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伐结束后,郑大全并未像众人所期望的那样班师回朝,而是选择在长城边上建立了数个军营,以便随时防备北方部族可能的再次南下。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燕州的平京,开始大兴土木,准备在此重新建立起大郑皇朝的都城。
与此同时,郑大全还写了一封信给远在南方的郑越,信中说道:“北地苦寒,百姓多饥寒。北方不平,南方不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认为,南方的气候舒适宜人,人们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享乐的习性。而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郑越本来对于迁都一事还有些犹豫不决,但当他读完儿子的来信后,不禁满脸羞红。他将这封信拿给朝堂上的大臣们传阅,面对众人的反对之声,郑越毫不退缩地说道:“论打仗,我不如乾儿;论心性,我也不如乾儿。如果连为天下百姓着想都做不到,我还有何脸面去面对吾儿?如果你们有反对意见,大可亲自与世子说去!”
郑越这番话一出,原先还在朝堂上振振有词、反对迁都的大臣们顿时都闭上了嘴巴,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别看他们居然有如此胆量,竟敢与郑王越正面抗衡,但当他们面对那位平日里看似温润如玉的世子时,却完全无法产生任何别样的念头。
郑大全在兴建新都时,展现出了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卓越的规划能力。他充分考虑到了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除了皇宫之外,并没有再设置城墙,而是采用了开放式的建设理念。
为了确保新都的规划科学合理且具有长远的适应性,郑大全特意安排 A 组与城建专家们进行深入探讨,并共同制定出了详细的建设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预留了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样一来,即使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这个规划仍然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各种需求,而不会因为排水问题而受到限制。
然而,郑大全坚持要在平京修建都城,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由于北方的百姓在过去的几年里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如果现在让他们迁移到南方,那么北方的居民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对于以后北方的发展会很不利。
而要想真正实现北方的发展,最迅速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大量的劳动岗位,让北地的居民们通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只有这样,北方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次建新都,大量招募民工,工钱开得高,劳动强度也在能够承受范围。因此在百废待兴的北方很受欢迎,因此平京很快就聚集了大量找工作的老百姓。
然而,就在平京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北方部族察觉到了郑大全的举动,他们担心大郑皇朝在北方站稳脚跟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于是,几个北方部族贼心不死,暗中联合起来,准备突袭平京的建设工地,打乱郑大全的计划。
消息传到郑大全耳中,他没有丝毫慌乱。他迅速调遣军中的精锐士兵,放开防线,让部族部队能够通行。
然后郑大全调兵遣将,在部族南下的必经之地设下重重埋伏。
谁也不知道,郑大全其实相当希望有部族军队南下,这样一来,免费的劳动力就有了。
当北方部族的骑兵呼啸而来时,郑大全一声令下,伏兵西起。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各种弹药如雨点般向敌人倾泻。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北方部族的突袭被成功击败。只是与以往不同,以往与北方部族战斗,郑军要求的是尽可能彻底消灭他们。而这一次,郑大全下令的是尽可能活捉,抓更多的俘虏。
这次胜利不仅让平京的建设得以继续,也让北方百姓看到了大郑皇朝保卫他们的决心。此后,更多的百姓从西面八方赶来,加入到平京的建设中。
郑大全站在平京的土地上,望着忙碌的人群,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坚信这座新都将成为大郑皇朝繁荣的新起点。
整座平京城,宛如一座正在崛起的巨人,而其中建设速度最快的无疑就是皇城。
这座皇城占地广袤,足足有 1280 公顷之多!它的建筑风格完全遵循了汉民的传统,大量运用石材,使得整个皇城显得庄重而威严。
然而,这座皇城并非仅仅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郑国独有的钢筋混凝土技术。这种先进的建筑材料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工期,更让皇城的建筑比传统建筑具备了更强的防火能力,为皇城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皇城外,规划了一片内城区域。这里是平京城的政治中心,各部的办公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大楼采用的是现代建筑风格,线条简洁流畅,给人一种高效、务实的感觉。
为了增添建筑的美观度,这些大楼的表面都铺设了天然石材,并精心雕刻了各种精美的图案。窗户则全部采用了玻璃材质,取代了传统的窗纸,不仅采光更好,也让整座建筑显得更加通透明亮。
为了方便日后群众的聚会以及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皇朝的正门前方特意修建了一个面积达 2 平方公里的巨大广场。这个广场宽阔无比,足以容纳数以万计的人同时聚集。
在广场上,还矗立着两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性质纪念建筑——卫国英雄纪念碑和忠烈祠。它们庄严肃穆,供世人瞻仰,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
在广场西侧,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便是国家博物馆。它宛如一座艺术殿堂,庄重而典雅,承载着大炎子孙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无数文化瑰宝。这些瑰宝见证了大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每一件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气息。
而在广场的东侧,一座巍峨的三层建筑屹立在那里,它雄伟壮观,令人瞩目。这座建筑便是大郑皇家会堂,它不仅是大郑皇室举行重要仪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大郑国家权力的象征。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展现出大郑皇家的威严与气度。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bfbib-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