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教育振兴,希望小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7章 教育振兴,希望小学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村里老祠堂前支起了几张木桌,村民们陆续到场,知青们也来了。王超辉站在中间,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进了每个人耳朵里:“我想在咱们村建一所小学。”

话音一落,人群中有低声议论,有人皱眉,有人摇头。

“种地都忙不过来,花这冤枉钱干啥?”一个汉子嘟囔。

“识字顶饭吃啊?能当工分算?”另一个老农摆摆手。

王超辉没急着反驳,他从背包里拿出几本旧课本和一本儿童画册,摊开在桌上。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的铅笔画映入眼帘:有戴红领巾的小朋友、有整齐的教室、还有窗外的山和树。

沈嘉见状,也走上前来,翻开画册,轻声说:“这些孩子,可能就在你们家的地头跑过。他们将来要走出大山,靠的不是锄头,而是知识。”

张建国站了出来,声音低沉但有力:“我在部队见过太多因为不识字而吃亏的人。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路。”

赵德发老队长点点头,拄着拐杖走到人群前面:“我年轻时念不起书,吃了不少亏。现在有条件了,咱不能让娃娃们再走老路。”

会场慢慢安静下来,几个年纪大的村民互相看了一眼,终于有人开口:“那得多少钱?我们能帮点啥?”

陈慧早己准备好一份粗略预算,她将一张写满数字的纸贴在墙上,一边指着一边解释:“水泥、砖瓦、木材是大头。咱们可以自己动手盖房子,省下人工费。”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嘉动身去了县城。二十公里山路,她背着干粮走了个来回。第一次碰壁,教育局的人态度冷淡。但她没有放弃,准备了一份演讲稿,站在一位曾在乡村插队的老教师面前,讲了一个多小时。

那位老师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当年我在这片土地上流过汗,没想到今天还能为它做点事。”

不久后,城里几所中学答应捐赠图书和文具。名单中有一所陌生学校的名称,没人注意到,那是未来一位重要人物的母校。

与此同时,陈慧和王秀英开始组织妇女们编织草绳,用来固定建筑结构。王秀英带头捐出了自家老屋拆下的梁木,那根木头上刻着模糊的年号,像是来自更早的年代。

施工队由村里的壮劳力临时组建,张建国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巡查。他在每个危险区域插上红色小旗子,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下雨天不能砌墙,他就安排人做些室内活儿,比如打磨黑板、制作教具。

有一天暴雨过后,工地一角被冲刷出一块半埋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辨“兴学”两个字。王超辉蹲下来看了一会儿,没说话,只是轻轻拂去上面的泥土。

半年过去,新校舍终于建成了。灰白的外墙,红色的屋顶,在田野间格外醒目。教室里整齐地摆着课桌椅,黑板擦得锃亮。操场上铺了碎石,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跑步玩耍。

开学那天,十几个孩子早早来到学校,有的穿着补丁衣服,有的赤着脚。但他们的眼神,都亮晶晶的。

王超辉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进教室。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沈嘉搬来一箱新课本,轻轻放在讲台上。她低头翻看时,忽然发现一本封面破损的《算术》课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照片。那是她小时候在城市教室里的合影,笑容灿烂。

她愣了一下,把照片重新夹回去,合上书,转身望向窗外。

远处的田野上,几个年轻人正在搬运最后一车建材。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陈慧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水:“以后这里的孩子,也能像你一样走出去。”

沈嘉接过杯子,点点头,却没有说话。她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忽然问:“你说,他们会相信这一切真的有用吗?”

没有人回答。风吹过校园,带起一阵细碎的尘土。教室里传来朗读声,稚嫩却坚定。

王超辉还在工地巡视,他弯腰捡起一根掉落的钉子,放进工具袋。抬头时,他看见远处山坡上有个人影,正朝这边张望。

那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身材瘦削但结实,皮肤黝黑。他站在那里,像一棵生了根的树。

王超辉没有喊他,也没有打招呼。他只是继续向前走去,脚步踏实,仿佛脚下踩着的是整个村庄的希望。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