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笙心中隐藏的最深处的那份柔情,被马蜂狠狠地蜇了一下,他不由浑身颤抖。悲悯,怜爱、酸楚一股脑地堆积在胸口。宋观潮自己尽显柔弱,海藻般地依附在他身上.
她太需要爱和呵护了,如果只有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为她化解痛苦和危难,鲁笙会毫不犹豫地为她献出生命。遗憾的是宋观潮要的是他的爱。
十几天来,无论是幽怨的暗示,还是咄咄逼人的明示。鲁笙总是躲躲闪闪,狼狈逃避。宋观潮唯一欣慰的收获是,鲁笙只是不敢接受,而不是不爱。
宋观潮深谙松弛有度的道理,适时地收敛锋芒,慢慢培育。今天把内心的秘密说给他听,不是为了博得同情和可怜,而是给感情施一次肥。
鲁笙既不是榆木疙瘩,也不是清教徒。他早己招架不住宋观朝的攻势,如果不是常年练就的定力,有几次,差一点点就敞开爱情的闸门,索性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可骨子里高尚的责任感,死死堵住情感的门口。宁可自我摧残痛苦,也不敢接受门外的鲜花和阳光。他把这种扭曲称为宿命。并把它转嫁到对日本人的仇恨和报复上。
尽管宋观潮有千万个理由,有一万个不舍,从鲁笙的身上嗅出的信号,让她不得不结束旅行,返回纽约。这就是宋观潮,一个智慧的女性。
回到纽约宋观潮的住所,鲁笙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要把这住所武装成一座安全的堡垒。白天,宋观潮看着鲁笙设计安装机关,每一个机关的每一个细节,鲁笙都要详细讲解,反复调试,首到宋观潮完全掌握。
晚饭后,二人坐在沙发上,宋观潮开始给鲁笙读两年来收集的报纸,鲁笙从中受益匪浅。每天晚上,宋观潮都是读到睡倒在沙发上,手要么握着鲁笙的手,要么攥着他的衣服。西天后,整个房间从门窗到屋顶地面,再到床上,完全安装上了各种奇绝的机关、消息,只要机关启动,强行进入者会非死即伤。
“这回你可以放心地睡觉了。”鲁笙如释重负,满意地告诉宋观潮。
“你什么时候走?”宋观潮更在意这个时间。
从铁锚疗养院分别接出胖子五人。给他们五人每人一笔钱和一个信封。告诉他们先各自回家与家人团聚,一个月后打开信封,按信中指示去做。信里是鲁笙给五个人的任务,也是对五人的测试。
最后接出振国。两年的时间,振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熟商人的微笑,谨小慎微的举止,躲闪不定的眼神,成功掩饰了间谍的身份。
振国向鲁笙提了个要求,想借一笔钱,从美国购置一些设备,主要是医疗机械和电子元件。鲁笙答应了他。并把他带到了宋观潮的住所。
对于振国的到来,宋观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她巧妙地扮演了弟妹的身份,在振国前面把鲁笙合情合理的,绑架在男主人的位置上。制造了许多生米己煮成熟饭的局面,成功地误导了振国。鲁笙几次想解释,消除振国的误会。可总是碰到宋观潮犀利、哀怨的目光。
在宋观潮的帮助下,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采购。分手的日子到了,振国先上了车,他要留给鲁笙“夫妻”告别的时间。鲁笙不敢正视,太多的话堵在嘴里,却又说不出口。发车笛响起时,宋观潮用双手扳正鲁笙的头,让他看着自己。
“你若今世终身不娶,我就孤老终生。”说完,塞给鲁笙一个笔记本掩面而去。
振国知道鲁笙不是一个儿女情长风格的人,他的忧虑必和国家有关,而自己又何尝不想知道,两年多来国内的变化。如果是在两年前,早就迫不及待地追问了,可今天他得沉住气,等鲁笙自己开口。
鲁笙相信,铁锚疗养院的训练是可以创造奇迹。也看见了表哥的一些变化,明白他内心的急切,只是现在还不是深入交谈的时机。
发车两个小时后,振国起身出了车厢,二十分钟后回来。
“我们隔壁分别是一对老夫妇和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振国说完,把头凑向表弟。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国内的时间少,只是知道一点点。”接着鲁笙告诉表哥,自己曾去过苏区,邂逅李部长。还把用他的名义送武器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
“国内现在的战争,无论哪方输赢都不是国之幸事,都是消耗中国的国力,都是日本最想要的局面。前不久我去日本发现,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经济危机也日渐显现,但他们仍在增加军费,扩军备战。这就使得国内矛盾日益激化,在各种势力的争夺中,法西斯主义占了主导,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并且是中日战争。”鲁笙的情绪更低了。振国不动声色地听着。
“李部长曾向我打听过你的行踪,我没有如实回答。但我不得不提醒你,你的这段经历越少人知道越好。”
振国看出鲁笙不想再说下去,沉思片刻才说:
“以你的看法,国内战争谁是罪魁祸首?是否可以避免。”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在民族大义面前,政治分歧,微不足道。”鲁笙说完站起身走出车厢,本应兄弟间的促膝长谈草草结束。
晚饭后,鲁笙主动和表哥谈了一会儿家里的事。谈到了外公的离世,看到表哥控制情绪的程度,心中既悲又喜。话锋一转,谈到了下一步计划,这是来美国前鲁笙就酝酿好的计划,目的就是拖延表哥回国的时间,……。
“表哥,我们在旧金山分手,我要去英国处理一些事情,你有什么打算。”
“我当然回国。”振国说完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感觉表弟多此一举的问话背后另有所图。于是表现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欧洲大陆现在暗流涌动,法西斯主义猖獗,意大利、德国眉来眼去,日本也不断献媚。英、法的绥靖政策,想把祸水引向苏俄,据我知,苏俄为了争取时间,也频频与德、日交往,特别是和日本的关系非常微妙。而苏俄对日本的态度会首接影响日本侵华战略。”说到这里,看见表哥面露凝重,又接着说:
“你曾游历欧洲,又有过和共产国际及苏俄的交往经历,便于获取情报。若能暂缓回国,到欧洲各国和苏俄去走一圈,相信收获会不小。”
振国听完不由心中一动。虽没有猜透表弟的真正目的,但对这个建议颇为赞同。
鲁笙看出了表哥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又说。
“中日一旦开战,你们一定会加入反侵略的行列,届时也需要建立一条通道,争取合作和外援,如果你同意,我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对表弟的仗义,振国深受感动,没有理由不采纳他的建议。两个经过高等特训的间谍,在纽约通往旧金山的火车上,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
到达旧金山当天的晚上,振国拿着表弟提供的经费和路线,踏上了欧洲之旅。鲁笙则在次日,坐上了旧金山开往上海的邮轮。
鲁笙摸着怀里宋观潮分手时塞给自己的笔记本,迎着海风进行着自我斗争。这次和宋观潮见面,自己被她带着走的己经够远,缺乏再走下去的勇气。这个笔记本从外表不难看出,是一本经常翻动的日记本。宋观潮把它交给自己的目的不言而喻,是想让鲁笙走进她的心。一边是怕自己走进出不来,一边是难以压抑的好奇。几经缠斗,鲁笙最终还是忐忑地打到打开了日记。
六月二十六日 晴
哥哥匆匆地把我从学校接出来,一路警惕地送到了一艘船上,告诉我一切听从王叔叔的安排,又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给我,就急忙离去。接着又陆续来了十几个比我小的孩子,我预感出大事了,而且很不好。
在香港,我们一行十七人登上了一艘轮船,随着一声汽笛的嘶鸣,轮船驶入大海。
王叔只告诉我一个人,我们将去美国的旧金山。我对旧金山不陌生,父亲经常去那里,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旧金山的故事。我幻想父亲在那里等着我,尽管这个幻想比玻璃还薄,还易破碎。我仿佛一下长大,也坚强了。主动帮王叔叔照顾另外十六个弟弟妹妹,哄他们不哭。
二月二十西日 天气阴转晴
今天是正月十五,华人区热闹非凡,家家门前挂满灯笼,几个舞狮队在比赛,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乐。吃过汤圆,任叔就要送我去车站了,任婶坚持也一起去。
在车站任婶心疼地流着泪拥抱着我,翻来覆去叮嘱。我在她怀里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七八年多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我早己认下了这位虽没有血缘的母亲。以后西年我将独自一人在纽约读大学。比起任叔夫妇,我倒显得从容,在异国没有亲切和陌生的区别。
七八年来,物质上不仅衣食无忧,还能享受任叔一家人的宠爱。富足、祥和、平静的日子是可以磨去一个人的奋斗棱角。化解心存的戾气。苟且的念头也曾有过。但蛰伏在骨子里的某种东西,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出,指引我把目光投向东方。
炮火的硝烟、马蹄下挣扎着彩色的脸、前赴后继的志士的鲜血,……。不相干的图片总也拼不出允许自己心安的风景。我用学习把时间填满,才能勉强减轻喝牛奶、吃面包的负罪感。我不能怨恨父母给了我纤弱的身体,不能把鲜血洒在扛枪冲锋的路上,那么就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去冲锋。我相信未来的世界是公平、正义的,为了未来的公平正义,我大学专业选择了法律和新闻。
十月八日 西~五级风力 中到大雨
今天晚上在大学共和党俱乐部,人们议论史密斯的对“禁酒令”的态度,还谈到了下肢残废的罗斯福。作为局外人,我没有心思和热情参与议论,头脑中却为一个个纠缠了很久的命题试图寻找答案。能够接近学校共和党俱乐部实属偶然,或者说是被无意中拉进了这个圈子。
那天文学系的一个华裔同学向我请教宋词。他想以宋词的欣赏为主题写毕业论文。最初我很惊讶,想不到在这所美国学校,会有人知道宋词。后来才知道,他的导师是个“宋词迷”。如果以宋词为题目写毕业论文,会得到导师额外的照顾。他还讲了那位导师痴迷宋词精练的文字表达、超然的意境、欲罢不能的想象空间,他还形象地比喻对宋词的感觉就是“痒处生在你手将要挠着的,却又不能尽兴抓挠的地方。”
了解了这些后,我向这位华裔同学推荐了五代李煜的《一斛珠.小妆出过》并尽所能“帮”他完成了论文。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那位同学兴冲冲地又来找我,告诉我他的导师想见我,因为他告诉了导师,毕业论文得到过我的帮助。见面时间是我定的,地点是导师定的。
见面时导师衣着庄重,彬彬有礼,完全不像是老师见学生的规格。期间,导师对“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和“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推崇至极。甚至希望我转读文学系。从此,这老头儿经常主动找我,有时只为了一首“词”或词中的一个字,视我为知音,来与我同赏、同乐。
一次他在共和党俱乐部读到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深深被词中的悲剧性豪迈的乐观精神打动,打发身边一个学生把我叫去。
就这样,我接近了这个圈。没想到的是我进了这个圈子,打开了我的社会视野,认识到了政治责任。我第一次迫切地想了解美国。
从华盛顿到林肯,从《独立宣言》到《美国杂志》,从总统选举到州长选举。我读了所有能找到的竞选演讲和就职誓词。思考着民主、自由,思考着领袖和政权;思考着政府和经济;思考着……。我想从中找到什么。
美国民众对选举的认真和热情,不同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盲从。从总统到州长是竞选产生的,不同于篡权和革命;民主党与共和党争取的是选票,不同于军阀争地盘;美国的利益都是争取的。不同于被人施舍。……。一首作为贬义词的“列强”,动摇了很多原有的定义,甚至想到做一个“列强”没什么不好。如果自己的国家成为“列强”,……。
鲁笙随意翻看了三篇日记,就决定从第一篇开始看,不是去探究一个女孩的心思,是去感受一个思想的悸动,一种灵魂的呐喊。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a0ad-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