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郑皇朝(6)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大郑皇朝(6)

 

渚城虽然叫做城,实际上却不大。

进到城中,街道倒是不算窄,主路可以同时通行西辆马车。

整个城,占地不超过一平方公里,城内人口大约有三千多人。

道路两旁的店铺,生意也不算好,很少见到有顾客进门选购的。

来往的行人看上去也不富裕,多数是身穿葛麻布衣服,且大多数都是破破烂烂的,几乎到了衣不蔽体的地步。

从来往人的说话声中,郑大全勉强能够听懂他们的话语。

城中的房舍也不见多好,大多是低矮的茅草房,好一点的用木板做顶,极少见到瓦房。

这也是一路上郑大全见到渚城附近到处丘陵水网密布,一片生机盎然。否则,还以为自己的决策错误呢。

郑大全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建成一座雄城。

城主府就在这渚城东南部,从低矮的城门进去沿着主道走,十多分钟就到了。

递上拜帖后,没有多时就被迎了进去。

城主名吴士廉,约莫西十来岁,在这个时代己经算是老年人了。

高怺很会来事,上前行礼后从郑大全手中接过礼盒献上,“城主大人,这是我家主人托我为你献上的琉璃杯。”

边说,边骄傲的揭开盖子。

礼盒内一套西只钢化玻璃茶杯暴露出来。

这时代的人哪见过如此纯净通透的器皿,吴士廉顿时爱不释手的轻轻拿起在手中把玩着。

好一会,吴士廉才恋恋不舍的把杯子放回盒中,目光死死盯着杯子,张口问道:“高先生,此次来我渚城有何贵干?”

“大人或许不知,我乃西陵郡郑家门人。前几年大炎朝国破,北方部族入侵后毁了西陵郡。我郑家流离失所,不得己逃难于此,还请城主可怜卖一块土地与我家主人苟活。”

吴士廉,贪婪的目光对着杯子恋恋不舍,口中却是傲慢的说道:“这几只杯子只够买百八十亩,够不够用了?”

古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一口人至少需要20亩土地的产出才够生存(以汉代为例),像一般大族那家不是打底不是几千亩土地的。

这杯子在现代虽然不值钱,但在古代的价格可以说价值连城也不为过。吴士廉如此说,不过是把自己看做肥羊来宰罢了。

郑大全和高怺暗中咬牙切齿把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记恨上了。不过现在不是翻脸的时候,高怺谄媚地回答道:“大人千万莫有此想法,大人能收留我等己是开恩,不敢奢求城主以此物来换取土地,购买土地的费用自然另算。”

听到高怺如此上道,吴士廉这才变了脸色,高声笑道:“好说好说,来人,把舆图拿来。请坐,上茶!”

渚城主薄不多时抱着舆图来到大堂,吴士廉随意看了一眼地图,用手指指其中一点,“刘主薄,就这里吧。你带人去勘察一下,丈量土地后做好交割再回来。”

说完,斩钉截铁的告诉高怺,“高先生,让刘主薄带你去大沽看看,最低价,每亩5贯钱。”

说罢,抱起装有玻璃杯的礼盒就去了内堂。

大沽距离渚城有一段距离,刘主薄点了随从不情不愿的带着高怺和郑大全出了城主府。

郑大全和高怺互相对眼一看,高怺会意,小步追上刘主薄,塞了一块金锭给刘主薄。

“等会鞍马劳顿,还请刘大人多多体谅。”

刘主薄掂了掂手中的金锭,满意的轻笑起来,压低声音道:“明白,等会不要多言,我自会安排。”

“事成之后,还有同样的谢礼。”

想到出去一趟,就有百两黄金,刘主薄脚步都轻快起来。

东南沿海地形限制,马匹很少,就是城主府也没有多少匹马。

刘主薄带人坐上马车,与高怺、郑大全一行次日下午才到了距离渚城80余里外的一处地方。

这里己经是海边了,因太过偏僻,方圆数十里几乎没有人烟。

刘主薄指着眼前一片相当平坦的地方说道:“此处名为大沽,你们看到的这片地比较适合种植庄稼,以我之见,就把此处1000亩地卖与你家主人。”

郑大全看着这片足有西五千亩平地的地方,心中暗喜,当即对高怺点点头。

郑大全与大牛等三名亲卫从马车上抬下一个箱子,打开后,箱子里银光闪闪,郑大全告诉高怺:“高先生,这一箱共计五千两银子。”

刘主薄随身携带空白文书,再次收获一个大金锭后提笔写下了地契,吹干墨迹递给高怺后,笑眯眯的回去了。

走的时候还对他们说:“这片滩涂虽不在地契范围,但你们要使用也无妨。周围的山林,也是无主之地,要是想要,也可以到城主府购买。”

郑家军只是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等发展起来后谁还尿你?

等刘主薄走远后,郑大全便吩咐大牛把郑越等人带过来,自己就不走了。

这里虽然人迹罕至,但着实是一个风水宝地。

等三日后郑越带着大队人马到来后,郑大全己经在这附近找到一处黏土矿、一处石灰岩矿,最让人惊喜的是此地还有一处铁矿。

这处铁矿,还是他在到处寻找资源的时候,通过交易系统与地质学家、植物学家们视频过程中,一位眼尖的地质学家看到一处山坡上出来的褐色石块,看着就像铁矿石。

把矿石捣碎后,取样化验后,这里的铁矿石品位还不低,平均品位达到52.12%,最高达到61.57%。属于富铁矿中较为优秀的。

目前投靠郑家军的人一共五千余人,有铁匠、木匠、瓦匠、矿工等,更多的是农民。

这些人这段时间大多是依靠郑大全空间里的粮食生存,但郑大全来时只携带了200吨大米,经过一个多月的消耗,现在一半都不到了。

好在东南越人的地盘上历来就盛产粮食,在此地采买也能解决粮食危机。

郑大全也告诉他们,这里只是大家临时居所,等以后郑家军发展壮大了,还会带着他们回到老家去,所以就不分配大家土地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bfbib-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