着松州方向的更鼓声呼啸而来,李白凝视着剑鞘上逐渐完整的分野图,高适在红山宫说过的话涌上心头:"分野剑认的不是宿主,是苍生。"他摸出怀中那半卷从永王幕府带出的《李太白集》草稿,纸页间还夹着扬州百姓偷偷塞给他的诗笺。当梧桐叶的星芒落在纸页上,他忽然明白了杜甫在龟兹千佛洞发现的秘密——剑主的最终考验,竟是亲手焚毁自己的诗名。

"诗骨己成,剑魂待铸。"李白低声自语,将诗集轻轻放在断剑旁。月光穿过晶莹的诗墙,在纸页上投下"苍生"二字的阴影。远处,吐蕃赞普的金轮旗己逼近逻些城;长安朱雀街上,缉拿"永王余党李白"的皇榜正在张贴。但他知道,当高适带着"天枢"密报赶回长安,当杜甫在龟兹揭开《仓颉篇》的真容,分野剑的锋芒,终将在诗魂与苍生的信念中,斩断所有妄图割裂天下的阴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hbcig-7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