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波尔多的酒影与红酒辣酱的醇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8章 波尔多的酒影与红酒辣酱的醇厚

 

***“启航号”驶离马赛港时,甲板上还飘着普罗旺斯薰衣草的淡香。吴小苗整理着刚收的风帆,看着远处伊夫堡的轮廓渐渐模糊在晨雾里——昨夜马赛鱼汤的鲜香还在舌尖萦绕,当地渔民说这是海神在挽留远方的客人。陈默拿着新绘制的航线图走过来,海图上用深紫色标出的新航线,像条蜿蜒在法国西南部的酒液。

“气象部门说,过比斯开湾会有短暂的风暴,我们得贴着法国西海岸走,能借上西北风,”他指着图上的波尔多港,像颗嵌在加龙河畔的紫水晶,“当地的华人商会说,那里的红酒节刚开幕,正好赶上葡萄采收季,咱们的辣椒酱能染上最醇厚的酒香。”

爸背着个橡木酒桶登上船,桶身烧着葡萄藤花纹,里面是新酿的“波尔多特供版”辣椒酱。“加了梅多克的赤霞珠红酒,”他撬开桶盖,一股混着单宁酸的辣香漫出来,“我跟波亚克的老伙计学的,说这配方最合法国的优雅,吃着有回甘。”

妈往吴小苗包里塞了袋可丽饼粉:“这是布列塔尼的特产,烙着能充饥。到了波尔多,记得尝尝当地的鹅肝酱,配咱们的红酒辣酱——我在美食纪录片上看到的,说油润里带着香辣才够味。”吴小苗捏了捏粉袋,谷物的清香从纸缝里透出来,像老家磨坊里的那袋全麦粉。

***船过比斯开湾时,海水成了深邃的靛蓝色。小李趴在船舷边甩鱼竿,鱼线猛地绷成首线,他大喊着往后拽,一条海鲈鱼被拽上甲板,银灰色的鱼鳞在阳光下像镀了层釉。“晚上做红酒炖鱼!”他手忙脚乱地摘鱼钩,“再淋点红酒辣酱,肯定比勃艮第的做法还地道!”

吴小苗把橡木桶搬进恒温舱,舱壁上挂着各地的辣椒酒酱:意大利的松露辣酱、法国的红酒辣酱、西班牙的桑格利亚辣酱……她给新到的赤霞珠辣酱贴标签时,陈默走进来,手里拿着杯冰镇苹果酒:“刚酿的,加了点接骨木花,你妈说这配方解腻。”

夜里值岗,吴小苗裹着羊毛毯坐在驾驶台,看灯塔的光束在浪尖上划出金色的线。陈默端来两盘红酒炖鱼,陶罐里的鱼肉酥烂,汤汁呈深宝石色,浮着几粒辣椒籽。“还记得第一次过好望角,你说要让辣椒酱在风暴里宣誓吗?”他指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雨带,“现在我们要去红酒的故乡,让它和橡木桶做朋友。”

吴小苗夹了块鱼,辣酱里的单宁酸混着鱼油香,辣得舌尖发麻又忍不住抿嘴。“昨天收到让·吕克的消息,波尔多的华人商会己经包下了红酒节的最佳展位,说要搞个‘辣·醇对决’活动,”她掏出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订单,“拉菲酒庄的总管说,要试试用咱们的辣椒酱腌牛排,配他们的82年红酒。”

***接近加龙河口时,空气里开始飘着葡萄的甜香。清晨的甲板上总凝着层露水,太阳出来时,红酒辣酱桶上的水珠像沾了酒液的红宝石。小李跟着老船员学辨认葡萄品种,指着远处岸上的葡萄园喊:“苗姐你看,那片紫色的是梅洛,红色的是赤霞珠——我在红酒手册上见过!”吴小苗笑着递给他串新鲜葡萄:“尝尝,这是刚从岸边农户那换的,比上海的巨峰甜。”

恒温舱里,红酒辣酱在橡木桶里慢慢发酵,桶口的软木塞总被酒香顶得轻轻动。吴小苗给桶身检查橡木纹理时,发现木缝里卡着粒葡萄籽,深紫色的壳上还沾着点酒渍。“这东西比珍珠还金贵,”陈默走进来,手里拿着本《波尔多红酒史》,“书上说,当年的荷兰人在这里挖运河种葡萄,就像咱们现在带着辣椒走世界。”

夜里值岗,吴小苗坐在驾驶台,听海浪拍船身的声音像红酒开瓶时的轻响。陈默端来两碗鹅肝酱配面包,瓷盘里的鹅肝油光锃亮,抹着浅红色的辣酱。“风暴要来了,”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橙色回波,“咱们得进港躲避,加龙河的避风港很安全。”吴小苗舀了勺鹅肝酱,辣酱的辣混着红酒的醇,熨帖得胃里暖洋洋的。

***船进波尔多港时,风暴刚过。阳光穿透云层,给圣安德烈大教堂的尖顶镀上金边,河面上的驳船装着成桶的红酒,像漂浮的酒窖。个戴贝雷帽的男人举着“欢迎启航号”的牌子,他是当地华人商会的会长,叫周明,1975年跟着父亲从绍兴来的,现在开了家“中法酒庄”。

“我这酒庄的招牌酒,就是用辣椒酱腌过的橡木桶陈酿的,”周明拧开一瓶红酒,酒液在杯中挂着红丝,“来的客人都说,这味道像把中国的火,封进了法国的冰。”吴小苗跟着他走进红酒节会场,立刻被震住了——数百个展位摆着不同年份的红酒,橡木桶堆成小山,还有成串的红辣椒挂在酒标之间,像燃烧的小火焰。

个穿西装的老人走到摊位前,拿起瓶红酒辣酱闻了闻,突然用法语夹杂着中文说:“有圣埃斯泰夫的单宁香。”他是当地最古老的酒庄“拉图”的总管,叫菲利普,年轻时在香港学过中文。“我试了你们的辣酱,”他递来订单,“烤羊排抹两勺,比放迷迭香还提味。”

***在波尔多的日子,吴小苗每天都泡在红酒节。她的辣椒酱摊位前总围着人,品酒师用辣酱配奶酪,厨师长用辣酱调酱汁,还有群背着画板的学生,举着辣椒酱瓶当模特,说这颜色像陈年的勃艮第红酒。

周明带她去参观葡萄园,葡农们正趁着晨光采摘葡萄,藤架下的果实紫得像宝石。“这些葡萄要在霜降前摘,”葡农的女儿给吴小苗递来串赤霞珠,“不然糖分就转成酒精了——就像你们的辣椒,要在晴天收,辣味才足。”吴小苗学着摘葡萄,指尖立刻染上紫色的汁液,混着指甲缝里的辣椒籽辣味,像同时握住了火焰和宝石。

陈默在酒庄考察时,发现当地的鹅肝品质极佳。刚腌制的鹅肝带着股奶香,却因为中西吃法差异,很难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可以搞个‘辣肝计划’,”他拿着样品对吴小苗说,“把鹅肝和辣椒酱做成酱罐头,装在迷你橡木桶里,既保留法式风味,又符合中国口味。”小李则跟着菲利普学品红酒,他拍的《跟着辣椒酱品酒》视频火了,有粉丝专门飞来波尔多,就为了看他用辣椒酱配82年拉菲(当然只是摆拍)。

***周末时,周明带他们去参加葡萄压榨节。人们赤脚在木桶里踩葡萄,紫色的汁液溅得满身都是,吴小苗的白T恤被染成了茄紫色,陈默的脸上沾着葡萄籽,像长了雀斑。个穿围裙的老夫人笑着往吴小苗手里塞了块焦糖布丁:“在法国,酒和辣都是快乐。”吴小苗咬了口布丁,甜味里突然尝到丝辣味——原来是老夫人偷偷抹了点红酒辣酱,辣得她首伸舌头,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

菲利普的妻子教吴小苗做“红酒辣煎鹅肝”:“把辣椒酱和红酒按1:2的比例调,鹅肝煎到两面金黄,淋上酱汁,配烤无花果。”老太太用银刀切开鹅肝,刀叉碰撞的声音像音乐:“我年轻时去过成都,那里的麻婆豆腐就有这种复合味,只是少了点酒香。”

***离开波尔多前,菲利普的酒庄举办了场“辣·醇之夜”。他用吴记红酒辣酱做了六道创意菜:辣酱红酒烩牛尾、辣椒烤乳鸽、红酒辣椒巧克力……最受欢迎的是道“丝绸之路牛排”,用中国的黄牛肉、伊朗的藏红花、法国的黄油,最后抹上一勺红酒辣酱,引得众人排队品尝。

“这味道里有两个大陆的灵魂,”菲利普举着酒杯说,“从长江到加龙河,用一瓶辣酱连在了一起。”周明给他们塞了满满一箱可丽饼粉:“这是刚磨的,比上海的面粉香,做早餐正好。”

***返航时,“启航号”的货舱里装着五十箱特级红酒、二十桶鹅肝酱,还有菲利普送的个百年橡木桶,桶身上刻着“中法友谊”西个汉字。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波尔多的酒窖穹顶渐渐变成海平线上的剪影,手里捏着周明送的红酒石手链,深红色的石头在阳光下像凝固的酒液。

“你说,”她问陈默,“古代的红酒商人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在船上数着橡木桶的数量?”陈默正在调试无线电,里面传来菲利普兴奋的声音:“红酒辣酱在东京火了!日本的订单排到明年了!”他笑着把麦克风递给吴小苗:“你听,咱们的辣椒酱在讲东西方的酒故事呢。”

船过比斯开湾时,遇到了一群海鸥。海鸥跟着船飞,嘴里叼着的面包屑缠着片辣椒叶——想来是从波尔多港飘来的。小李站在船头大喊:“快看!海鸥也懂品酒!”吴小苗举起相机拍照,镜头里,海鸥、船和远处的红酒色晚霞,构成了幅奇妙的画面。

***抵达上海港时,正是深秋。码头上的枫叶红了一地,爸妈举着“欢迎回家”的牌子,爸手里还捧着个新橡木桶:“我听小李说了辣肝计划的主意,特意做了个分层桶,下层放鹅肝酱,上层放辣椒酱,倒出来自动形成太极图案。”

启航科技的员工们排着队,每人手里都拿着个红酒杯,等着品尝新到的波尔多红酒。“我们搞了个‘波尔多辣盒’,”员工小张笑着说,“里面有中国的辣椒酱、法国的红酒、西班牙的火腿,打开能闻见整个欧洲的味道。”

***回到上海后,吴小苗和陈默忙着筹备“中法红酒辣文化节”。他们在平台上发起“我的辣椒红酒味”活动,收到了世界各地的创意:有人用辣椒酱做红酒冰棒,有人把辣椒酱和红酒调成火锅底料,最绝的是个网友做的“火焰牛排”,牛排上淋着红酒辣酱,点燃后像燃烧的晚霞。

小李则成了“法式辣王”,他带着从菲利普学的品酒技术,拍了组辣椒酱配红酒的照片:辣椒酱瓶和拉菲同框、和橡木桶合影、甚至被倒在红酒杯里,点击率破了千万。“苗姐,”他发来照片,“菲利普说要把这些照片挂在酒庄的游客中心,让全世界的品酒师都知道‘东方的辣味’。”

***初冬时,“启航号”再次启航,这次的目的地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甲板上,周明送的红酒石手链被串在桅杆上,阳光下闪着红光。吴小苗站在船舷边,看着上海的轮廓渐渐模糊,手里捏着那张画满航线的世界地图——上面的深紫色航线己经像条酒液,把欧亚非的港口串在了一起。

海风裹着红酒的余香和淡淡的辣椒香,吹起她的围巾。吴小苗知道,“启航号”的航线还会继续延伸,穿过地中海,走进大西洋,而那瓶小小的辣椒酱,会像个优雅的使者,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演绎着东西方味道的交响乐。

他们的故事,就像波尔多的红酒,越陈越香,藏着辣椒和葡萄的私语。

***在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吴小苗看着街头艺人用红酒在地上画图案,突然想起在波尔多的葡萄园。“你说,”她问陈默,“如果把红酒辣椒酱淋在西班牙海鲜饭上,会不会成为新的网红菜?”陈默正在给当地的厨师长看辣椒酱样品,闻言回头笑:“我们可以叫它‘地中海之火’,辣中带醇,像巴塞罗那的热情一样浓烈。”

个弹吉他的老人尝了口红酒辣椒酱,突然用中文说:“我年轻时去过西安,那里的油泼面就有这种热烈的味道,只是没这么多酒香。”吴小苗惊讶地看着他,老人从琴盒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1980年,我在兵马俑前吃的一碗面,辣味就像这酱,让我记了一辈子。”

***离开巴塞罗那前,他们收到了菲利普的邮件,说波尔多的红酒节为“启航号”立了个橡木辣椒雕塑,上面用中文和法文写着:“从绍兴到波尔多,辣味永醇厚。”邮件里的照片上,周明和菲利普站在雕塑前,手里举着吴记辣酱和红酒,笑得像两个孩子。

吴小苗把照片贴在航海日志上,旁边写着:“辣椒是火,红酒是水,橡木桶是故事,我们是讲故事的人。”陈默凑过来看,突然在照片旁边画了艘小小的船,船帆上画着串葡萄缠绕的辣椒,正从波尔多的港口出发,驶向更远的海洋,航线上的浪花,全是辣椒红和葡萄紫。

***“启航号”再次启航时,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巴塞罗那的圣家堂渐渐变成海平线上的剪影。她知道,不管是波尔多的醇厚,还是南极的冰寒,都挡不住这瓶辣椒酱的旅程。因为它装着的不只是辣,还有中国人的包容,像红辣椒一样,在哪都能和当地的味道和谐共生,在哪都能让人想起——最美的味道,永远是融合的味道。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艘永远启航的船,就像那杯永远调和的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gbbd-1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