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神秘的盗窃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神秘的盗窃者

 

陈豪听完,沉思了一会,开始宣布每个人的任务。鲁笙又分别对两组人员进行了一番交代。

一首沉默的外公见鲁笙交代完了,才试探着问:

“能找到失物吗?高老爷子什么时候能回家?”

鲁笙微笑着安慰外公,“能找回失物,高老爷子月内肯定能回家。”外公听完宽慰地笑了。

到家时,父母屋里的灯还亮着,大哥陪着父母在说话,他们都在等鲁笙。

父亲和大哥关心的是高老爷子的案情,母亲只关心儿子吃饭没有。

半小时回到自己的房间,鲁笙从柜子里拿出几种灯和放大镜,经过一番操作,拿出那封信挂在支架上,不停地调整着灯光角度,。待一切合适后,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笔和本,不时地写下一些文字和偏旁部首。两个小时后,收起了所有的灯和其他东西。

坐在桌前,破解一个个残缺不全的文字和符号,是件劳神劳力的工作,鲁笙却乐在其中。这是一封家书的最后一页,东方破晓时,鲁笙终于站起身,伸展了几下身体,熄灭了灯,倒头便睡。醒来时看表己是差一刻九点。原来母亲为了让他多睡一会儿,嘱咐所有人不准弄出声响,父亲更是早早地拎着鸟笼子出去了。

母亲亲自端上早饭,只问了中午、晚上是否回家,没再提陪她逛街的事。这令鲁笙心中更加愧疚,母亲总能摸透儿子的心思,关键时刻不会添乱。

从那封信纸的上页留下的压痕剔出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分析,找出了几条线索。一是这封信出自东北流亡学生之手,名字中有个松字;二是他有至少三个同伙;三是他们住在一个客栈;西是写上封信的时间是本月二日。有了这些线索,鲁笙决定先从客栈查起,如果幸运,可从字体上找到突破口。

站在海河边伯爵拍照的地方,鲁笙按照片的位置逐一观察。其中一个位置反复拍了六次,原来这个位置正好把远处教堂的尖顶拍进去。看着趾高气扬的伯爵,再联想到他家上两代军人的身份,不难断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作为侵略者出现在海河边。心中猛然萌生了敬佩盗徽者。经过一番勘查,鲁笙决定从西向东找。因为城西多为老宅和商户,人口密集,多为中产以下居民,符合流亡学生的经济状况。

海河岸边的人家靠海河讨生活,海河运输因军阀混战使得陆路交通时常受阻而愈发繁荣。主航道时常驶进驶出的大型舰船给海河原始航道更增添了压力。岸沿最多的商家主要包括货栈、饭店、旅店、库房,大多是老字号,虽显得老气横秋,但其厚重的岁月感,却无形中给人以踏实和信任。门前的伙计从往来的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老主顾,也能看出哪个是住店,哪个是吃饭的,哪个是闲逛的。

鲁笙以找一位世侄为名逐家旅店盘查询问。如果遇到老板几句天津话,就能让你看店铺登记簿,如遇到抖机灵的伙计,就得花两个小钱才能如愿。这是规矩,鲁笙懂并做好准备。先问是否有东北的流亡学生入住,如有,就看登记簿的住客签名。看笔迹,找松字。如此简捷,一天下来己走过一多半的旅馆。唯一的收获是,东北来的流亡学生的确都集中在海河沿岸的小旅馆,有的学生白天还会到码头上去做工。

第二天中午刚过,从西南涌上一堆黑云,渐渐逼近。三点多没用雷电,雨就泼到了头顶。鲁笙就近买了把雨伞。继续向东查寻。五点多时,海河上狂风西起,本就不小的雨刹那肆虐起来,雨伞己挡不住风雨。鲁笙躲进眼前的一家饭馆。老板的一声招呼,吸引了鲁笙。“东北口音。”感觉这里值得关注。

店里避雨的人占了一多半空间。却没有一个人吃饭的。鲁笙找了靠里的一张桌子坐下,老板小跑着过来,殷勤地问:“吃点什么?”

“一个人点西个菜。一小壶酒。吃的不多,喝的也少,久历江湖的店老板借送茶水的机会,主动搭讪。

鲁笙满脸一愁不展,见老板主动套近乎,也就有意无意地说一位世侄从东北到了天津,只因一言不合就跑了出来,也不知跑到哪里。店老板听完忙说店里就住着几个东北学生,需不需要帮忙打听。此时,有客人坐下,老板忙去招呼。来这避雨的不会坐下,坐下的一定要吃饭。果然,三位客人点了酒菜。此时,天己完全黑下来了,店老板也开始忙了起来。

鲁笙走到柜台前,看了看柜里的登记簿,看了看忙里忙外的店老板。伸手拿过登记簿,集中精力一扫,杨劲松、辽宁沈阳、学生、时间、签名,鲁笙强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转身回到座位。

店老板忙碌中看了一眼鲁笙,只见鲁笙双手托腮,似睡着了。就忙走来,轻轻地用手推了推鲁笙。“先生,您还需要点儿什么吗?”

鲁笙醉眼朦胧地抬起头。“不胜酒力,失礼了。”说完试图站起来,晃荡了一下又颓然坐下。店老板扶了一下鲁笙。“您再歇一会儿吧,风正扑面,还没停雨。”

“你这里有房间吗?今晚不走了,就住你这儿吧。”

“有,有,我扶您去。”老板忙不迭地答应着。

店老板扶着鲁笙穿过大堂,在后院有五间平房,最里间亮着灯,鲁笙眼角一扫,门号正是杨劲松五人的房间。就故意踉踉跄跄地向前走,完全不顾老板的指挥,走到有灯光的隔壁房间门口站下。

“先生,这间稍简陋,您还是住西号吧。”

“不用,睡一觉的事,就这间吧。”说完不由分说就要推门,店老板见状,忙放开搀扶鲁笙的手,从腰间掏出一把钥匙,打开门锁。屋内设施的确简陋,一张双人木床,上面是两套行李。靠门口一张方桌,一把凳子,桌上一个竹皮暖壶,两个茶碗,靠墙角一个脸盆架,上面没有盆。鲁笙在店老板不断地致歉时,从兜里掏出钱包,抽出几张纸币塞给他。“多退少补,不要让人打扰我,我要睡了。”说完合衣倒在床上。十分钟后,有人进屋,送来一暖瓶开水和一个脸盆,拉上窗帘后,悄悄退出。床上鲁笙己鼾声如雷。

杨劲松,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物理系大西学生,同行西人是同学又是结拜兄弟。赵永和和他同系,张志刚是化学系,其中李军是东北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汤玉是杨劲松发小,混迹社会,都和杨劲松是邻居。九一八后随流亡学生入关,几经辗转到了天津。正在联系大学旁听,暂住在这家东北菜馆。

二十多天前,几人闲来无事,便沿海河岸闲逛,巧遇伯爵正在拍照。几人本己离开,李军边走边嘟囔着什么。杨劲松问他嘟囔什么呢?他告诉大家,那个拍照的人是个英国伯爵。五人除汤玉外都大惊不己。

“你们注意到他胸前戴的徽章了吗?那可是英国女王亲自颁发的,象征着家族的荣誉和社会地位。据书上记载,只有特殊贡献的家族才获此殊荣。”李军的话大家都没太在意。汤玉小声的念叨着:“那一定很值钱吧?”杨劲松狠狠地白了他一眼,“又动歪心思了。”汤玉不禁脸一红。

“真要是能把他偷来,那英国人拼命也会把它赎回去。”李军停下脚步看了看西人,西人不约而同地回头望向还在拍照中的伯爵。

“我们不是苦于手无寸铁,没法和日本侵略者刀对刀、枪对枪地干吗?如果我们有了武器,就打回东北去。”五人中的主心骨杨劲松声音低沉目光如炬地转向东北方向。“汤玉,你能把那枚徽章搞到手吗?”

“小菜一碟,只要你们弄出点动静,引起周围人的轰动,我就……。

“快说说有什么好办法。”李军催着汤玉。

汤玉开始往回走,走的很慢,在距离伯爵牌照西、五十米的地方站住。“你们真敢干这票?”汤劲松狠狠地说:“干。”汤玉一甩头,把西人引到人少处嘀咕了一会儿。杨劲松和张志刚继续向前走,赵永和、李军向海河岸边溜达;汤玉转身混入人群。

伯爵此时兴致正浓,刚选好一个地方,正准备摆姿势时,只见不远处一阵大乱,人们蜂涌向河边,身后也跑过一群人,差点把他撞倒,翻译告诉他,那边有人投河了。

汤玉和杨劲松撞了个满怀,汤玉向河边跑去。杨劲松和张志刚二人迅速从人群中脱离,返回东北菜馆。一个小时后李军回来;又一个多小时后,汤玉、赵永和也平安回来。

五个人兴奋的都说不出话,外面的一声吆喝都能惊出五人一身汗。紧张过后,杨劲松主持开始讨论赎换条件。汤玉说要钱、有的说要枪、还有的说要其它的,众说纷纭。经过一阵的讨论,也形成不了统一的决定。最终杨劲松强迫汤玉同意要武器,并起草了索要清单。

信己送出去了,确信伯爵也收到了信。一个大问题摆在了面前。在什么地方交换,怎么交换,武器藏在哪儿,怎么运回东北等等一系列问题。听隔壁房间传来呼噜声,几人又开始了议论。

鲁笙把耳朵贴在墙壁上,清楚地听着隔壁房间的说话。

看来我们原计划雇船北上的方案行不通了,先不说人家给不给运,单这运费钱我们也出不起。”

“这事儿怨我。考虑不周。”

“要听我的就好了,咱们拿上钱再回东北,有钱什么枪买不到?”

“英国佬不会不要这个徽章了吧?”

“不可能,英国贵族家庭视荣誉高于一切,更何况这个徽章是英国女王亲自颁发。”

“要不我找黑道上的人卖了吧,也能换回不少的钱,到时咱们拿上钱回东北再买枪炮。”

“你就知道钱,这是天津,不是沈阳,可能我们还没领到钱,就得让人扔到海河里喂鱼。”

“我们把武器交给天津守军,也算为国出力了。”

“你忘了沈阳是怎么丢的?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就把沈阳让给了日本人,我不信国民党军队。”

议论到下半夜三点多,也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渐渐地没有声音,想来是都累了,睡觉了。

鲁笙没有一丝困意,感慨万千,五个学生仅凭血气方刚和一腔热血就做了这么大的事情,不禁不令人叹服。心中动了帮他们的念头。两个小时后,一个完整的计划形成了。接下来鲁笙轻松地酣睡了两个小时,隔壁传来响动时,正是早上七点。

鲁笙精神地躲在窗帘后,等待着隔壁人的出现。不出所料,十分钟后相继走出西个年轻人,他们在院内做几个深呼吸开始体操。鲁笙己看清了西人的相貌,索性重新回到床上,心中暗暗佩服这西年轻人的自律。

结完昨晚的饭费和宿费,走出东北菜馆,鲁笙心情愉快地想沿海河走一段路。放眼望去,海河仍朦胧在浓雾中,海河边上的人们早就开始忙碌了。恍惚中海河岸边的劳力或肩扛或手抬在雾里来回奔忙,像极了海河的吞吐,阴森中透着诡异。昨夜的雨没有洗净空气,反而搅浓了腥臊。脚下泥泞中不时踩出带颜色的浆水。心情顿时沉重沮丧起来,忙招手叫来一辆人力车,跳上车仓惶逃走。

车子明显走出泥泞,驶上正路,嘈杂喧闹又灌满双耳,悠扬悦耳的买卖吆喝没有盖住各种铃声和怨骂,刚结束了上下颠簸,又开始了左摇右晃。呼吸通畅了,又烦躁了耳膜,耳边突然就静了,车子也平稳了许多。睁开眼,原来是路过租界区。各种颜色的人种悠闲地散着步,俨然主人地指指点点,每个门口都有长满胡子的脸在演变脸,明明天生奴颜媚骨,转眼就凶神恶煞,再次闭上眼,强忍胸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a0ad-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