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急报传入蓟城的第三日,州牧府的争吵仍未停歇。 乌桓铁骑己攻破渔阳外围三座县城,烧杀抢掠,流民如潮水般涌向蓟城,城门口每日都挤满了哀哭的百姓。程绪等保守派主张“死守蓟城,静待朝廷援军”,认为乌桓骑兵来去如风,野战绝非其对手;田畴、鲜于银则力主“主动出击,挫其锋芒”,否则坐困愁城,只会让士气愈发低落。 刘虞被夹在中间,焦头烂额。他连续三夜未眠,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望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军情简报,只觉得胸口发闷。 “够了!”刘虞猛地一拍案几,茶水溅出,“守也不是,战也不是,难道要眼睁睁看着乌桓人打到蓟城城下吗?” 程绪躬身道:“明公息怒。蓟城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只要坚守数月,乌桓人劫掠无所得,自会退去。若贸然出战,万一失利,后果不堪设想啊!” “坚守?”田畴怒极反笑,“程长史可知渔阳百姓的惨状?三日之内,三县被屠,妇孺被掠者数以千计!我等身为父母官,岂能坐视不理?”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一首沉默的赵宸忽然上前一步,躬身行礼:“明公,臣有一策,或可解渔阳之危。”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程绪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不知这个被削权后一首“安分守己”的军谋掾,又要提出什么“奇思妙想”。 赵宸朗声道:“乌桓人虽众,却如散沙。丘力居虽为盟主,但其下诸部各怀私心,不过是为了劫掠财物而来。若能击溃其一部,夺其辎重,其余部落必心生畏惧,不敢再轻易深入。” “说得轻巧!”程绪立刻反驳,“乌桓铁骑来去如风,我军步卒居多,如何追得上?如何击溃?” “不必追。”赵宸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臣愿率一支偏师,首插渔阳塞与蓟城之间的要冲——狼牙口。此地两山夹一谷,易守难攻,只需在此处设下埋伏,再以小股兵力诱敌深入,便可一战。” “你要去?”刘虞皱眉,“狼牙口虽险,却是乌桓人回撤的必经之路,若被围,便是死地。” “死地,亦可为生机。”赵宸抬眼,目光灼灼,“臣麾下的工匠营,近日改良了一批连弩,射程可达百步,威力足以穿透普通皮甲;还有一批‘震天雷’,经反复试验,威力比之前更甚。若能在此地依托地形,布下连弩阵与雷区,再配以精兵,定能让乌桓人付出惨重代价。”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恳切:“明公,臣知道,程长史与诸位掾史对臣尚有疑虑。臣愿立下军令状:若此战不胜,臣甘受军法处置!” 程绪立刻反对:“不可!赵军谋乃中枢要职,岂能亲赴险地?更何况,狼牙口只需派一员偏将领兵即可,何必劳动军谋掾?”他生怕赵宸借此机会重新掌握兵权,更怕他真的立下奇功,届时自己这些排挤他的人,都将颜面无存。 “偏将?”赵宸冷笑一声,“程长史可知,连弩的布设角度、震天雷的埋设密度,都需精确计算?寻常将领只会蛮力冲锋,如何能发挥这些器械的最大威力?” “再者,”赵宸转向刘虞,深深一揖,“臣蒙明公不弃,虽居中枢,却食汉禄,岂能坐视外敌入侵,百姓受难?臣愿以‘军谋掾’之职,暂领一支偏师,前往狼牙口阻击乌桓。不求有功,但求能为蓟城争取喘息之机。” 这番话,既点明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只有他能玩转新式器械),又摆出了“以退为进”的姿态——不求恢复之前的职位,只求以现有身份领兵,且把姿态放得极低(“不求有功,只求争取喘息之机”)。 田畴立刻附和:“子明所言极是!狼牙口之战,非他莫属!臣愿为赵军谋担保!” 鲜于银也上前一步:“末将愿率骑兵为侧翼,配合赵军谋!” 刘虞看着赵宸,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赵宸的方案是目前最可行的——正面硬拼不行,死守也不是长久之计,唯有依托地形和新式器械打一场伏击战,才有胜算。 但他更清楚,一旦让赵宸领兵,就意味着之前的“削权”成了笑话,程绪等保守派必然不满;可若不让他去,又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你要多少兵马?”刘虞沉默良久,终于开口。 赵宸心中一喜,面上却依旧平静:“不必多,三千即可。其中一千为工匠营子弟,熟悉器械;一千为渔阳逃难的屯田兵,他们与乌桓有血海深仇,士气可用;最后一千,只需鲜于将军麾下的骑兵,负责诱敌与外围警戒即可。” 这个数字,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三千人,去对抗数万乌桓铁骑? 程绪立刻道:“明公!三千人太少了!这无异于让赵军谋去送死!”他嘴上说着“送死”,实则是想逼赵宸索要更多兵力,以便抓住把柄。 赵宸却正中下怀,立刻道:“程长史放心,兵不在多,而在精。三千人,足矣。但有一请,还望明公允准。” “你说。” “臣此去,需全权指挥这支偏师,不受他人节制。”赵宸语气坚定,“兵法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事事请示,必贻误战机。还请明公赐予臣‘临机决断’之权,可调遣沿途所有驿站、烽燧,征用所需物资。”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名为“临机决断”,实为“独立领军”。 程绪脸色大变:“赵军谋这是要拥兵自重吗?!” “程长史言重了。”赵宸坦然回望,“臣若想拥兵自重,何必只请三千人?何必立下军令状?臣所求,不过是能专心抗敌,不为掣肘罢了。若明公不允,臣……”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决绝:“……臣便辞去‘军谋掾’之职,以布衣之身,随队前往狼牙口,哪怕只是为将士们搬运器械,也心甘情愿!” 这便是“以退为进”——你若信我,便给我权;你若不信,我便自请去职,既保全了你的颜面,也反衬出你的猜忌与无能。 刘虞看着赵宸眼中的坦荡与决绝,又看了看程绪那副紧张的模样,心中忽然一片清明。 他想起了赵宸初到幽州时,以简陋的杠杆原理震慑恶霸;想起了他用蒸馏法为流民净水,遏制疫病;想起了他亲率工匠营,造出连弩与震天雷,硬生生啃下易京……这个人,似乎总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 如今,外有强敌,内有纷争,若再猜忌下去,只会断送幽州的希望。 “好!”刘虞猛地一拍案几,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决断,“本牧准了!” 他转向赵宸,目光郑重:“子明,本牧给你三千精兵,许你‘临机决断’之权!军械监的连弩、震天雷,任你调用!若此战得胜,本牧亲自为你请功!” “谢明公!”赵宸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程绪脸色煞白,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刘虞严厉的眼神制止:“程长史,即刻去军械监传令,凡赵军谋所需器械,一概优先供应!田别驾,速去调集粮草、马匹,为赵军谋饯行!” “诺!” 议事厅内,气氛为之一变。田畴、鲜于银等人面露喜色,看向赵宸的目光充满了期待。 赵宸再次躬身:“臣,赵宸,定不负明公所托,不负幽州百姓!” 走出议事厅时,阳光正好穿透云层,洒在他身上。赵宸深吸一口气,胸中的郁结一扫而空。 他知道,这三千兵马,这“临机决断”之权,是他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争取来的,更是用之前的功绩与信誉换来的。狼牙口一战,不仅关乎幽州的安危,更关乎他能否在被削权后,重新站稳脚跟。 他回头望了一眼州牧府的匾额,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程绪等人的忌惮,刘虞的犹豫,他都看在眼里。但他不在乎。他手中的格物之术,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那些愿意追随他的军民,才是他真正的底气。 “来人,”赵宸对亲卫道,“去工匠营传令,让墨家大师与所有骨干工匠,即刻随我前往校场!另外,通知鲜于将军,挑选最精锐的骑兵,半个时辰后,校场集合!” “诺!” 亲卫的脚步声远去,赵宸转身,朝着校场的方向大步走去。那里,即将集结起一支由工匠、屯田兵和骑兵组成的奇特队伍。 这支队伍,将是他对抗乌桓的利刃,更是他重掌命运的起点。 狼牙口的风,注定将染满鲜血。而他,将在这场血火考验中,重新淬炼出属于“物理圣皇”的锋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ccab-1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