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村委会办公室的窗户,洒在桌上的文件和电脑屏幕上。王超辉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沈嘉站在他身后,目光盯着屏幕,陈慧则拿着笔记本在一旁记录。
“不对劲。”王超辉低声说,“系统运行不稳定,数据反馈延迟严重。”
“是不是设备出了问题?”沈嘉问。
“我查过了,硬件没问题。”王超辉摇头,“应该是软件兼容性的问题,最近几次更新后,系统就开始频繁报错。”
窗外蝉鸣阵阵,天气闷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远处工地上传来机械运转的声音,但王超辉的心思早己不在外面。
“得尽快解决。”陈慧翻看记录本,“现在正是灌溉关键期,如果系统再出故障,会影响整个示范区的作物生长。”
王超辉点点头,立刻组织技术人员对智能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大家分成小组,按照模块分工检查。沈嘉带领技术员调取近期的更新日志和设备接入记录,试图找出异常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太阳渐渐西斜。就在大家几乎要放弃时,负责机房检查的技术员突然跑进办公室,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发现情况了!主控接口处有轻微烧焦痕迹。”
王超辉立刻起身:“带我去看看。”
众人赶到机房,果然在主控接口处发现了明显的烧痕。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足以说明问题出在这里。王超辉蹲下身仔细查看,心里己经有了大致判断——是某个新接入的程序与原有系统不兼容,导致局部过载。
“必须请专家来会诊。”他说。
可眼下正值假期,很多高校专家都外出休假,联系起来并不容易。王超辉一边通过校友群、学术论坛寻找相关领域的教授,一边整理项目资料,准备发送给可能愿意前来协助的专家。
“试试用我爸的关系。”沈嘉主动提出,“他认识不少农业工程方面的专家。”
当晚,王超辉守在电脑前,一封封发邮件。终于,一位姓李的教授回信,表示虽然还在外地,但听说是国家级示范项目,愿意抽空来看看。他还提到,自己以前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有些经验。
消息一传来,大家都松了口气。
第二天上午,几位专家陆续抵达希望村。他们大多是中年学者,穿着朴素,手里拎着工具箱和笔记本电脑。王秀英早早就安排好了食宿,还特意煮了一锅绿豆汤给大家解暑。
“辛苦各位老师了。”王超辉一一握手欢迎。
会议室内,投影仪亮起,屏幕上显示出系统的结构图和问题节点。专家们围坐一圈,开始分析问题。
“从烧痕来看,确实是接口过热造成的。”一位戴眼镜的女教授说,“但为什么会过热?是电压问题,还是程序冲突?”
“我们做过电压测试,正常。”沈嘉回答,“问题应该出在软件层面。”
“那就得看代码了。”另一位男教授打开电脑,连接上系统,“让我看看最近的更新记录。”
讨论持续到深夜,专家们各抒己见,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是某段底层代码逻辑有问题,也有人怀疑是外部设备接入方式不当。争论之中,一个细节被反复提及:那个烧焦的接口,恰好是在一次远程调试后才出现的。
“会不会是某个插件版本不匹配?”一位年纪稍长的专家忽然开口,“我之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升级插件后,主程序反而无法识别。”
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敲醒了所有人。
“这个可能性很大!”王超辉眼睛一亮,“我们确实刚安装了一个新的数据采集插件。”
接下来的两天,专家们集中精力排查这个问题。他们将插件逐个替换测试,最终确认是一款旧版本的辅助程序与新插件存在冲突,导致系统过载。
“找到问题根源就好办了。”那位李教授笑着说,“修改一下程序适配规则,再优化一下接口参数,就能解决了。”
技术团队立刻动手修复,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奋战,系统终于恢复正常。大屏幕上各项指标回归稳定,田间的自动灌溉设备重新启动,水流缓缓流入干涸的沟渠。
“总算稳住了。”沈嘉靠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口气。
“多亏了各位老师。”王超辉向专家们深深鞠了一躬。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掌声。窗外,夕阳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晚风轻轻吹过田野,带来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不过以后得定期维护。”李教授提醒道,“这种系统复杂度高,一旦出问题,影响面广,不能掉以轻心。”
王超辉点头:“我们会建立专门的运维小组,定期检查升级。”
夜色渐深,会议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专家们开始总结这次会诊的经验,而王超辉、沈嘉和陈慧则在一旁认真记录。
“这一步迈过去了。”沈嘉低声说,“但我们还得往前走。”
王超辉看着她,眼神坚定:“没错,这只是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