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的“血肉磨坊”这一面,算是初步立住了。
那铺天盖地的炮火,那被反复犁平的山头,足以将任何对战争抱有浪漫幻想的玩家,彻底拖入最残酷的现实。
“光有毁灭和绝望还不够啊......”
苏泉靠在体感仓的椅背上,揉了揉因为长时间聚焦虚拟屏幕而有些发酸的眼睛,他很清楚,仅仅展现战争的残酷,固然能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反战情绪,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那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
为什么在那样炼狱般的环境下,在装备、火力、后勤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能够顶住压力,最终守住了阵地?
之前的《1950:凛冬》Demo里,“冰雕连”给出了一个答案——
那是超越生理极限的钢铁意志,是刻入骨髓的家国信仰。
但那是一种极致状态下的悲壮牺牲,是静态的丰碑,而上甘岭坑道战,更能体现一种动态的、日常的、充满智慧与坚韧的“东方精神”。
‘红色浪潮’里的玩家评论也提到了,他们想看到更多‘人’的故事,不光是英雄,还有普通士兵的喜怒哀乐。
苏泉想起了社区里那些分享家族故事的帖子,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他意识到,玩家们渴望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坑道!
对,就是坑道!
苏泉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那阴暗、潮湿、狭窄,如同地老鼠洞穴般的坑道,既是躲避炮火的最后堡垒,也是战士们在炮火间隙赖以生存、休整、甚至寻找片刻温情的狭小空间。
这里发生的故事,更能体现战争环境下的人性。
他立刻调出了系统界面,目光扫过之前用海量情绪值兑换来的顶级模块:【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数据库(上甘岭/铁原篇章)】、【战场微表情捕捉与情感模拟引擎PLUS】、【好莱坞电影级动作捕捉数据库(全套)】!
“就是现在,让这些宝贝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苏泉不再犹豫,将开发重心转向了坑道内部场景的构建和细节打磨。
首先是环境。
他利用引擎自带的工具和一些兑换来的素材包,精心搭建出坑道内部的景象:低矮的坑道顶壁不时滴下冰冷的水珠,墙壁潮湿而粗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硝烟和汗水混合的气味(当然,气味模拟暂时还做不到,但要通过视觉和音效暗示出来)。空间极其狭窄,仅容一人勉强通过,物资随意堆放在角落,弹药箱既是桌子也是凳子,一切都透着资源的极度匮乏和环境的压抑。
“光有环境还不够,得有‘人’气。”
苏泉开始运用【动作捕捉数据库】和【情感模拟引擎】,为坑道内的NPC战士设计丰富的日常行为和微表情。
他想象着那些场景:
几个战士挤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分着一个冻得硬邦邦的苹果,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得的满足笑容。
一个年轻的战士,借着跳动的、用子弹壳做的煤油灯微弱的光芒,趴在弹药箱上,用铅笔头吃力地给远方的家人写信,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思念。
战斗间隙,一个老兵掏出怀里珍藏的口琴,吹奏起一支不成调但充满乡愁的家乡小调,周围的战士们或坐或卧,静静地听着,有的眼角泛起泪光。
受伤的战士躺在简易的铺位上,卫生员正用极其有限的药品为他处理伤口,旁边战友递过一碗热水,眼神中充满了关切。
甚至,苏泉还设计了一个场景:
一群战士围坐在一起,一个识字的干部正拿着一本破旧的书本或报纸,教大家认字,学习文化知识,坑道壁虽然昏暗,但他们求知的眼神却异常明亮。
“这些‘文戏’,才是支撑他们战斗下去的精神食粮啊。”
苏泉一边设计,一边翻阅着【口述历史数据库】里的真实记述,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都能触动人心。
他反复调试着NPC的微表情,力求通过眼神的闪烁、嘴角的微动、不经意的叹息或笑容,传递出战士们内心复杂的情感——疲惫、恐惧、思乡、痛苦,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的温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他思考着,如何将这些相对平静的“文戏”片段,自然地融入到紧张残酷的战斗节奏中去。
不能让玩家觉得突兀,也不能让这些片段冲淡战争的残酷性。
或许可以设计成非强制性的触发事件?
当玩家在坑道中移动时,路过某个角落,就能“旁观”到这些正在发生的日常片段,给玩家喘息和思考的空间。
为了让这些细节更加,苏泉又在情绪值商店里花费了几万点情绪值,兑换了一些特定的NPC面部模型——那些带着风霜、更符合年代特征的脸庞,还有一些坑道内常见的道具模型,比如战士们自制的简陋乐器、磨损的搪瓷缸、泛黄的家书信纸等等。
“细节决定成败,也决定了情感的深度。”
苏泉喃喃自语。
经过几天的精心打磨。
一个初步的坑道内部场景终于成型。
苏泉亲自进入测试模式,操控角色行走在幽暗狭窄的坑道中。
他经过一个拐角。
昏暗的马灯下,几个战士正围坐在一起。
没有苹果,只有一个缴获来的美军罐头,罐头己经被分食干净,空罐头盒被一个老兵拿在手里,用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
另一个战士则靠在坑道壁上,低声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旋律——《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歌声沙哑,带着浓重的口音,甚至有些跑调,但在空旷压抑的坑道中回荡,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力量,周围的战士们有的闭目倾听,有的跟着小声哼唱,脸上疲惫的线条似乎都柔和了许多。
苏泉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这一幕,听着这歌声。
他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
“对,就是这种感觉!”
“这,就是坑道里的光!”
他知道,这种于绝境中迸发出的人性光辉和乐观精神,正是对那些质疑“为何而战”、“为何能胜”的最好回答,也是对“红色浪潮”中玩家们情感需求的最佳回应。
“上甘岭的‘里子’,也立起来了。”
苏泉退出测试,心中充满了信心。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炮火的“面子”和坑道的“里子”完美结合,呈现给玩家一场更加完整、更加震撼、也更加触及灵魂的“上甘岭战役”!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ccia-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