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万民书出定改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3章 万民书出定改革

 

与此同时,御书房内,当朝官家轩辕仁和户部侍郎方子敬也在讨论相关话题。

“这文章是谁写的?文词犀利,因革损益,切中时弊,识见超卓,能发前人所未发,你们方家什么时候出了这么一位才子了?”

方子敬讪笑一声,开玩笑道,“陛下怎么不觉着是臣写的呢?”

轩辕仁好笑得瞥了他一眼,“你肚子里那几滴墨水,也就只能在户部算算账,要能写出这么引经据典的文章,也就不用被人说沐猴而冠了。”

方子敬笑道,“就算是猴儿,也是陛下的猴儿,臣乐意。”

轩辕仁被逗笑了,呵呵两声,接着道,“行了,别耍嘴皮子了,这文章到底是谁写的?”

方子敬神色一敛,恢复正经道,“这是泰州如皋县一名退休县官写的,名陈乐我,字苦之。听舍弟信中提及,此人搭船游历,碰巧遇到文中黄天荡渔村水匪劫船,当了人质。被俘期间,曾同看押自己的水匪聊过,深知其弃渔成匪之无奈,故而侥幸逃脱后,有感而发,写成此文。”

轩辕仁听罢,有些遗憾道,“既是退休县官,可见年岁己长,可惜了。”

方子敬含笑道,“年岁确实不小了,时年五十。但舍弟来信说,这人看着不像五十,更像西十上下。”

轩辕仁这下起了好奇心了。

“既如此,正值壮年,为何致仕?能写出这般文章的,不像是会犯错削职的。”

方子敬又答道,“此事舍弟也问过,陈苦之只说案牍劳形,因劳成疾,不得己致仕回乡休养。”

轩辕仁有些不信,“这都能坐船游历了,遇水匪劫持后还有体力写文章,这算有疾?”

时间有限,方子敬派出去查探的人还未回来,只得随口道,“或许是回乡休养好了也未可知。实在是这人露头得突然,此前不过一小小县官,大家也从未注意过。陛下若有意,可以传召入京询问。”

轩辕仁摆摆手,“算了,不过一文章而己,倒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眼下风波正紧,若此时传唤此人进京,反倒害了对方。朕相信,能写出此等文章之人,往后也不会碌碌无为,且再看看吧。”

方子敬点点头,十分赞同官家的想法。

他弟弟方子慎在来信中极力推荐此人,希望通过方家的关系让这人起复,但他回信拒绝了。

不是看不上这人,而是眼下让这人起复,分明就是将其立于风口浪尖,说不定还没起复成功,就被人打压到底了,还不如等尘埃落定再提。

君臣二人浅聊了一番文章内容,接着便进入正题了。

陈乐旎的文章只是一个导火索,他们真正要炸的,从来不只是渔政。

次日早朝,轩辕仁不出所料,又抛出渔政改革的问题。

经过一夜的发酵,不少人己经确定了自己的立场。

御史台中出了名了老顽固窦准先声夺人。

“启禀陛下,臣闻圣人之治,不竭泽而渔。此文奏请增官办渔市,此乃于民争利。且设巡河吏严核舟楫,此乃夺民脂膏以奉冗官也!沿河百姓世代以网罟为生,若骤加盘剥,恐生上朝刘晏罢漕运之祸。况《周礼》明载‘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岂容胥吏持尺绳丈量渔舟?老臣恳请陛下念祖宗宽仁之政,罢此苛法。若必行之,则请先斩臣头悬于汴河桥——臣宁作比干剖心,不忍见饥民载道!”

王拱辰料定了有人会反对,却不料这头一个出声反对的竟是自己同个部门的。

他的白眼几乎翻上了天,却缩回了刚刚踏出一步的脚。

不出意料,方子敬出面回怼了。

“窦御史此言差矣,增设官办渔市,是为调控渔价,以免当地豪强官吏互相勾结,把控渔市,以至鱼贱伤民。再来,胥吏持尺丈量舟楫,此为核定渔人增产,分级定税……臣以为,文中所提改革各项,均无不妥。臣自请主持改革渔政,望陛下恩准。”

马参听到最后一句,立马稳不住了。

“臣以为……”

他高声盖过了正欲反驳的窦御史,抢先出列,接着说道,“渔税或有不妥当之处,但言改革,未免过于轻率。文中提及底层渔民受压榨一事,乃人祸,并非渔税本身问题。故而,还请陛下下旨各沿河州县严整吏治,消除官商勾结等不正之风即可,无需大动干戈,轻易废改祖宗之法。”

话音刚落,一名赞同改革的新锐官员也出声反驳了。

“马三司使此言差矣,正是因为有人祸,才必须以制度去遏制它……”

接下来,反对方提出什么问题,赞同方都能有理有据得反驳。

到后面,实在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了,只能反反复复嚷嚷“祖宗之法不可废”。

轩辕仁任由底下打了将近半个时辰的嘴仗后,方才示意一旁的殿头官张仁吉行动。

张仁吉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昨夜,收到真州杨子县万民书,恳求陛下改革渔税,施惠渔民,请列位过目。”

话毕,他用双手捧着一张签满了名字和手指印的文书递到了平章事赵立存手中。

很快,这文书在众官员手里过了一圈,又回到了轩辕仁的案头。

他的目光从最紧要的几个官员脸上划过,缓缓问道,“各位以为如何呀?”

方子敬忙道,“臣以为改革渔政乃民心所向,当务之急。”

马参晓得官家拿出这东西,就是心中己有决断。

不过,他还是不太死心得说道,“臣以为,这只是一州一县所请,仅仅为了这一县之渔民而轻言祖宗之法废立,实在不妥。”

轩辕仁顺着他的话说道,“确实,因一县之民所请而变革,恐怕有失,那这样,先在两淮一带先试行新法吧,由户部侍郎方子敬主持相关事宜。朕也乏了,退朝吧。”

马参还想挣扎一下,却被张仁吉高亢的“无事退朝”压下了。

翌日,一支彻查渔税的特派御史队伍,秘密往江淮一带出发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0fggg-2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