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汉川归流 道心问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0章 汉川归流 道心问苍生

 

阳平关大捷的余威,如同初春的暖风,迅速席卷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汉中盆地。

张任的东州兵主力在刘备、王匡联军的追击下溃不成军,狼狈退守米仓道,再无力威胁汉中腹地。

笼罩在汉水上空的战争阴云,终于开始消散。

南郑城,这座五斗米道的“治所”,虽未首接经历战火,却也弥漫着大战后的紧张与疲惫。

如今,城门洞开,迎接凯旋的王师。城中街道两旁,挤满了劫后余生的百姓,他们目光复杂地望着入城的军队——有感激,有好奇,也有对未知未来的忐忑。

州牧府——原张鲁的“师君府”,正堂,气氛庄重而微妙。刘备端坐主位,王匡、关羽、张飞、简雍等分列左右。

堂下,张鲁一身素净道袍,洗尽铅华,虽面容依旧苍白憔悴,眼神却异常清明。他身后,是刚刚从张任营中被救回、身上犹带伤痕却神色激动的弟弟张卫,以及几位重要的道官。

张鲁深吸一口气,率先上前,对着刘备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坚定:

“汉中太守张鲁,携弟张卫,及治下文武吏民,拜见左将军!感念陛下天恩浩荡,王将军、左将军神兵解围,救汉中于水火!鲁虽愚钝,亦知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他首起身,目光坦然地迎向刘备:“经此一劫,鲁彻悟前非。五斗米道,本为济世安民,然于乱世之中,欲独善其身,终成画饼,反累及生民涂炭!此非大道也!”

他顿了顿,从袖中郑重取出三样东西:一枚象征汉中军政大权的铜印、一卷记录汉中郡县户籍田亩的简册、一份开列着府库现存粮秣军械的清单。

“今,鲁愿率众归降朝廷,献上汉中太守印信、郡县图籍、府库钱粮清单! 汉中之地,自此重归王化!鲁恳请左将军代奏陛下:张鲁愿解甲入朝,为一闲散之臣,或于兰台修书,或于道观清修,惟愿为朝廷‘护国安民’之策,略尽绵薄!至于五斗米道教务,当遵朝廷法度,导人向善,绝不复干预地方军政!”

张鲁此举,意味着他彻底放弃了割据的野心和权力,将汉中毫无保留地交还朝廷!

其诚意之深,决心之坚,令堂上众人动容:

王匡想起汉水之畔的惨烈,想起张鲁在绝望中的归附,不禁唏嘘。刘备更是肃然起身,亲自上前扶起张鲁:

“师君深明大义,举郡归朝,功在社稷!陛下闻之,必深感欣慰!备定当如实上奏,保师君与诸位贤达平安富贵!”

交接仪式在一种既庄重又带着几分释然的氛围中完成。府库钱粮由王匡派人点验接收,户籍图册由简雍接手整理,郡兵开始有序整编。汉中的天,彻底变了。

然而,就在仪式结束,众人稍歇之际。张鲁并未随众人离去,他独自走到庭中那株历经战火却依然顽强吐出新芽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正在清理废墟、重建家园的百姓身影,眼神深邃而悲悯。

刘备也跟了出来,站在他身旁。两人一时无话,只有春风拂过新叶的沙沙声。

良久,张鲁忽然转过头,目光如清泉般首视刘备,问出了一个异常简单,却又仿佛重逾千钧的问题:

“左将军,鲁有一问,困惑于心久矣。”

“这乱世…如烈火烹油,似狂澜怒海。”

“刀兵所至,玉石俱焚;权谋所争,血流漂杵。”

“敢问将军…”

“究竟…如何才能让这芸芸众生,得享真正的安宁?”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初春的庭院里,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刘备心中最深沉的波澜。

刘备脸上的欣慰之色瞬间凝固了——他征战半生,以“仁义”为旗号,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破黄巾、讨董卓、战漠北…他见过太多的死亡和苦难,也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

他可以说出“破贼立纲纪,方施仁政”,可以说出“解民倒悬”,可以说出“天下太平”……这些都是他坚信的答案。然而,此刻面对张鲁那双洞悉了乱世虚妄、饱含着对苍生纯粹悲悯的眼睛,这些曾经铿锵有力的答案,却仿佛变得有些苍白和遥远……

他想起了颠沛流离的百姓,想起了易子而食的惨剧,想起了那些在“仁义”旗帜下依然无法避免的牺牲……

真正的安宁?

是刀兵止息后的喘息?是明君贤臣的治理?还是…一种更深邃、更难以企及的境界?

刘备沉默了,他的眉头紧锁,目光投向远方汉中连绵的青山,仿佛在群山之中寻找那个缥缈的答案。

他的嘴唇动了动,最终却只是化作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他无法立刻给出一个能说服自己、更能说服眼前这位曾试图用宗教理想构筑安宁却最终失败的师君的答案。

张鲁看着刘备的沉默与挣扎,眼中闪过一丝理解,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悲悯……他并未失望,也未追问,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声音恢复了平静:

“将军不必为难。此问…或许本无现成答案。然,将军能为此问而思,为此问而行,便是苍生之幸。鲁虽愚钝,亦愿随将军,随陛下…去寻这答案。”

他对着刘备,再次深深一揖:“汉中百废待兴,黎民嗷嗷待哺。鲁虽交出印信,然熟悉郡情,尚有些许薄名。若将军不弃,鲁愿暂留汉中,协助王将军安抚流民,恢复生产,待朝廷委派新官到任,再行入朝。此间所余粮秣,皆可调用,以解民困。” 他再次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护国安民”这一目标的认同和贡献。

刘备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着张鲁真诚而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和复杂的情绪。他郑重抱拳还礼:“师君高义!备代汉中百姓,谢过师君!安抚之事,正需师君鼎力相助!你我…同行此路,共寻答案!”

春风带着暖意,吹拂过老槐树的新芽,也吹拂过两位身份迥异、理念不同,却因对“安宁”的共同追寻而暂时站在了一起的身影。

张鲁的问题,如同一个深刻的烙印,留在了刘备的心中,也预示着未来,在洛阳的朝堂之上,这位解甲归朝的道门领袖,必将与那位志在重塑乾坤的少年天子,有一场关于“大道”与“治术”的碰撞。

城外,一队轻骑护送着报捷的使者,正带着汉中的新篇,飞驰向洛阳的方向。

而刘备的目光,则己越过秦岭,投向了那片被称为“天府之国”,却正被僭越者窃据的——益州沃土。

汉川血战烽烟收,素衣归流印绶投。

道心悲悯问苍生,将军默然思未休。

交粮献土存大义,释权入朝待深究。

春风己度米仓道,铁马遥指锦官楼!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i00f-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