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药圃初成(下):滴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章 药圃初成(下):滴灌

 

“引水,不假。”

他缓缓道,手指无意识地随着水滴的节奏在拐杖上轻轻叩击,“然无需挖渠。取其点滴,化其涓流,令其如更漏,自计其时,自润其土。”

“更漏?” 山娃更懵了,“那是啥?”

“计时之物。” 邬思道言简意赅。他不再解释,转头对山娃道:“去砍两节粗毛竹来,要老竹,竹节长而壁厚。再找些韧藤。”

东西很快备齐。邬思道选了一节最粗壮的竹筒,用柴刀在竹筒一端靠近竹节处,小心地凿开一个仅容细竹签通过的小孔。

然后,在竹节下方寸许的位置,又凿开一个同样细小的孔。接着,他拿起另一根细长的竹管,一端削尖,稳稳地插入第一个小孔中,接口处用揉烂的湿泥仔细封好,确保不漏水。这细竹管的另一端,则悬在药圃的上方。

“山娃,用桶汲水,灌满这个竹筒。” 邬思道指着那个开了两个小孔的粗竹筒。

山娃依言,将清澈的山泉水哗啦啦倒进竖立在地上的粗竹筒里。水很快漫过了第一个小孔,但因为有竹节阻隔,水并未立刻从细竹管流出。水继续上涨,漫过了竹节上方第二个位置更高的小孔。

就在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一股细小的水流,竟然从那个位置更高的小孔中缓缓流出!水流不大,却持续不断。

“咦?水咋从上面这个孔流出来了?” 山娃惊讶地指着高处的小孔。

邬思道示意他稍安勿躁。很快,随着水不断从高处小孔流出,竹筒内的水位缓缓下降。当水位下降到低于高处小孔的位置时,那里的水流便停止了。

紧接着,更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没有水流的细竹管,此刻却开始滴出水来!一滴,又一滴,稳定而清晰地滴落在下方药圃的泥土上,位置正好在一株参苗旁边。

“这……这是咋变的戏法?”

石头爷也看愣了,烟袋都忘了抽。

邬思道用拐杖点了点粗竹筒:

“此乃‘滴漏’。水从高处小孔流出时,筒内水上方的气息(空气)被扰动,产生微力,令下方之水得以从细管滴出。待上方水流尽,下方水亦滴落至一定位置,此一轮方止。只需不断向此筒添水,细管便能持续滴灌。”

他指着那稳定滴落的水珠,“水滴大小,滴落快慢,可调节上方小孔之大小及添水之多寡。如此,无需时时看顾,此间药草,自得均匀滋润。”

原理其实涉及连通器原理和大气压差,但邬思道用“气息扰动产生微力”这样更易被山民理解的说法解释其现象。关键在于,这装置真的在自动滴水!

“神了!真神了!”

山娃看着那仿佛有了生命般自动滴水的细竹管,佩服得五体投地,“先生,您这脑袋瓜子,咋长的?连水滴都能让它听话干活!”

如月蹲在那一滴滴浸润着泥土的水珠旁,伸出手指接住一滴,清凉的感觉传来。

她看着那简陋却无比精巧的竹制装置,又看向邬思道沉静专注的侧脸。他只是在观察水滴的节奏,便能想出如此化繁为简、近乎鬼斧神工的法子。

这份洞察力与巧思,己非寻常“懂道理”的文人可比,而是真正能将天地万物之理,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她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叹服。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小的药圃上。

新栽的参苗和灵芝在的土壤中挺立,尖刺与臭蒿汁守护的篱笆散发着草木的锐气与辛烈的气息。细小的竹管悬于其上,水滴如同被无形的手拨动的算珠,精准地、持续地滴落:

“嗒……嗒……嗒……”

声音轻微,却仿佛敲打在时间的脉搏上,为这片被驯服的山野角落,注入了一种近乎神异的秩序与生机。

暮色渐浓,山坳里的湿气升腾起来。

如月没有立刻离开。她蹲在水滴落下的地方,指尖捻起一小撮被浸润得深褐的泥土,感受着那份恰到好处的微凉与松软。

这滴答声,不急不缓,竟像是有生命在轻轻呼吸,安抚着白日里她心头那点悬着的忧虑。

她抬头望向邬思道,昏黄的光线模糊了他面容的棱角,却让那双沉静注视药圃的眼睛显得格外清亮。这份无需言说的默契,如同水滴渗入泥土,悄然滋养着某种比移栽药草更深的牵连。

石壁渗出的泉水,依旧无声地注入那粗陋却神奇的竹筒。

邬思道拄着拐,渡了几步,伸出手指,轻轻触碰细小水珠。那微凉的触感,带着山泉的清冽,也带着竹木本身的温润。他侧耳倾听,滴落的水声与渐起的虫鸣、远处梯田收工的隐约人声交织在一起,竟谱成了这山坳黄昏独有的安宁。腿疾带来的滞重感,似乎也被这规律的水滴声,一点一点,轻轻叩散了。

邬思道站在一旁,看着这由如月的草木智慧与自己的机巧心思共同构筑的小小天地。腿脚的酸胀感依旧存在,但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满足。这滴答的水声,是智慧的低语,也是这片山坳里,除了叮当开山、潺潺流水之外,又一曲新的乐章。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g0i0-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