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技术输出,辐射周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5章 技术输出,辐射周边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王超辉己经站在晒谷场上。他手里握着一沓材料,目光在远处的田埂和村口来回扫视。昨夜的热闹还在耳边回响,农庄试营业首日虽有波折,却赢得了村民和游客的认可。而今天,将是另一场考验。

第一辆拖拉机突突地驶入村口,车上坐着几个陌生面孔。他们是邻村派来的代表,听说生态农庄有了起色,特地赶来“取经”。王超辉迎上前去,一边招呼一边安排人带他们参观。

王秀英带着几位热心村民当起了临时讲解员,陈慧则将事先准备好的培训资料分发给大家。她特意整理了一份《作物管理三字经》,通俗易懂,连识字不多的老农也能看明白。

“病虫害,早发现;叶发黄,查根部……”一个中年汉子念着顺口溜,笑着摇头,“这比老祖宗留下的经验还管用。”

一位来自西岭村的青年农民听得格外认真。他叫李大勇,是村里最年轻的种粮户。他反复问起灌溉系统的细节,还掏出本子记下关键数据。

“你们这套系统,能不能搬到我们村?”他首截了当地问。

王超辉笑了笑:“可以,但得因地制宜。每个村子的地势、水源、土壤都不一样,得先实地考察。”

当天晚上,王超辉召集骨干开会,商量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来访请求。张建国因镇上治安任务抽不开身,周美兰主动提出帮忙协调后勤。她虽然爱打扮,但在组织能力上确实有一套。

“咱们不能光靠嘴说,得拿出一套标准流程。”她说,“来的人多了,得有人接待、有人讲解、有人答疑,不然乱成一团。”

最终,他们决定成立技术帮扶小组,由王超辉牵头,陈慧负责资料整理,王秀英联系各村联络人,张建国虽不常驻,但也承诺每月抽空下乡指导几次。

几天后,第一批技术帮扶队员出发了。他们带着工具包、测量仪和几箱打印好的手册,走村串户,实地调研。每到一处,都先了解当地的种植结构、劳动力情况和基础设施条件。

推广过程并不顺利。有些村民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觉得成本太高,操作太复杂。还有人担心万一失败了,损失太大。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又要学这又要学那,哪有那个精力?”一个老农坐在门槛上嘟囔。

王超辉没有反驳,只是蹲下来,指着一块试验田说:“这块地,是我们昨天刚改种的新品种玉米。您要是信得过,半个月后来看收成。”

那位老农半信半疑,还是答应了。

为了打消顾虑,王超辉提出了“试验田先行”的策略。每个村先选一两户愿意尝试的农户,由示范点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等有了成效再全面推广。

陈慧连夜整理出一份图文并茂的《标准化种植手册》,封面印着“科学种田,增收致富”八个大字。她在里面详细标注了播种时间、施肥量、病虫害防治方法,甚至连滴灌系统的安装步骤都画成了示意图。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一个年轻媳妇翻着手册,笑着对邻居说,“我男人不在家,我自己都能种好。”

随着试点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接受新理念。短短三个月内,五个村庄陆续发展起了特色种植:东岭村种起了有机蔬菜,南坡村搞起了果园采摘,西岭村尝试了节水型农作物轮作……

为了加强合作,王超辉提议召开区域产业联盟首次会议。各村代表齐聚村委会会议室,气氛热烈却也暗流涌动。

“咱们得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东岭村的村主任拍着桌子喊。

“不行!我们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南坡村的老支书立马反对。

争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谁也不肯让步。

王超辉清了清嗓子:“大家都是为村里谋出路,这个目标是一致的。我的建议是,品牌共享,收益分成。既能保持各自特色,又能增强整体竞争力。”

他的话音刚落,赵德发老队长缓缓开口:“老王说得有道理。不过我建议,还得设立个互助基金,防备万一哪块出了问题,不至于全盘受影响。”

众人纷纷点头。

会后,陈慧开始设计财务模型,测算合作后的预期收益变化。她一边敲计算器一边嘀咕:“如果按这个比例分成,三年内至少能带动全村人均收入增长三成。”

窗外,夕阳洒在晒谷场上,一群孩子正在追着风筝跑。王超辉站在门口,看着远方连绵起伏的田野,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你累了吧?”沈嘉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

“还好。”他笑了笑,“就是压力有点大。”

“别一个人扛着,我们都是一起的。”她轻声说。

他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风从远处吹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远处的田埂上,几个技术员正弯腰查看苗情,身影渐渐模糊在暮色里。

夜色慢慢笼罩村庄,而新的希望,也在悄然生长。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adib-1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