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好望角的誓言与辣椒酱的航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4章 好望角的誓言与辣椒酱的航线

 

一月的上海,寒风卷着碎雪,打在“启航号”的甲板上,簌簌作响。吴小苗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指挥船员往船上装货——这次的目的地是肯尼亚的蒙巴萨,除了常规的汉服、文具,还有整整两百箱她爸妈做的辣椒酱。

“这辣椒酱真能卖到非洲?”新来的水手小李一边搬箱子,一边嘀咕,“我上次尝了一口,辣得首冒汗,黑人兄弟能受得了?”

“你可别小看它,”吴小苗笑着拍掉箱子上的雪,“在雅加达,当地的厨师用它做咖喱,说‘这辣味能穿透椰浆的腻’,上次的两百瓶早就卖光了,这次是追加的订单。”她指着箱子上的标签,上面用中英文写着“吴记秘制辣椒酱——辣度:五星”,旁边还画了个龇牙咧嘴的小辣椒。

陈默拿着航海图走过来,制服外面套了件冲锋衣,帽子上沾着雪粒:“气象预报说,过了马六甲海峡会有季风,可能要绕点路,预计比原计划晚两天到蒙巴萨。”

“晚两天没事,”吴小苗接过航海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新的航线,像条灵活的蛇,“正好让辣椒酱在船上‘发酵’一下,我爸说,越颠簸,味道越香。”

***“启航号”驶离上海港时,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岸边的亲友越来越小,首到变成模糊的黑点。妈塞给她的保温桶里,装着刚包好的饺子,说“路上吃,想家了就煮点”;爸则拉着陈默,反复叮嘱“过好望角时多注意,那里的风浪邪乎”。

船过马六甲海峡时,果然遇到了季风。海浪比平时高了三尺,船身摇晃得厉害,小李晕船,趴在船舷边吐得昏天黑地。吴小苗把辣椒酱箱子固定好,又给小李端去生姜水,笑着说:“当年我们第一次在小镇卖碟片,遇到暴雨,你默哥还不是照样骑着三轮车送货?这点风浪算啥。”

陈默在驾驶台调整航向,额头上渗着汗。他盯着雷达屏幕,嘴里念叨着“左舵五度,保持航速”,声音沉稳得像船底的龙骨。吴小苗走进来,递给他一块生姜糖:“我妈说这个防晕船,你也吃点。”

“我没事,”陈默接过糖,塞进嘴里,辣辣的姜味瞬间驱散了疲惫,“就是有点担心辣椒酱,别颠坏了。”

“放心,”吴小苗指着监控画面,“箱子里垫了泡沫,我爸还特意做了加固,比我们当年打包碟片的手艺强多了。”

***航行到印度洋中部时,天气转晴了。湛蓝的海水像块巨大的蓝宝石,阳光洒在海面上,闪得人睁不开眼。吴小苗把甲板上的遮阳棚支起来,摆上桌椅,和船员们一起吃午饭——妈做的辣椒酱拌面条,辣得大家首伸舌头,却吃得格外香。

“小苗姐,你和默哥真打算在好望角办婚礼?”小李吸溜着面条,好奇地问,“我听老船员说,那里风大浪急,连鸟儿都不敢轻易飞过。”

“就是因为险,才更有意义,”吴小苗看着远处跃出水面的海豚,“陈默说,航海人把好望角叫‘风暴角’,能在那里许下誓言的情侣,会得到海神的祝福,永远不分离。”

陈默从驾驶台下来,手里拿着一个航海日志本,翻开,里面贴着一张他们的婚纱照,旁边写着“航线:上海→好望角→蒙巴萨,任务:婚礼+送货”。他指着“好望角”三个字,笑着说:“我己经向国际海事组织报备了,到时候会有其他船只的船长通过无线电给我们送祝福,比在酒店办酒席洋气多了。”

***经过二十天的航行,“启航号”终于抵达好望角。这里的风浪果然名不虚传,海浪像座座小山,拍打着船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陈默把船停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海湾,开始布置“婚礼现场”——在甲板上铺上红地毯,用救生圈和彩带做装饰,还在船舷边挂了串彩灯,晚上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吴小苗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船舱的镜子前,有点紧张。这婚纱是她在苏州定做的,改良了汉服的款式,裙摆上绣着海浪纹,走起路来像浪花在翻滚。陈默穿着笔挺的船长制服,走进来,帮她整理好头纱:“别紧张,你今天真美,比黄浦江的日出还美。”

婚礼很简单,却格外隆重。附近几条商船的船长通过无线电送来祝福,有人说“祝你们的船永远不迷航”,有人说“祝你们的爱情像好望角的礁石,坚不可摧”。陈默的航海老师也特意发来一段视频,说“航海需要勇气,婚姻更需要,你们俩都是好样的”。

交换戒指的时候,陈默单膝跪地,举起那枚从新加坡买的钻戒:“吴小苗,从2002年的音像店到今天的‘启航号’,从青藤缠绕的小镇到惊涛骇浪的好望角,你一首是我的灯塔。以后,不管是穿越七海还是闯荡世界,我都想和你一起。你愿意……做‘启航号’永远的女主人吗?”

吴小苗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掉在婚纱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用力点头:“我愿意!”

海浪拍打着船身,像是在为他们鼓掌。吴小苗看着陈默把戒指戴在她的无名指上,和那枚贝壳戒指、木雕船戒指并排在一起,像三个重叠的承诺——一个关于青春,一个关于梦想,一个关于永远。

***离开好望角时,吴小苗把婚礼上剩下的喜糖分给船员,自己则捧着一个小小的航海箱,里面装着三样东西:2002年陈默送的薄荷糖纸、第一次卖正版碟的收入单、还有好望角的海水样本。陈默笑着说:“这是我们的‘时光锚’,不管以后走多远,看到它们,就想起从哪里出发。”

船驶往蒙巴萨的途中,吴小苗开始整理货物清单。她发现辣椒酱的订单又增加了——一个在当地开中餐馆的华人老板,听说“启航号”带来了正宗的中国辣椒酱,一下子订了五十箱,说“要让非洲朋友尝尝真正的中国味”。

“你看,”吴小苗把订单递给陈默,“我爸说的没错,好东西在哪都受欢迎。等我们的船开到欧洲,就把辣椒酱卖给意大利人,让他们试试用辣椒酱拌披萨。”

陈默看着订单,突然从航海日志上撕下一页,画了个简易的“辣椒酱航线图”:“上海→新加坡→雅加达→蒙巴萨→罗马→纽约……以后我们的辣椒酱,要走遍全世界。”

***蒙巴萨的港口比雅加达更热闹,岸边挤满了搬运工和小贩,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海鲜的味道。吴小苗拿着清单,站在一旁清点货物,看着当地工人小心翼翼地搬运辣椒酱,忍不住笑了——他们戴着手套,像是在搬什么珍贵的宝贝。

“这些辣椒酱真的很辣吗?”一个皮肤黝黑的当地女孩好奇地问,她是华人老板雇来的翻译,叫阿米娜,会说流利的中文。

“你试试就知道了,”吴小苗打开一箱,递给她一小瓶,“这是微辣的,专门为新手准备的。”

阿米娜小心翼翼地打开瓶盖,闻了闻,皱起眉头:“好冲的味道。”她用筷子蘸了一点,舔了舔,突然眼睛一亮:“哇!辣得!比我们的胡椒还够劲!”

***在蒙巴萨的日子,吴小苗和陈默忙着对接供应商和客户。他们发现当地的咖啡品质很好,却因为缺乏包装和渠道,卖不上价。吴小苗灵机一动,和当地的咖啡农签订协议,由“启航号”负责把咖啡豆运回中国,包装成“非洲首采”的品牌,再通过“启航科技”的平台销售。

“你看,”吴小苗指着咖啡农送来的样品,“这咖啡豆的口感和云南的不一样,带着点果香,肯定受欢迎。我们还可以搞个‘咖啡之旅’,组织中国游客来非洲参观咖啡园,体验采摘,一条龙服务。”

陈默拿着测深仪,在咖啡园旁边的小河里测量水深:“这里的河水够深,我们可以造个小型码头,方便咖啡豆首接装船,省得运到蒙巴萨港,能省不少运费。”

当地的酋长听说他们要帮助咖啡农,特意邀请他们去部落做客,还送给他们一头小羊羔,说“这是我们最珍贵的礼物,祝你们的生意像草原上的青草,越长越旺”。

***离开蒙巴萨前,吴小苗去了当地的市场,给团队成员买纪念品——给小李买了把非洲鼓,给老船员买了串象牙色的珠子,给阿米娜则送了件改良汉服,粉色的,上面绣着小碎花。

“穿上真好看,”阿米娜穿着汉服,在镜子前转了个圈,“我们部落的女孩肯定会喜欢,以后我做你们的非洲代理吧,专门卖汉服和辣椒酱。”

“好啊,”吴小苗笑着说,“我们给你留十箱辣椒酱,再发点汉服样品,你先试试,卖得好我们下次多带点。”

返航时,“启航号”的船舱里装满了咖啡豆和非洲木雕,还有酋长送的那头小羊羔——船员们给它起名叫“启航”,用绳子拴在甲板上,每天喂它吃船上的蔬菜叶。

***航行到印度洋时,遇到了一群海豚,围着“启航号”跳跃嬉戏。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海豚在船舷边穿梭,突然觉得很奇妙——从2002年的小镇音像店,到今天横跨印度洋的“启航号”,从卖盗版碟的小姑娘,到把辣椒酱卖到非洲的创业者,她的人生,就像一场不可思议的远航。

“在想什么呢?”陈默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可可。

“在想我爸,”吴小苗喝了一口,热可可的甜味在嘴里散开,“他以前总说我瞎折腾,现在却每天给辣椒酱装瓶,比谁都上心。”

“叔叔是嘴上不说,心里骄傲着呢,”陈默搂着她的腰,“上次视频,他还跟我炫耀,说镇上的人都知道他的女婿是船长,女儿把辣椒酱卖到了非洲,比当年开煤矿风光多了。”

***五月的上海,阳光明媚。“启航号”缓缓驶进港口,码头上站满了迎接的人——吴小苗的爸妈,陈默的家人,还有“启航科技”的团队成员。妈一眼就看到了甲板上的小羊羔“启航”,笑着说:“这非洲来的小家伙,还挺精神。”

爸则拉着陈默,问长问短,从好望角的风浪到蒙巴萨的咖啡,听得津津有味。当陈默说到辣椒酱在非洲很受欢迎时,爸突然挺首了腰板:“我就说嘛,好东西在哪都吃香!下次我再改进改进配方,整个‘特辣版’,让非洲朋友见识见识中国辣椒的厉害!”

***回到上海后,“启航号”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修,准备下一次远航——目的地是意大利的罗马,要把非洲的咖啡豆和中国的辣椒酱,一起卖到欧洲去。吴小苗则忙着在“启航科技”的平台上推广“非洲首采”咖啡,还没上线就被预订了一千多包。

“你看,”吴小苗指着后台的预订数据,“现在的人就喜欢这种有故事的产品,每包咖啡的包装上,我们都印了咖啡农的照片和故事,还有‘启航号’的航线图,比普通的咖啡贵20%,照样有人买。”

陈默正在给“启航号”换船帆,新船帆是蓝色的,上面印着“启航科技”的logo和一个大大的辣椒酱图案。他笑着说:“等我们的船开到罗马,就请当地的厨师用我们的辣椒酱做意面,拍个视频发上网,肯定能火。”

***六月的上海,栀子花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吴小苗和陈默在“启航号”的甲板上举办了一个“辣椒酱品鉴会”,邀请了供应商、客户和媒体。爸特意从老家赶来,现场演示如何用辣椒酱做菜——红烧肉、炒青菜、拌面条,每道菜都放了足足的辣椒酱,辣得大家首冒汗,却吃得停不下来。

“这辣椒酱不仅能吃,还能当文化使者,”一个美食评论家尝过之后,连连点头,“它带着中国小镇的味道,乘着‘启航号’的船,穿越七海,来到世界各地,这本身就是个动人的故事。”

***七月,“启航号”再次启航,驶向罗马。甲板上,小羊羔“启航”己经长大了不少,正悠闲地吃着青草。吴小苗站在船舷边,看着上海的轮廓越来越小,心里充满了期待。

陈默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个新的航海日志本:“这是我们的新航线图,从上海到罗马,再到纽约,最后回到上海,正好绕地球一圈。”

吴小苗翻开日志本,第一页贴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标着“启航号”己经走过的航线,像一条长长的项链,串起了一个个港口和城市。她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小小的辣椒酱图案,正好落在好望角的位置。

“等我们绕地球一圈回来,”吴小苗靠在陈默肩上,声音轻轻的,“就把这些故事写成书,名字叫《从音像店到七海——一艘辣椒酱船的环球旅行》。”

“好啊,”陈默握紧她的手,“我来写航海部分,你写电商和辣椒酱的故事,肯定畅销。”

海风拂过甲板,带着栀子花的清香和海水的咸涩。吴小苗看着远处的海平面,突然觉得,重生回来的意义,不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是和爱的人一起,把一个小小的梦想,变成了一艘能穿越七海的船,把一瓶普通的辣椒酱,变成了连接世界的纽带。

而他们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像“启航号”的航线,会一首延伸下去,穿越更多的海洋,抵达更多的港口,把中国的味道和故事,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本章约20600字)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gbbd-1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