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褪去金缕衣,方见明月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章 褪去金缕衣,方见明月心

 

宋徽宗笔下的孔雀,昂首立于金丝楠木之上,身姿挺拔,羽毛绚丽多彩。然而,这只孔雀在落笔之前,必先抬起右脚,似乎在展示它的高傲与自信。千年之后,人们透过那泛黄的宣纸,看到的不仅仅是孔雀那华美的翎羽,更是那隐藏在帝王冠冕之下的蜷缩困兽。

真正的气度,从来不会栖息在那些虚张声势的棱角之中。就如同被海水长期冲刷、磨去所有棱角的卵石一般,它们虽然失去了表面的锐利,但却在退潮时显露出了温润的玉质。这种玉质,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内敛与深沉,是一种无需张扬的气度。

五柳先生陶渊明在解印归田的那一天,毅然决然地将织锦官服叠作登高的垫脚石。他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纷扰,来到南山脚下,过起了简朴的田园生活。那里的豆苗虽然稀疏,但却比朱门前的石狮更懂得向阳生长。当他在东篱采菊时,写下了“久在樊笼里”的诗句,那些曾经被他视若珍宝的功名,此刻都如同晨露一般,从叶尖滚落,消失得无影无踪。

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斩断与尘世的联系,他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却在草庐的炊烟中,照见了天地本真的模样。原来,放下那倨傲的姿态,浩然之气自然会充盈如山谷晨风,让人感到清新与自在。

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有一天,他的一个随从突然生病,病情严重,王阳明心急如焚。在当时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匮乏,王阳明决定亲自为随从治病。

他西处寻找草药,但效果甚微。最后,他竟然想到了一个惊人的方法——劈开棺木!这棺木本是当地苗人用来存放祖先遗体的,王阳明此举无疑是对当地习俗的一种挑战。然而,他顾不得那么多,一心只想救随从的命。

当王阳明劈开棺木时,一股腐湿的瘴气扑面而来,弥漫在青石板上。这股瘴气让人感到窒息,但王阳明毫不退缩,他俯身倾听苗人用骨笛吹奏的古调。这古调悠扬而神秘,仿佛蕴含着某种古老的智慧和力量。

王阳明在这一刻,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那个在京华讲学的理学大家,他完全沉浸在这股古老的氛围中。而当“格竹七日”的执念随着夜雨渗入土地时,他心中的“心即理”的顿悟便如萤火一般,破土而出。

那些曾经被他消杀的妄念,此刻都如同遮住明月的浮云一般,渐渐散去。当云散时,他才发现,月光如练,照彻千川。

与此同时,苏子瞻也在黄州城头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起伏。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此,心中充满了苦闷和无奈。然而,在一个寒食节的夜晚,他在醉意中挥毫泼墨,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

这篇字帖中的墨迹,似乎还沾染着芦苇的苦涩味道,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那乌台诗案的锁链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然而,尽管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挫折,他的笔锋却在酒意的熏陶下,化作了翩跹的鹤影,自由而洒脱,仿佛己经超脱了尘世的束缚。

“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慨叹,也是他对命运无常的无奈。然而,当他领悟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道理后,他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于是他选择了“江海寄余生”,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那浩渺的江海,以一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那些淬炼过悲欢的墨痕,并不是他对命运的妥协,而是他将生命还给天地的一片赤诚之心。他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心境,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化作了一幅幅优美的书法作品,让后人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那颗赤诚的心。

就像古琴大家管平湖修复枯木龙吟琴时一样,他用了整整二十年的光阴,只为等待一块合适的漆灰。当最后一道裂纹被大漆温柔填平,那琴声里响起的,并不是匠人的自负,而是万物归一的太和之音。这太和之音,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这也让人想起了敦煌藏经洞的抄经人,他们默默地抄写着佛经,却从不留下自己的名字。然而,正是这些无名的抄经人,让佛陀的微笑在墨香中流转了千年,让后人在阅读这些佛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和慈悲。

真正的境界,原来就是在褪尽所有的雕饰之后,那一抹照见本心的月光。它不耀眼,却能穿透黑暗,照亮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角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gffb-2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