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落在王超辉的脸上。他坐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手里握着一支铅笔,在纸上反复画着几个圈圈。陈慧和沈嘉分坐两侧,桌上摊开的财务报表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数字。
“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了。”王超辉抬起头,语气坚定,“贷款不行,分期付款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现在必须换个思路。”
沈嘉看着他:“你想怎么做?”
“我想试试技术入股加收益分成的方式。”王超辉说,“我们有技术,有模式,也有试点数据。如果能吸引企业投资,让他们以资金入股,我们以技术入股,未来按照比例分红,既能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也能让投资人看到长期价值。”
屋里一时安静下来。
“这会不会太冒险?”陈慧皱眉,“没人知道这个模式能不能成,万一项目中途出问题,分红根本兑现不了。”
“但我们己经没有退路了。”王超辉望向窗外,“银行不贷,财政没拨款,施工方也在催。如果我们不主动出击,项目就得停下来。”
沈嘉轻轻点头:“我支持这个想法。关键是怎么说服投资人。”
“我来负责讲清楚项目的前景。”王超辉说,“你们也得帮我准备材料,特别是财务模型要清晰,得让人信服。”
陈慧低头翻看手头的数据,沉思片刻后开口:“我可以做一个财务预测模型,结合前期的成本投入和后期的预期收益,再设定一个合理的回报周期。但前提是,我们要对技术落地的时间点有明确规划。”
“科研那边我己经谈过了。”王超辉说,“只要资金到位,明年春季就能完成第二阶段的技术升级,到时候效率能提升至少三成。”
沈嘉眼睛一亮:“那我们可以组织一次路演,把投资人请过来,现场展示我们的成果和计划。”
“时间紧迫。”王超辉看了看日历,“你多久能准备好?”
“一周。”沈嘉毫不犹豫,“我联系学校校友会,请他们帮忙找些懂投资的人来指导一下。资料我来整理,视频也可以做。”
“好。”王超辉站起身,“我去联系之前考察时接触过的几家企业,看看有没有兴趣参与。”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各司其职。王超辉奔波于县城与周边乡镇之间,拜访了几家对农业科技感兴趣的企业负责人。他带着详细的项目介绍、试点数据和收益分析,一次次讲解,一次次答疑。
沈嘉则一头扎进路演筹备中。她一边联系学长学姐请教路演技巧,一边收集项目资料,制作宣传视频。在整理旧文件时,她无意间发现一份早期调研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项目启动前的土地状况、农户收入变化以及市场需求分析。这些数据正好可以用来说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这份报告太重要了。”她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王超辉,“有了它,投资人能看到我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扎实基础的。”
与此同时,陈慧在办公室里埋头计算。她将己有的成本支出、设备采购、人工费用等数据整合起来,结合未来几年的产量预估、市场价格波动区间,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财务模型。过程中,她发现一个关键点:如果能在三个月内获得足够资金,提前完成灌溉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那么明年的收成期就能提前十天,利润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个突破口。”她在草稿本上写下这一发现,并标红了关键时间节点。
一周后的傍晚,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沈嘉正在调试投影仪,墙上挂着“希望村乡村振兴示范区融资路演”的横幅。王超辉和陈慧站在一旁,检查最后的演示文稿。
“来了几位?”王超辉问。
“一共六位投资人,都是通过校友推荐来的。”沈嘉回答,“还有两位是农业企业的高管,听说我们做过国家级评审,特别感兴趣。”
会议准时开始。王超辉站在台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讲解。
“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王超辉,也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融合科技与生态的乡村发展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土地利用率,优化资源分配,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产业振兴的目标。”
他展示了项目的核心技术——智能灌溉系统、土壤监测平台、农产品溯源系统。接着,他用图表说明了试点村庄的变化:粮食产量提高、病虫害减少、农民收入增长。
“我们不要无偿资助,也不要传统贷款。”王超辉话锋一转,“我们希望采用‘技术入股+收益分成’的模式,让投资人成为项目的共建者,而不是单纯的出资方。”
一位投资人举手提问:“你们怎么保证分红?万一项目失败怎么办?”
“我们会设立风险保障机制。”王超辉答道,“初期我们会保留部分股权,用于应对突况。同时,所有技术专利都归团队所有,确保核心竞争力不会流失。”
另一位投资人追问:“那你们的回报周期是多少?”
陈慧接过话筒:“根据我们测算,三年内可收回投资成本,第西年开始进入盈利期。当然,这只是保守估计。如果市场反应良好,回报可能更快。”
沈嘉适时播放了宣传视频,画面中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村民们熟练操作着智能终端,孩子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奔跑嬉戏。背景音乐轻快而充满希望。
路演结束后,几位投资人低声交谈了一会儿,随后陆续上前表示有兴趣继续了解。
“我觉得你们的想法很有意思。”一位中年男士走到王超辉面前,“不过分成比例方面,我们还得再谈。”
“没问题。”王超辉点头,“我们可以根据投资金额调整比例,关键是让大家都能受益。”
第二天,好消息传来。其中一家农业企业当场决定注资五千万,另一家则表示愿意跟进,先投两千万试水。加上其他意向投资,总额很快突破了一亿。
“没想到真成了。”沈嘉看着到账通知,笑出了声。
“是大家的努力。”王超辉望着窗外的田地,眼神明亮,“我们终于找到了出路。”
夜色渐深,村委会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几个人围坐在桌前,桌上摆着最新的合作协议草案。
“接下来就是正式签约。”陈慧翻看合同条款,“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敲定。”
“放心吧。”王超辉笑着说,“柳暗花明,我们总算迈过这道坎了。”
沈嘉轻轻一笑:“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窗外,月光洒在希望村的土地上,照亮了刚刚平整好的工地,也照亮了他们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
而在不远处的一间会议室里,一份关于“希望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投资评估报告正静静躺在桌上,封面上盖着鲜红的印章——“建议优先推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