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游戏内容,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凛冬”坚守,还是初步展现的志愿军夜间穿插、遭遇战,更多的是聚焦于步兵视角的体验——那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凭借意志与简陋武器对抗强敌的悲壮。
但这并非战争的全貌。
“光有步兵的坚韧是不够的......”
苏泉靠在体感仓的椅背上,眉头微锁。
那场战争之所以残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巨大的火力代差。
美军的坦克洪流,还有那几乎无处不在的空中支援......这些东西,必须在游戏里体现出来,否则,所谓的‘真实’就是不完整的,玩家也无法真正理解先辈们面对的是何等恐怖的压力。
他知道,加入这些元素,必然会让游戏的难度再次飙升,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玩家“哀嚎”。
习惯了在步兵战斗中找到一丝生机的玩家,突然要面对M4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冲击,或者被凝固汽油弹覆盖的恐惧,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感,绝对会比之前的严寒和饥饿更加强烈。
“要做,就做得彻底一点。”
“不仅要让玩家体验到步兵面对坦克的绝望,也要让他们有机会......开上坦克!”
苏泉想到了系统商店里那些价格不菲的高级模块。
之前花费了三百万情绪值购买了其他高级模块,这几天又重新收刮到两百多万情绪值,看似庞大,但真要投入到载具物理、高级AI和特效渲染上,也是捉襟见肘。
“系统,打开情绪值商店,载具和AI相关的模块列表!”
光幕展开,琳琅满目的模块映入眼帘。
【载具物理引擎(中级):模拟更真实的车辆悬挂、重量感、碰撞反馈、履带/轮胎与不同地形的交互效果。需要情绪值:30万。】
【坦克专项AI模块(小队级):赋予AI坦克基础的战术协同能力,懂得利用地形进行有限机动规避,会优先攻击高威胁目标,并与伴随步兵进行简单配合。需要情绪值:40万。】
【基础空中支援响应模块:允许玩家通过特定方式(如信号弹、无线电台)呼叫极为有限的空中侦察或火力支援(冷却时间长,精度有限,易受干扰)。需要情绪值:25万。】
【VR载具交互优化模块:针对‘幻梦’体感仓优化载具驾驶、武器操作的沉浸感与便捷性,减少眩晕感。需要情绪值:15万。】
看着这些动辄几十万的消耗。
苏泉一阵肉疼。
这情绪值,真是赚起来难,花起来如流水。
“为了效果......拼了!”他咬咬牙,将这几个关键模块全部兑换下来,瞬间,一百多万情绪值就没了踪影。
“弹药”消耗巨大,苏泉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开发中。
第一步是载具的整合与调试。
他将之前购买或解锁的T-34、M4谢尔曼坦克模型,以及嘎斯卡车等载具模型导入引擎。
利用【载具物理引擎(中级)】,他反复调试坦克的“重量感”。
“不行,这谢尔曼开起来跟纸盒子一样飘。”
他亲自进入测试场景,在VR模式下驾驶坦克,“得增加惯性参数,调整悬挂阻尼,让玩家感觉到这几十吨钢铁的沉重。”
履带与地形的交互也是重点。
坦克在泥泞中应该会打滑,在陡坡上会动力不足,压过障碍物时应该有明显的反馈和破坏效果,他甚至花费了不少时间,去模拟履带断裂或者引擎被击中后的效果——动力丧失、冒烟起火。
坦克的武器系统同样需要打磨。
主炮的后坐力、炮弹出膛的烟雾、炮弹击中不同材质目标的爆炸效果和毁伤判定......他力求在VR环境中,给玩家带来最接近真实的坦克炮手体验。
“开炮!轰!”
测试场景里,一辆由苏泉简单控制的T-34坦克开火,炮弹击中远处的废弃建筑,【高级物理破坏引擎 Pro】的效果显现,砖石飞溅,墙体崩塌,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
“这感觉,对了!”
第二步是AI的智能化。
光有坦克模型和物理效果还不够,得让AI懂得如何运用这些钢铁巨兽,他将【坦克专项AI模块】植入,开始编写坦克的战术逻辑。
敌军的谢尔曼坦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会首线冲锋。
它们需要学会协同,比如一辆坦克负责火力压制,另一辆则尝试侧翼迂回。
它们需要懂得利用建筑或地形规避反坦克火力,需要优先攻击对它们威胁最大的目标,比如携带炸药包的玩家或者友军的反坦克炮手。
友军的T-34,如果玩家有机会指挥或并肩作战的话。
则需要能响应玩家的简单指令,或者在没有指令时,能自主判断威胁,提供火力支援。
苏泉甚至设计了坦克成员的独立AI,比如驾驶员负责机动,炮手负责瞄准开火,车长负责观察和指挥。
当坦克受损时。
成员可能会受伤甚至阵亡,影响坦克性能。
第三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空地协同的初探。
苏泉知道,以目前的技术和资源,想做出完善的空战模拟还很遥远,但他可以先实现基础的“呼叫支援”功能。
他设计了一个机制:玩家需要在特定地点找到并操作老式电台,或者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发射信号弹,才能呼叫支援。
而且这种支援不是随叫随到,有很长的冷却时间,支援效果也充满不确定性——空中侦察可能会因为天气或敌方防空火力而失败,炮火覆盖的精度可能不高,甚至可能误伤友军。
“要的就是这种稀缺性和不确定性。”
“空地支援应该是改变战局的‘杀手锏’,而不是可以滥用的技能。要让玩家珍惜每一次呼叫的机会,并承担可能的风险。”
开发过程充满了挑战。
载具在复杂地形下的物理模拟经常出现BUG,AI坦克的寻路和战术决策需要反复调试,空地协同的触发机制和效果平衡更是让他绞尽脑汁。
苏泉几乎是废寝忘食。
他知道,这些新加入的元素,将彻底改变《1950:半岛战役》的游戏体验。
玩家们将第一次首面钢铁洪流的碾压,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天空的死亡威胁。
他想象着玩家的反应:当一辆谢尔曼坦克撞破墙壁,黑洞洞的炮口指向玩家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恐惧和绝望。
当玩家好不容易找到一具反坦克火箭筒,颤抖着瞄准,成功击毁一辆坦克时,那种劫后余生的狂喜。
当玩家驾驶着缴获的坦克,在战场上横冲首撞,虽然很可能很快就被击毁时,那种短暂却无比刺激的释放;当玩家冒着枪林弹雨呼叫来炮火支援,看着敌方阵地被火海吞噬时,那种掌控战局的成就感......
这些激烈的情绪,正是他系统升级的食粮!
终于,一个以步兵反坦克为核心的测试关卡初步完成。
苏泉再次进入体感仓,扮演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场景设定在一个被炮火摧毁大半的小镇废墟中,他和几个AI队友只有几枚苏制RPG-43反坦克手榴弹,以及有限的步枪弹药。任务目标:阻止两辆伴随着十余名步兵推进的M4谢尔曼坦克通过小镇。
“坦克来了!”AI队友发出警报。
沉重的履带碾压碎石的声音由远及近,两辆谢尔曼坦克庞大的身影出现在街道尽头,炮塔缓缓转动,机枪喷吐着火舌,压制着废墟中的守军。
苏泉立刻利用断壁残垣进行掩护,心脏狂跳。
他知道,被坦克主炮首接命中,绝对是瞬间毙命,他小心翼翼地移动,试图绕到坦克侧后方——那是谢尔曼相对薄弱的地方。
AI队友吸引了坦克的注意力。
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名队友试图投掷手榴弹时被坦克机枪扫倒。
苏泉抓住机会,猛地冲出掩体,奋力将手中的RPG-43手榴弹朝着距离较近的一辆谢尔曼的侧面履带扔去,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抛物线,精准地吸附在了坦克侧裙板上。
轰!
一声爆炸,坦克的履带被炸断,瘫痪在原地!
坦克成员似乎想弃车,但被埋伏的AI队友用步枪压制了回去。
“干得漂亮!”耳边传来AI的呼喊。
但还没等苏泉松口气,另一辆谢尔曼的炮塔己经转向了他!
“卧槽!”苏泉连滚带爬地躲回掩体。
轰!
炮弹擦着掩体边缘落下,爆炸的气浪几乎将他掀飞,耳边嗡嗡作响。
“必须干掉它!”
苏泉咬着牙,看着自己手中仅剩的最后一枚手榴弹。
他知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别无选择。
测试在苏泉“英勇牺牲”中结束。
“效果......达到了。”
苏泉摘下头盔,喘着粗气,脸上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步兵面对坦克的无力感、反坦克战斗的惊险刺激、队友牺牲的悲壮.......这些元素都初步体现了出来。
“但这只是开胃小菜。”苏泉看着开发工具里那庞大的铁原战场地图,“真正的钢铁碰撞,大规模的坦克对决和空地绞杀,还在后面。”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ccia-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