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信仰之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9章 信仰之城

 

早在鲁笙和振国从美国回国的途中,振国像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师,给鲁笙灌输关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红色十月、推翻三座大山、共产党的纲领、耕者有其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等等的知识。

也讲了信仰、理想,奋斗、终生。鲁笙听后也深刻反思,共产党不是军阀,更不是土匪。他们有自己的主义、信仰、组织,从理论上,鲁笙接受并拥护共产主义。只是感觉太过理想化,离当前的中国还很远。

对现实共产主义和人民当家作主抱有怀疑。不相信共产党能领导全国人民,更不相信劳苦大众会领导国家,成为社会主导力量。中国最终只有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才能完成统一,建立共和的任务。

发动广大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不过是一种号召的手段,最终不会实现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

到延安的西天里,鲁笙和振国走遍了,延安的各个角落,接触到了各种阶层的人。鲁笙心中隐隐感到一种不安,替他感到不安。

眼中这个实实在在的延安,很贫穷。住的是窑洞,吃的是仅能果腹的粗粮、野菜,穿的是粗布带补丁的衣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脸上虽泛着菜色,眼中却充满希望,精神上不乏激情。

每到一处都会遇到善良的目光,热情地招待。贫穷下的和谐、团结是在中国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延安,很朴素,大街小巷只有两种装扮,衣着灰布衣的军人和黑土布衣的老百姓,衣服上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打着补丁。鲁笙注意到李部长也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另外的颜色就是招展的红旗,皑皑的白雪,的黄土地。

延安很繁荣。冬季里人们没卧在窑洞,男人、女人、老百姓、军人,老的少的都在忙碌着。阳光下,纺车吱吱的正转,那是在为军人纺布;老人盘腿坐在窑洞纳鞋底,也是在给军队做军鞋;军人们的操练从不涣散,懂行人看过后无不称赞。除了严明纪律,军训的内容也令人钦佩。

鲁笙一首认为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不过是一帮乡野莽汉,看见军训后才知道共产党的军队中不乏军事人才。难怪他倾全国之力也没能剿灭。还有大街小巷,让人感觉出节日的气氛。

延安很透明,大街小巷没有警察,但秩序井然,人们可以自由出入。

在游览清凉寺时,鲁笙居然能参观设在寺里的纸币厂、印刷厂、新华书店。在山顶,李部长指着山腰处的几处院落介绍,那个院子是最高领导办公的地方,相邻的分别是总司令等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鲁笙发现,那里没有戒备森严的警卫,也没有高墙和铁丝网。院里不时有军人进出。还发现有老百姓就在不远处干着农活。

鲁笙感触颇多,振国也有同感。他也是第一次到延安。鲁笙的话越来越少,一种从未有过的忧郁,阴云般地笼罩在心头。那天在山顶,他看着那片小院,心很乱。

太阳快落山时,布洛尔率队回来了。他带回了一只野兔。看着他身着一身灰布军装,只是没有补丁,我一点也不觉得滑稽可笑。

布洛尔的烤兔手艺不错,只是我没有胃口。看着他用粗瓷碗喝酒,大口嚼着玉米窝头,不斯文但很享受。他居然也学会了抓着一根大葱蘸大酱。

布洛尔惬意地打了一个饱嗝,用手擦了一下嘴巴,意味深长地看了对面的鲁笙一眼。

“想不到我会来延安吧?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布洛尔沉思了片刻,整理好思路,才把鲁笙走后发生的事简单地做了描述。

“你离开凤凰山后,训练按计划进行着。下第一场雪时,我决定派人下山进行一次采购,囤下足以过冬的食物和给养。因为数量较大,我第一次派出了两组,每组五人。

五天后,两组人陆续归队。而他们带回来的食品给养,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是马料,那种粉碎成大小不一的玉米渣。他们走时,我明明给了他们足够的钱和购买清单。

不等我质问,就有人报告,原来他们按计划下山采购时,知道了日本军人对整个安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大扫荡,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的房子、粮食都没有了,到处都是饥寒交迫的老人、孩子。

于是他们擅自做主,用购买给养的钱给百姓买了粮食,帮他们修建了房屋,保证最困难的老百姓能够安全过冬。另外他们表示有这些玉米渣,他们仍能保持训练。而那两袋面粉是专供我一人食用。”

“有史以来,我们的信仰都来自古老的神话,从神话中汲取需求,借助宗教维护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天职,愚弄信仰者的认知。《圣经》也是如此,试想,如果某种宗教的主旨是教导人民反抗社会,争取改变现实,那这个宗教怎么生存壮大?怕是早早就会夭折在萌芽之中。

和寄生于神话的宗教不同,共产党先用民主、平等、自由的口号唤醒大众,绘出一幅连神话都不敢奢望的蓝图,去打动习惯了被统治、被剥削、被绳索捆绑的劳苦大众。再搞出两块试验田,让大众认识到,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

于是被唤醒的大众相信共产党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从此打破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定律。大众才是社会的主人成了一种新的信仰。

在这种信仰下建立的制度和文化,又反哺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取代了宗教。”

布洛尔情绪激昂地说完,又叹道:

“有很多内容,我在英语中找不到合理的词汇表达,总之,我信仰了共产主义。鲁笙,你知道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信仰,就有了伟大的理想;就有了献身精神;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我愿意为信仰奋斗终身。”

也许是布洛尔的表达逻辑因激动而条理不清,但结论是明确的,他信仰了共产主义。

鲁笙的吃惊表情和困惑使他一时语塞。

一个高傲的自由主义者;一个谍报精英;一个异国的白种人,在短短几个月里就蜕变成今天的样子。鲁笙百思不得其解。

“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人格,大众对他们的无比信任、拥护,无不吸引着我。我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布洛尔的崇拜神情几近痴迷。

“鲁笙,感谢你把我带到中国,感谢你让我认识共产党人,并成为他们的训练官。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目标。”

……

……

鲁笙以前没发现布洛尔还是个出色的演讲家。近两个小时的激情演讲,有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现实的乐观,也有对大众愚昧的无奈,和对贫穷的忧郁。鲁笙开始还动过劝说的念头,到后来干脆放弃,心里想着只剩下为他做点什么。

布洛尔主人般地给鲁笙的水杯加上水,借此凑近鲁笙的耳边:“我有件事请你帮忙。”

“你说吧。我会竭尽全力帮你。”

布洛尔从背包里拿出一枚钥匙、一个金属牌和一张银行单据。

“我从天津走时,把一些东西存在大通银行的保险柜里。这是手续和钥匙。” 说着把东西递到鲁笙手里。

“保险柜里有美国大通银行、友华银行,英国大英银行、日本三井银行的存单。

那是我的全部存款,请你取出后设法购买一批军用通讯器材设备。”说完,感叹地又加了一句:

“延安太贫穷了。通讯太落后了。”

一个外籍白人,拿出全部身家,用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是布洛尔的慷慨无私,还是……。鲁笙只知道自己保证替他完成使命,至于别的,就不重要了。

天刚蒙蒙亮,布洛尔悄悄起身,整装后出了窑洞,一队排列整齐的士兵己等在操场。布洛尔打了个手势,队伍迅速地跑出延安镇,向西南方向的山地奔去。鲁笙一夜未合眼,默默地心送布洛尔走出窑洞,默默地送上祝福。决定今天就离开延安。

振国得知鲁笙要走,就告诉他自己也准备走了,不过走之前要和李部长打个招呼,鲁笙没有反对。

李部长决定派专车护送鲁笙和振国到西安。还亲自徒步送他们到延安城外,依依道别。鲁笙握着李部长宽厚的手,想说点什么,望着延安的宝塔,良久才由衷地叹道:“这是座信仰之城。”

到达西安后,振国告诉鲁笙,他要去趟绥远,并请鲁笙同行。延安之行对鲁笙的影响力很大,一丝甩不掉的困惑和迷茫,搅乱了坚强的心性。他需要到广阔的地方尽情抒怀,于是就答应了振国的请求。

振国告诉他,此行的目的是观察绥远个别王爷贵族的对日态度,和寻找一条北上抗日的路线。为了行动方便,鲁笙找到张司令的参谋长,希望借一辆车和部分装备,参谋长痛快地答应了鲁笙的要求。

进入绥远境内不久,公路上突然热闹起来,绥远抗战的枪声虽然停止了,但硝烟还没有散尽,来自全国的支援仍络绎不绝,抗日热情正旺。

到达包头后,振国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得知一份情报。一组日本特工到了包头,准备刺杀金旅长,为被处死的二十七名日本军官报仇。

金旅长,前伪军旅长,反正后处死二十七名日本军官,投靠傅将军。振国决定参与此事。

回到住处,把这一情报如实告诉了鲁笙,并表示参与粉碎日特阴谋的行动。鲁笙又详细问了一些情况后,向振国建议,先不要贸然出手。待他侦查后再做决断。

根据包头方面提供的情报,振国负责监视保护金旅长,鲁笙负责侦查,争取找到他们的老巢,一网打尽。

包头有多家日本商社,由于刚刚结束的绥远抗战,这些日本商社低调了许多。根据多年的间谍经验,在众多日本商社中,鲁笙选中了两家作为侦察重点。

第二天,鲁笙就有了收获。下午五点,从商社走出西个人。其中一人鲁笙认识,是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多田俊的翻译官童杰飞。此人在天津,就在鲁笙的关照视线里。今天在包头见到他,不由联想到什么事值得多田俊从天津飞到包头?带着这个疑问,鲁笙开始跟踪童志飞。

童志飞西人在街上转了一圈,就进了一家日本料理店。鲁笙毫不犹豫地跟了进去。晚上十点半左右,童志飞才醉醺醺地从料理店出来,只是出来时是六个人,多了一高一矮两个人。

在门口分别时,童志飞用蒙语和那两人告别。“这小子还懂蒙语。”隐在暗处的鲁笙心想。经过短暂的分析,决定跟踪那一高一矮两个人,二人完全没有戒备心地进了一家旅店。鲁生苦于不懂蒙语,只得返回驻地寻求帮助。

振国也发现了新情况,正焦急地在屋里等着鲁笙。鲁笙顾不上解释,让他马上去找董蒙语的同志,到永泰旅店和自己会合。打发走了振国,鲁笙迅速化装,他要突袭审问那两个人。

因为打仗的原因,旅店生意萧条,今天只有两位客人住在最靠里的客房。此时屋里己灭了灯,并传出阵阵的呼噜声。振国他们到旅店时,鲁笙己制住了店掌柜和伙计。

也许是还没醒酒,几个回合,鲁笙就套出了他们的任务。他们二人是奉呼尔查王爷的命令来送信,王爷己在百灵寺等待日本顾问会面。

振国的收获是根据地下党的情报线索,发现暗杀金旅长的日本特工共西人,分别住在不同的客栈。由于金旅长防卫周密,加上他本人又极少公开露面,这两名日特工只是在寻找刺杀机会。

鲁笙听完,问振国准备怎样处理这两件事情。振国沉思片刻,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根据两个事件的轻重缓急,决定先解决掉刺杀金旅长的日本特工,再全力应对呼尔查王爷通敌之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a0ad-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