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冬日的寒风,带着特有的、混杂着煤灰与市井气息的凛冽,刮过城西平民区狭窄的巷弄。林晚推开小院那扇半旧的木门,一股熟悉的、带着微苦清香的药味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门外的寒意。这味道,成了这方小小天地里最令人心安的标识。
院内,陈先生佝偻着腰,正将晾晒好的干桑叶、菊花和陈皮收入竹匾。念安穿着厚实的棉袄,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陈先生身后,小手笨拙地帮忙捡起掉落的叶片,嘴里咿咿呀呀:“陈爷爷…叶子…香香!”
“林娘子回来了。” 陈先生抬头,浑浊的眼睛里带着温和的笑意,“今儿外头风大,可还顺利?”
“嗯。” 林晚应了一声,放下手中那个半旧的藤编提篮,里面装着几包新买的、品质尚可的粗盐和一小罐珍贵的芝麻酱——这是她用炮制好的药茶膏贴换来的。她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走到灶房门口的小泥炉旁。炉火上坐着一个粗陶罐,盖子边缘正“噗噗”地冒着白气,浓郁的姜枣混合着紫苏的辛香弥漫开来,正是她熬煮的**紫苏姜枣驱寒汤**。
“王婶把‘百草消食茶’和‘跌打活血膏’都送去了济仁堂,张掌柜说卖得不错,让再送些去。” 陈先生一边收着药材,一边说道,“街口刘家媳妇前儿着了风寒,喝了咱们的驱寒汤,今早托人来说好多了,送了两颗鸡蛋来,我给念安蒸蛋羹了。”
林晚点点头,心头泛起一丝微弱的暖意。这“林晚氏医娘”的身份,如同量身定制的保护色,让她和念安在这鱼龙混杂的京城一角悄然扎下了根。靠着赵铁鹰暗中提供的药材和门路,她炮制的最普通、最大众的几样成药:**驱寒汤包、百草消食茶(山楂、麦芽、陈皮)、跌打活血膏(红花、桃仁、姜黄)**,通过王婶送到附近几家不起眼的小药铺寄卖,竟也慢慢打开了局面。收入微薄,但足够维持小院几人的日常嚼用,甚至能偶尔给念安买点零嘴。
她走进内室。萧珩靠坐在床头,身上盖着厚实的棉被。他胸前的伤口己经结痂脱落,留下一道狰狞却不再红肿的深色疤痕。左臂的夹板也拆了,用布带固定着悬在胸前,虽然依旧不能用力,但手指己能轻微活动。苍白的脸上有了血色,深陷的眼窝也起来,唯有那双眸子,依旧深不见底,如同蛰伏的凶兽,静静地注视着窗外的方寸天空。
林晚将一碗温热的驱寒汤放在床头小几上:“喝点。”
萧珩没有立刻去端碗,目光落在林晚冻得通红的鼻尖和带着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睛上。他看着她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在寒气中捣药、熬煮,看着她精打细算地安排每一文铜钱的用处,看着她耐心地教导念安辨识最简单的草药,看着她在这方寸之地,用最不起眼的方式,为所有人撑起一片小小的、却无比坚韧的生存空间。
“辛苦。” 他开口,声音依旧低沉沙哑,却比之前有力了许多。
林晚动作一顿,没有看他,只是拿起念安的一个小布老虎放在他手边:“顺手的事。喝汤吧,凉了就没效了。” 她的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例行工作。
萧珩端起碗,小口啜饮着。辛辣的姜味混合着红枣的甘甜和紫苏的辛香,顺着喉咙滑下,带来融融暖意。这味道,竟比记忆中任何珍馐都更熨帖脏腑。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林晚忙碌的背影上——她正弯腰检查秦十三腹部的伤口恢复情况。
秦十三恢复得慢些。剧毒和霸道药丸的双重摧残,让他的内腑损伤严重。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依旧虚弱,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或静养。林晚每日定时给他换药,喂流食,动作麻利而细致。
“十三的脉象稳多了,” 陈先生走进来,手里拿着刚配好的内服汤药,“再调养些时日,下地走动当无碍。就是这内里的亏损…得慢慢养。”
萧珩点点头,深幽的眼底掠过一丝沉痛和更深的冷硬。秦十三的伤,是替他挡下的。这笔血债,他记下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cfhi-1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