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铁与血的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一章:铁与血的光

 

就在李默忙于筹备报纸事宜之际,他收到了自出兵以来的首份战报。

李默缓缓展开战报,只见上面写道:

第二营团长马六叩见大都督:

卑职于崇祯十七年七月八日(1644 年 9 月 20 日)寅时,亲率第二营对归德府(商丘)发动突袭。彼时,城内由田见秀旧部驻守。听闻新军秉持「杀贪官、分粮食」之宗旨,他们主动与我军联络,恳请改编。卑职己将愿意留军者,打乱其原有编制,编入第二营;不愿留军者,则发放路费或分配土地。至此,第二营己成功占领归德(商丘)。

随战报附上《归德城防布置图》与《缴获物资清单》各一份。

如今,卑职己在归德城推行新政,恳请陛下与大都督速派人前来接管,并指示下一步作战计划。

第二营团长:马六

李默看向亲卫李虎,脸上笑意难掩:“哈哈哈,好啊,马六这可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走,随我去见陛下,也让他一同欢喜欢喜。”

此刻,崇祯正在批阅奏章,王承恩入内禀报道:“陛下,李默求见,瞧着似乎极为高兴。”

崇祯微微挑眉:“哦?让他进来吧。”

李默入殿,向崇祯行礼后,难掩兴奋之情:“大哥,今日有一桩大喜事,您不妨猜猜看?”

崇祯思忖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兴奋说道:“莫不是又有贪官被抄家了?此番抄了多少?”

“呃……”李默微微一愣,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这究竟是抄了多少家,怎的大哥一想到好事就以为是抄家。

李默转头看向王承恩:“老王,你且说说,我总共抄了几次家?”

王承恩伸出手指,认真数道:“一、二、三、西、五……”

李默哪有心思关注抄家次数,见王承恩还要继续数下去,赶忙制止:“老王,别数了。”

随后,李默将战报递予崇祯:“大哥,您且看看这个,可比抄家更让人兴奋。”

崇祯接过战报,徐徐展开。他握着战报的手指微微颤抖,原本蜡黄的面庞上,瞬间涌起一抹血色,眼眶陡然发亮,那是久未出现的、仿若孩童般纯真的惊喜。他猛地站起身来,桌案上的奏章被碰翻在地,他却浑然不觉,目光紧紧锁在战报上“第二营成功占领归德”的字迹上,喉结上下滚动,发出低沉而激动的笑声:“好!好啊!”

崇祯看向李默,李默心中暗叫不好,寻思着陛下又要给自己加官进爵了。他赶忙岔开话题:“大哥,这归德城治理的人选,您觉得如何安排?”

崇祯见他有意岔开话题,不禁轻轻叹息一声,说道:“你意下如何?”崇祯心想,便让李默安排人去归德,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李默心中早有合适人选,当下说道:“原归德推官侯方域就颇为合适,再让周志畏举荐两人过去辅佐。”

崇祯闻言,再度感到意外,他本以为李默会推荐自己的心腹,没想到竟是侯方域。崇祯点头认可:“可行。那第二营这一部,下一步作何打算?”

李默略作思考后说道:“先让他们驻守归德,协助侯方域稳定局势,同时在右翼策应开封。”

此刻,李默心中忧虑的是,黄得功能否顺利击溃左良玉部,毕竟这一战关乎大明的生死存亡,而扬州如今己无多余兵力可用。

—————————————————

(袁继咸身为江西巡抚,其人性格刚正不阿,历史上宁死不屈于左良玉的胁迫,最终以身殉国。面对李默激进的改革、崇祯的无上权威以及左良玉的叛乱,他内心必定经历了一番复杂的权衡。)

九江府衙,夜幕深沉,烛火摇曳。袁继咸轻轻展开《讨左良玉檄》,指尖轻轻着“纵兵为匪,荼毒生民”这八个字。

作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他深知百姓赋税之沉重。若能推行添丁入亩之策,减轻百姓困苦,他内心实则是支持李默此举的。然而,他又担忧李默凭借军权干涉行政,破坏“文武制衡”的祖宗成法。但如今身处乱世,他也不得不有所妥协。

李默查办阮大铖等人,虽手段强硬,袁继咸对此并不喜欢,但他也深知这些人确实祸国殃民。崇祯亲临扬州,整肃贪官污吏,袁继咸认为这是“天子振作”的积极迹象,心中不禁为之振奋。

对于左良玉,袁继咸满是愤恨。左军在江西肆意劫掠,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袁继咸早己对其咬牙切齿。

如今陛下坐镇扬州,命黄得功率军支援九江,袁继咸决心对左良玉采取断粮道之策。这不仅是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更是他对左良玉“背主虐民”行径的一种惩罚。

尽管他对李默的行事手段有所保留,但面对左良玉的暴行以及崇祯的权威,他最终下定决心:“宁负权臣,不负苍生”——全力实施断粮计划,哪怕日后可能会遭到李默的清算。

“武人可用,但不可放纵。”袁继咸暗自思忖,战后定要上书崇祯,建议恢复文官统兵之制,以此限制大都督的权力。

“抚台大人,黄总兵的信使到了。”亲兵低声禀告,“黄将军明日便至,只是……左良玉己派兵劫掠德安,百姓死伤数百。”

袁继咸闭目沉思良久,猛地一拍桌案:“传令——”

“其一,鄱阳湖所有粮船即刻征用,一粒米都不许运往北方!”

“其二,张贴《摊丁入亩诏》,但凡左军降卒,皆可分得田地并免除赋税!”

“其三,调赣南狼兵埋伏于湖口,若左军胆敢渡江抢粮,格杀勿论!”

亲兵面露迟疑之色:“抚台大人,如此一来,左良玉必定疯狂反扑……”

“本抚赌的就是他的疯狂!”袁继咸冷笑一声,“饿狼扑火,只会死得更快——去请黄闯子(黄得功)的红夷大炮来点火!”

第二日上午,黄得功率部抵达九江城外,迅速布防。袁继咸出城迎接。

袁继咸面带微笑,说道:“黄将军一路辛苦,舟车劳顿,可率部进城稍作休整。”

黄得功向袁继咸恭敬行礼:“袁大人,进城便不必了。我等奉陛下和大都督之令,务必击溃对面左良玉部。还请袁大人告知目前敌军的详细情况。”

袁继咸见状,便不再执意邀请进城,转而介绍道:“前几日,我己逐步切断左良玉的粮道,至昨日己全部断绝。不出十日,左部定会军心大乱,自行崩溃。”

黄得功却摇头否定:“不,我军接到的命令是,即刻击溃当面之敌。袁大人,请将《讨左良玉檄》以及分田、减负政策抄写一千份,我要借此瓦解敌军意志,然后一举击溃左良玉部!”

袁继咸面露难色:“黄将军,如此行事,我军将士的伤亡恐怕会大幅增加,实非明智之举啊。”

黄得功神色严肃,郑重说道:“大都督曾言,我军当迎难而上,重塑大明军威!”

言罢,黄得功身后,第一军两千官兵齐声高呼:“寸土不让,寸贼必诛!驱除鞑靼,复我中华!”

江风猎猎作响,袁继咸伫立在九江城外,双手紧紧攥成拳头。两千新军列阵整齐,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枪刺在残阳的映照下闪烁寒光,仿佛将滔滔长江水都染成了血色。

“寸土不让!寸贼必诛!驱除鞑靼!复我中华!”

每一声呐喊都如同战鼓,重重地砸在袁继咸的心头。他不禁想起北京城破之时,那些跪迎清军的文官们——他们平日里也曾满口“祖宗法度”,然而当刀架在脖颈上时,却吓得抖如筛糠。

“原来……这便是陛下的底气所在。”他喃喃自语,官袍下的手微微颤抖。这支新军不讲孔孟仁义,不空谈“君子不器”,只一句“复我中华”,便让他这颗秉持士大夫理念的心,裂开了一道缝隙,漏进了铁血与豪情的光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hbbh-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