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琢磨了半天,觉得这事要是凭着一股子蛮劲瞎闯,保准要出岔子。
这么一想,那么去哪找人教我呢?突然想起抽奖抽的规则碎片,我可以幻想出来一个像禁军教头那样的人物来帮衬。当年林冲在东京八十万禁军里当教头,论的就是章法和门道,什么招式该怎么出,什么时机该怎么把握,全是实打实的本事。他能帮我把那些弯弯绕绕的规则拆解开,哪步该留心,哪处有陷阱,都讲得明明白白。等我摸透了路数,再下手时心里也有底,总比闭着眼瞎撞强。
话虽如此,可要是凭着模糊的印象瞎琢磨,这人物怕也立不住。我对禁军教头这类角色的了解,说到底就停留在“厉害”“懂章法”这几句空泛的感受上,真要细究他们说话的调调、行事的规矩,甚至是面对难题时的心思,我是一点儿谱都没有。
不过转念又一想,这也简单,我不清楚,自有大把人把这些人物研究得透透的。书里的批注、学者的分析、民间的评说,关于他们的生平、性格、甚至是举手投足的讲究,保不齐都有现成的资料。我这就下线查查去,看看那些真正的禁军教头,当年是怎么教人练武,怎么炼军才能有模有样,不至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实实在在花了半天功夫,沉下心把各大门派的功夫都摸了个遍——少林的刚猛桩功怎么扎得稳如磐石,武当的太极推手如何借力打力,甚至连那些讲究灵巧的短打技法,一招一式的起承转合、发力窍诀,都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不单是练法,连教人的门道也没放过:是像老拳师那样先讲“气沉丹田”的根基,还是像武馆师傅那般先让弟子扎三个月马步打基础,这些细节都一一记在了心上。
等这些零碎的知识在脑子里盘得差不多了,我便开始一点点拼凑那个教头的模样。把刚记下的拳理往他身上安:他讲起练武的规则,招式拆解,先指明白“哪招是虚招,哪条是实招”;他教我应对时,像像督弟子练拳似的,既要有“这步错了就得重来”的严厉,又得有“此处该留三分余地”的通透。想着想着,他的模样竟渐渐活了——说话时带着点沉缓的底气,像是常年喊口令练出来的;遇事时眼神里总有股稳劲,仿佛再乱的局面,到他手里都能拆解成“先守后攻”的章法。那些记在脑中的功夫门道,不知不觉就成了他的骨血,让这个原本模糊的影子,一下子有了站得住脚的实在劲儿。
就在那教头的身影即将从心念中凝实的瞬间,我忽然想起虚拟世界里那两本功法。心念一动,便将那本练体功法与练气功法的知识,化作两道清光,首首送入他的识海之中。
练体的功法里,满是筋骨打磨的要诀——晨起如何对着朝阳吐纳开肩,暮色里怎样借月华捶打腰腿,连指尖发力时该绷紧哪条筋络都写得分明。而练气的卷册则更显玄妙,字里行间藏着周天流转的路径,何时该沉气入丹田,何时需引气走玄关,连气息在经脉中轻颤的频率都有详解。
那两道光没入他脑中的刹那,他原本模糊的身形似乎猛地一震。再看时,他抬手时指尖微颤的弧度,竟暗合了练体功里“松肩沉肘”的讲究;眉宇间凝起的思索,又像是在默数练气卷中“三吸一呼”的节拍。原本只凭着“教头”二字勾勒的空架子,此刻被这两本功法一撑,竟像是真的有了筋骨与气息,站在那里时,连衣角微动都带着章法。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ic0hb-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