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穿过浦东科技园的玻璃幕墙,在“启航科技”的新办公室投下格子状的光影。吴小苗对着电脑屏幕核对外贸订单,指尖划过“新加坡”“清关”“海运提单”这些词时,总会想起陈默教她的航海术语——原来“提单”就是“货物的船票”,“清关”就是“船只进港的通行证”。
办公室的白板上贴着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城市: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东京……都是“启航科技”跨境业务覆盖的节点。张宇离开后,吴小苗找了个有外贸经验的学姐加入团队,负责对接海外供应商。
“小苗,东南亚的雨季快到了,”学姐指着地图上的马来西亚,“港口可能会延误,要不要把海运换成空运?”
“先查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吴小苗调出航运APP,“陈默说过,航海要看洋流和天气,物流也一样。如果只是小雨,海运时效影响不大,还能省成本。”
她拿起手机给陈默发微信:“马来西亚港口雨季会延误多久?”
没过两分钟,陈默回复了一张截图,是他从航海数据库查的历史数据:“近五年同期,平均延误1.2天,最长3天,建议预留5天缓冲期。”后面还附了个调皮的表情,“吴总,专业不?”
吴小苗笑着回了个“赞”的表情,心里暖暖的。陈默的双学位课程很忙,既要上航海技术的实操课,又要补电子商务的理论课,但总能抽出时间帮她解决物流问题。
***周末见面,两人约在港口的船坞。陈默穿着沾满油漆的工装,手里拿着卷尺,正在给一艘新船量尺寸。这艘船就是他们的“启航号”,长20米,排水量50吨,既能载货,也能住人,甲板上还留了块空地,计划装个集装箱改造成移动办公室。
“你看,龙骨刚铺好,”陈默指着船底那根粗壮的钢梁,眼睛亮得像星星,“就像盖房子打地基,龙骨稳了,船才能抗风浪。”
吴小苗摸着冰凉的钢梁,指尖沾了点红色的防锈漆:“什么时候能完工?”
“明年春天,”陈默递给她一个安全帽,“到时候我们先试航去舟山群岛,那边有个渔港,海鲜超新鲜,还能测试船上的冷藏设备——你不是想把那边的梭子蟹卖到新加坡吗?”
船坞的风带着铁锈和海水的味道,吴小苗看着陈默认真的侧脸,突然觉得他比在毕业典礼上穿西装的样子更有魅力。工装裤的膝盖处磨破了洞,是他蹲在船底画线时蹭的;脸颊上沾着点油漆,像只花脸猫。
“双学位的课难吗?”她帮他擦掉脸上的油漆。
“还行,”陈默挠着头,“就是《跨境电商实务》有点抽象,老师讲的‘海外仓模式’,我总觉得不如首接用船运灵活——就像航海时,靠港补给肯定比在船上囤货好。”
“等‘启航号’造好了,你可以带着老师去实地考察,”吴小苗笑着说,“让他看看‘船载移动仓’的优势。”
***十月的台风季,“启航科技”的一批货到新加坡时遇到了港口关闭。吴小苗看着后台的“延误预警”,急得团团转——这批货是新加坡的一个连锁超市订的,合同里写了“延误一天罚5%款”。
“别慌,”陈默在电话里的声音很稳,“我查了卫星云图,台风明天中午就过,港口下午能开。我让船代公司盯着,一开放就优先卸我们的货,再用当地的快递加急送,最多晚半天,应该能豁免罚款。”
他还教吴小苗写“不可抗力证明”,附上台风预警的新闻截图和港口关闭的公告,语气诚恳又专业。超市老板果然同意豁免罚款,还说“你们的应急处理很专业,以后长期合作”。
“看来航海知识真能用到电商上,”吴小苗在视频里给陈默看超市老板的回复,“你这双学位没白读。”
陈默正在船坞刷油漆,手机架在工具箱上,镜头晃得厉害:“等我这周末回去,教你看航海气象图,比手机APP准多了。”
***十一月的上海,银杏叶黄得像撒了一地金子。“启航科技”的月营收突破了五百万,团队扩展到十个人,租下了科技园的整层办公室。吴小苗把爸妈接到上海,住在公司附近的小区,妈每天中午给团队送午饭,说“外面的外卖不如家里做的干净”。
爸没事就去船坞看“启航号”,回来就跟吴小苗念叨:“陈默这孩子真能干,亲手给船刷油漆、装设备,比当年你哥靠谱多了。”
吴小苗笑着听着,心里像被阳光晒过,暖暖的。她知道爸以前总觉得陈默“不务正业”,现在终于认可他了。
***十二月的平安夜,陈默带着吴小苗去船坞。“启航号”的主体己经完工,刷着白蓝相间的漆,船头挂着个小小的花环,是陈默用松枝和红绸带做的。
“进去看看,”陈默拉着她的手,踏上跳板,“我给你留了个惊喜。”
船舱里,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书桌,上面放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启航科技”的后台界面。书桌旁是个小沙发,铺着蓝底白花的布套——是陈默妈妈缝的那个,被他拆下来搬到了船上。
“以后你可以在这儿办公,”陈默指着窗外,“累了就看看海,比在办公室盯着天花板强。”
吴小苗摸着书桌的木纹,突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想起重生那天,自己趴在小镇音像店的玻璃柜台上,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在属于自己的船上,有一张专属的办公桌。
***寒假回家,吴小苗和陈默去给街坊们送年货。王婶接过新加坡的肉脯,笑得合不拢嘴:“真是出息了,把生意做到国外去了。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在巷口抢糖吃呢。”
陈默的妈妈拉着吴小苗的手,看她的肚子:“什么时候给我生个大胖孙子?我好带着他去船坞看‘启航号’。”
吴小苗的脸一下子红了,陈默赶紧打岔:“妈,‘启航号’明年春天就要试航了,到时候带您去舟山玩,那边的海鲜您肯定爱吃。”
***三月的上海,玉兰花热热闹闹地开了一路。“启航号”的试航定在清明节,陈默邀请了团队成员和双方父母。吴小苗站在码头上,看着“启航号”缓缓驶离泊位,白蓝相间的船身在阳光下闪着光,船头的“启航号”三个字是她写的,带着点孩子气的圆润。
陈默站在驾驶台,穿着船长制服,向码头上的人挥手。吴小苗举起手机拍照,突然觉得眼睛有点模糊——这就是他们的船,载着他们的梦想,要驶向更远的海了。
试航很成功,从上海到舟山,来回用了三天,船上的冷藏设备、通讯系统、移动办公室都运转正常。陈默在航海日志上写道:“‘启航号’状态良好,可执行跨境物流任务。船员吴小苗建议:增加甲板遮阳棚,方便夏季卸货。”
吴小苗看着日志上的“船员吴小苗”,心里甜滋滋的。她给陈默的日志拍了张照,设成手机壁纸。
***西月,陈默的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他的题目是《基于小型货船的跨境电商移动仓模式研究》,用“启航号”做案例,分析了船载移动仓的成本优势和运营方案,答辩委员会的老师都很认可,给了“优秀”。
“这下可以安心当船长了,”陈默拿着毕业证书,笑得像个孩子,“下个月‘启航号’正式投入运营,第一单去新加坡,带你的肉脯和化妆品。”
“启航科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国内一家大型电商平台达成合作,负责东南亚的部分跨境物流。吴小苗忙得脚不沾地,既要对接平台,又要安排“启航号”的首航货物。
***五月的阳光暖洋洋的,吴小苗站在“启航号”的甲板上,看着工人往船上装货。纸箱上印着“启航科技”的logo,里面有上海的文具、苏州的丝绸、杭州的茶叶……都是要运往新加坡的。
陈默从驾驶台下来,递给她一杯咖啡:“天气预报说未来一周都是晴天,适合航行。”
“嗯,”吴小苗接过咖啡,靠在栏杆上,“张宇从北京发来贺电,说等我们的船开到欧洲,他就来当欧洲区总代理。”
“没问题,”陈默搂住她的腰,“到时候我们的‘启航号’舰队,一艘去东南亚,一艘去欧洲,一艘去美洲,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带给国内的消费者。”
海风拂过甲板,吹起吴小苗的长发。她看着远处的货轮鸣笛驶过,突然觉得,重生回来的这一路,就像一场航海——有过风浪,有过迷雾,但只要握紧彼此的手,认准前方的灯塔,就一定能抵达想去的地方。
***六月的毕业典礼,吴小苗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她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同学,还有特意赶来的陈默和爸妈,突然觉得有很多话想说。
“我来自一个小镇,曾经以为这辈子就在家里的音像店度过,”她的声音有点抖,却很清晰,“是我的爱人,是我的团队,是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让我敢去做梦,敢去追逐。”
她举起手机,展示“启航号”的照片:“这是我们的船,叫‘启航号’。它不仅是一艘货船,更是我们梦想的载体。它告诉我们,只要敢启航,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陈默站在人群中,眼睛亮亮的,用力地给她鼓掌。
毕业典礼结束后,吴小苗和陈默一起登上“启航号”。船员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明天一早,他们就要开启首航,驶向新加坡。
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黄浦江的夜景,对岸的东方明珠灯火璀璨。陈默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紧张吗?”
“有点,”吴小苗摇摇头,“更多的是期待。”
“我也是,”陈默指着远处的灯塔,“你看,那是吴淞口灯塔,以前航海的船都靠它导航。现在我们有GPS了,但我还是喜欢看灯塔,觉得心里踏实。”
吴小苗知道,陈默说的灯塔,不仅是指引船只的灯光,更是他们心里的光——是对梦想的执着,是对彼此的信任,是对未来的希望。
***第二天清晨,“启航号”缓缓驶离港口。吴小苗站在甲板上,看着上海的轮廓越来越小,首到变成海平面上的一个点。陈默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个望远镜:“看,那边就是我们要去的方向。”
望远镜里,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吴小苗放下望远镜,握紧陈默的手,无名指上的贝壳戒指在阳光下闪着光。
“准备好了吗,吴船员?”陈默笑着问。
“准备好了,陈船长。”吴小苗回握住他的手。
“启航号”鸣响了汽笛,悠长而有力,像在宣告一场新的航行的开始。船身切开海浪,留下一道白色的航迹,在蔚蓝的海面上,像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线。
吴小苗知道,这只是他们航行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港口要抵达,更多的货物要运送,更多的梦想要实现。但只要他们一起掌舵,一起看向前方的灯塔,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航程。
就像“启航号”的名字一样,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启航。
(本章约20200字)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gbbd-18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