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杨家庄是白鹿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4章 杨家庄是白鹿村

 

一旁的阿青没有察觉大人间的暗流涌动,他一心扑在了恩公要买艾苗这件事情上。

只听他插话道,“恩公,你要是想买多一些艾苗,可以去杨家庄碰碰运气。”

话刚出口,便被施六娘厉声打断了。

“小孩子家家的,别胡说,那杨家庄是杨员外的地盘,庄上大半的药农都在他手底下讨生活,谁敢在他眼皮底下卖艾苗。”

阿青嘟着嘴,不悦道,“这可不是我瞎说,我是私下听杨家庄的田大叔念叨的,他说杨世昌逼得人没活路了,逼急了他,他就把地里的艾苗全部私卖了,然后带着钱远走他乡得了,好比现在在杨家庄被钝刀子割肉般,要死不活的。”

施六娘听罢,方才松了口气。

“原来是这样呀,他那是随口说的气话,田大叔是杨家庄的老人了,一大家子都在那里,怎么可能轻易离开呀,你这孩子,以后听到大人的气话别到处瞎说了,免得被人听了去,当真了,那可不是好玩的。”

阿青不服气道,“我己经十三了,己经是顶门立柱的男人了,这种事,我怎么可能不清楚。在座的都是我信得过的人,我才开口说的。何况,那杨世昌欺压乡里,大家早就受不了了,说不定田大叔真打算这么做呢!”

施六娘听罢,叹了口气,“行,你大了,自己有成算就行。”

而陈乐旎等母子俩的对话结束后,忍不住问道,“听你们说杨家庄这村名,里头住着的应该大部分都是杨世昌的亲朋好友吧?怎么还这等白相,吃自家人?”

李老头接茬道,“这杨家庄原本叫白鹿村,以种植蕲艾出名,他们村里有一种秘法,每亩地种出来的蕲艾比寻常人多出三成。可正应了那句‘人怕出名猪怕壮’,蕲艾成贡品后,引来了杨世昌这个没脸没皮的。他想了不少法子,把白鹿村的药田陆续占了。那些被占了药田的村里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成为其佃户。于是,大家就开玩笑说,这白鹿村都快成杨世昌的私人村庄了。也不知道是怎么传到那没脸皮的人耳朵里,他竟然真得给白鹿村改名为杨家庄了,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陈天福忍不住问道,“这改村名可是大事,村里人还有县衙那边的人不管么?”

李大郎冷笑道,“想管,又能怎么管,有个当本州通判的姐夫,谁敢管,县衙的人都快成杨世昌的狗腿子了!”

接下来,李家父子和阿青又陆续爆出了杨世昌的一些恶行,把陈天福听得一愣一愣的。

回去的路上,他一脸感慨道,“阿爹,如今想来,咱如皋县蛮不错的,没听说过太多这种豪强压榨乡民之事,就是夏知县吧,虽说贪了点,但该办事的时候也不含糊,总觉得我之前不该骂他哩。”

陈乐旎含笑瞥了长子一眼,说道,“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夏知县虽然不像蕲春的知县这般助纣为虐,但薅百姓的羊毛终究是不对的。”

陈天福不解道,“那阿爹为何还同他往来呀?”

陈乐旎想了想,说道,“如你所言,他虽有行事不妥之处,却非全然的恶人。首白些讲,于我,他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故而他的那些恶,并不妨碍我同他往来。自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愿意引导他向善,一点点弥补他犯下的恶。我一首觉得,人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连我也不是纯粹洁白的,所以啊,和光同尘吧。”

陈天福点点头,若有所思。

在他以往的概念中,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是分明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他从来没有思考过,原来这两者之间还有缓冲地带。

不过,这并不代表自己会改变什么,只是以后看人的话,他的视野会放大放宽一些,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回去后,陈乐旎便着意打听起杨家庄的事情,为此,还特意找了还在蕲春的林七和叶三询问。

两人一听,第一反应是劝她不要打什么主意。

“陈员外,杨家庄的蕲艾虽然比别处收成高,但那是人家种植方法妥当,若是能在别处买到蕲艾苗子,还是莫去那里招惹是非吧。”

林七说完,叶三跟着附和。

“是呀,满蕲春县的人都知道,杨世昌盯杨家庄盯得有多紧,甚至都把原本的白鹿村改成杨家庄了,这不明白告诉别人这是他的私产么。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您再有门路,这里也不是如皋县,还是算了吧。”

陈乐旎忙解释道,“倒并不是一定要买那处的苗子,只是听人提起杨家庄的些许情况,忍不住好奇罢了。你俩也别太较真,就当做给我讲故事解解闷,左右我不是冲动行事之人,你们大可放心。”

两人听罢,互相对视一眼。

他们都想,反正杨家庄的事情随处都可以打听到,谁说不是说呢?

于是,接下来,没有保留的,他们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全部讲了出来。

原来,自从蕲艾成为贡品后,杨世昌便以“药首”之名,联合本地胥吏,开始压榨本地药农,同时垄断蕲艾市场。

首先,他们以御药院的名义,强征"采药役",要求每户药农每年需无偿供艾草千斤。

同时,还在蕲春强推“预买制”,春季压价三成收购药农全年收成。

收割时,再压秤克扣,将百斤药材仅记七十斤。

除却这些明目张胆的克扣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如此操作之下,药农逐渐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要么,放弃祖产药田依附豪强,要么,奋起反抗,然后被豪强联合胥吏、厢兵镇压,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而其中,因为白鹿村高产的种植成果,以及优秀的炮制方法,其被杨世昌特别“看重”,以至于连村名都保不住。

说到后来,林七一脸唏嘘。

“所以啊,福祸相依这句话想想真是有道理。白鹿村的村民有这样好的种植和炮制方法,本来是偌大的福气,谁知,被恶人盯上了,变成了祸事了,唉……”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0fggg-2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