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三十一卦:咸卦——情感交流,海纳百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第三十一卦:咸卦——情感交流,海纳百川

 

咸卦:虚怀若谷,包容开放

咸卦是《易经》六十西卦中的第三十一卦,卦象为“泽山咸”,由下艮(山)上兑(泽)组成。咸卦的核心意义在于“感应”,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和谐互动。其卦辞为“亨,利贞,取女吉”,寓意通达、坚守正道,特别有利于婚姻和人际关系。

一、卦象与核心象征

1.卦画与卦辞

咸卦(?)由下艮(山)上兑(泽)组成,卦象为“泽山咸”,象征山泽相交而生感应。卦辞“亨,利贞,取女吉”强调:

“亨”:阴阳和谐则通达;

“利贞”:需以正道维系感应;

“取女吉”:借婚恋隐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非字面婚娶。

2.自然与人文隐喻

山泽相生:山承泽水滋养万物,体现阴阳互济的生态平衡。

感应之道:如男女相恋、天地交泰,强调“无心”与“有心”的双重感应,即本能共鸣与理性经营的结合。

3.卦象本源:山泽通气的自然隐喻与文明起点

咸卦(?)位列《周易》第三十一卦,下艮(少男)上兑(少女),以「山上有泽」为象。艮为静,兑为悦,山泽交融间,泽水浸润山体,山气升腾成云,暗合「二气感应以相与」的宇宙法则。甲骨文中「咸」通「感」,本义为「无心之感应」—— 非刻意而为,而是阴阳相吸的自然流淌,正如少男少女初遇时的心动,无需矫饰。

《序卦传》以「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定位咸卦为下经之首,道破其文明意义:人类社会的构建始于情感联结。从伏羲制嫁娶到周礼纳采,中华文明始终以「感应」为基石 —— 咸卦的「取女吉」,不仅是婚姻的吉祥,更是对「以正感通」的肯定。卦象中「柔上刚下」(兑阴居上,艮阳处下),暗含男性谦下、女性尊上的交感智慧,如《彖传》言:「男下女,是以亨。」

4.卦辞玄机:亨通的正道与感应的边界

「咸:亨,利贞,取女吉」

亨通的本质是共鸣:山泽通气,万物化生,感应的核心在于「同频」。春秋时期,伯牙鼓琴遇子期,「高山流水」的感应超越世俗,成就知音典范,印证「亨」非表面热闹,而是精神共振。

利贞的底线是中正:咸卦之「感」需以「正」为锚。商纣王「酒池肉林」的感官刺激(邪感),终致家国倾覆;而文王「咸其脢」(脊背相靠的深层信任),赢得诸侯归附,说明感应需超越肤浅的肢体接触,回归心性的贞固。

取女吉的现代启示:「取女」非单向索取,而是双向奔赴。如敦煌壁画中「化生童子」的意象,咸卦的婚姻吉祥,源于男女以「止而说」(艮止兑悦)的态度,在克制中滋养深情 —— 这正是当代亲密关系中稀缺的「感而不伤」智慧。

《大象传》「君子以虚受人」,点明感应的修行路径:山泽交感,山虚纳泽,君子虚怀纳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任正非「华为的冬天」的忧患,皆是以虚静之心感应时代的典范。

二、六爻修行:从肢体到心灵的感应进阶

初六(阴):咸其拇

释义:感应始于脚趾(行动的起点),象征关系的初步建立。

哲学延伸:需以谦卑姿态开启互动,如《象传》“志在外”强调主动求变。

感应始于足趾,如初恋时的试探。《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青涩,正是初六「浅感」的写照。现代职场新人初入团队,以微小善意(如主动整理会议纪要)建立感应,切忌冒进 —— 爻辞「拇」的隐喻,提醒「感」需循序渐进。

六二(阴):咸其腓,凶,居吉

释义:腿肚(腓)象征行动能力,若强行介入则凶险,静守可吉。

辩证思想:主弱客强时需“以静制动”,如《易传》“顺不害也”。

小腿感应,急躁冒进则凶。《红楼梦》中贾瑞对王熙凤的「腓感」(妄动),终致丧命;而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克制,暗合「居吉」之道。这爻警示:感应需等待时机,如围棋中的「定式」,过早落子反陷被动。

九三(阳):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释义:大腿(股)象征行动力,若固执跟随他人则陷入困境。

警示意义:强调独立判断,避免盲目依附,如《象传》“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大腿感应,强行跟随易生悔吝。齐桓公「执其随」(盲目追随管仲旧政),导致晚年失政;而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止随」,成就蜀汉基业。爻辞的「执」字,实为「执念」—— 感应的天敌,是对「感」的过度执着。

九西(阳):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释义:真诚沟通可化解矛盾,朋友因思念而往来相助。

现实映射:人际关系需“虚受人”,以真诚赢得信任,如《象传》“未感害也”。

卦之主爻,感应升华至心神。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即理」,正是「朋从尔思」的终极感应 —— 当内心纯粹(贞吉),外界纷扰(憧憧)自化清流。现代创业者若以「用户价值」为贞,流量(朋)自会追随,如雷军「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成就小米生态。

九五(阳):咸其脢,无悔

释义:背部(脢)象征包容与支持,主动付出可无悔。

政治隐喻:领导者需以“虚受”之心吸纳民意,如《象传》“志末也”。

脊背感应,超越肢体的深层信任。管仲与鲍叔牙「知我者鲍子也」的后背之交,刘备与诸葛亮「鱼水相得」的托付,皆属「脢感」。这爻揭示:最高级的感应,是无需言语的默契,如敦煌壁画中菩萨低垂的眉眼,静默中传递慈悲。

上六(阴):咸其辅,颊,舌

释义:口舌之争易生矛盾,需警惕“滕口说”。

批判视角:强调行动重于空谈,避免表面和谐掩盖实质分歧。

言语感应,流于表面则失本真。杨修「鸡肋」之辩的机锋(辅颊舌),终招杀身之祸;而苏轼「八风吹不动」的坦然,以言语之外的境界破局。爻辞的「咸其舌」,实为警示:感应若止于言辞,终成「夸夸其谈」的虚妄。

三、哲学内核:感应的中道与文明的共生

咸卦的智慧,是对「感」的超越:

个体层面: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超越言语的天人感应),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静中观变的自然感应),皆证感应的最高境界是「忘感」;

社会层面:周礼「五礼」构建的感应网络(君臣以义感,父子以恩感),宋代「文人交游」的精神共振,诠释「感而遂通」的文明凝聚力;

现代启示: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如微信的即时沟通)需回归「咸其脢」的深度信任,避免「咸其舌」的信息泡沫 —— 真正的科技文明,应如咸卦般「感于无形,应于至正」。

这种智慧的当代投射,是「共生感应」:如热带雨林的附生植物,在依附中保持独立,在感应中成就生态。咸卦的「泽山」,不是对立的山水,而是相互滋养的生命共同体。

哲学思想:感应与和谐的辩证

“咸”与“感”的哲学

“咸”通“諴”:指和谐,如《左传》“不咸”即不和谐;

“感”为“咸”的延伸:从无心的本能共鸣(少男少女)到有心的理性经营(夫妇之道),体现从自然到人文的升华。

虚受与博弈的平衡

主客关系:主方(艮山)弱,客方(泽兑)强,需“虚受”客方资源,如《象传》“山上有泽,虚而能受”。

策略性互动:通过“咸其拇”“咸其腓”等渐进式感应,逐步建立信任,避免对抗。

时间与空间的隐喻

时间维度:爻辞从脚趾到口舌,象征关系从萌芽到成熟的动态过程。

空间象征:山泽相交的生态模型,隐喻社会各阶层需互补共生。

西、历史实践与文化影响

治国与外交

虚怀若谷:唐太宗“以史为镜”借鉴咸卦智慧,广纳谏言。

外交策略:明朝“虚受”西域使节,以文化输出巩固边疆。

婚恋与家庭

情感经营:《诗经》“执子之手”体现咸卦“取女吉”的真诚动机。

规范:朱熹以咸卦阐释“夫妇有别”,强调感应需以礼法约束。

艺术与文学

诗歌意象: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暗合“咸其股”的执着与奉献。

绘画构图:宋元山水画“山泽相映”布局,呼应卦象的生态和谐。

五、现代启示:感应与竞争的平衡

职场与领导力

团队管理:领导者需“虚受”下属意见,如谷歌“20%自由时间”制度。

危机应对:九三爻“执其随”警示盲目追随市场风向的风险。

商业与创新

客户关系:苹果公司“用户共创”模式体现“朋从尔思”的互动理念。

品牌战略:可口可乐“分享快乐”广告,暗合“咸其腓”的情感共鸣。

社会与生态

社区治理:新加坡“组屋政策”以“山泽相承”理念促进多元融合。

环境保护:碳中和目标需“虚受”自然规律,如《易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六、古今对话:咸卦精神的永恒之光

古代: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琴瑟和鸣(咸其脢),苏轼与佛印「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机锋(咸其舌),展现感应的多维面向;

现代:敦煌修复师李云鹤「与壁画对话」的无声感应,樊锦诗「数字敦煌」的时空感应,延续「山上有泽」的千年共鸣。

二者皆证:咸卦的真谛,不在感应的形式,而在感应时的「虚中守正」—— 如泽水润物无声,山体静默承载,在动静之间,照见文明的永恒。

结语:感应之道,生生不息。咸卦以“山泽相感”揭示宇宙与社会的和谐法则,其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构:从商周的祭祀占卜到现代的企业管理,从孔子的阐释到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咸卦始终提醒我们——真正的感应不仅需要“虚受”的谦逊,更需“贞吉”的坚守。正如《易传》所言:“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咸卦的“感应之道”恰似一剂良方,助我们于纷繁中寻得平衡,在竞争中觅得共生。

咸卦以「山泽」开篇,却以「辅颊舌」收束,揭示一个真理:真正的感应,从不是肤浅的刺激,而是在虚实相生中永恒流转的生命力。无论是男女相恋、君臣相得,还是文明传承,咸卦都在诉说:当我们学会像山泽一样「感而不溺,应而不乱」,便能在天地之间,活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生命境界。这,或许就是《周易》留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在感应的涟漪中,照见万物共生的本来面目。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d0dh-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