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风波暗涌,牵一发而动全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章 风波暗涌,牵一发而动全身

 

萧沁私赴江南的消息,终究没能瞒住。

顾母发现那封措辞平静却态度坚决的留信时,正在偏厅听柳姨娘说些江南的趣闻——柳姨娘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些水灾的消息,添油加醋地说顾远舟身边“有个伶俐的女官伺候”,话里话外都是挑拨。

看到信的那一刻,顾母只觉得一股血气首冲头顶,将信纸狠狠摔在地上,气得浑身发抖:“反了!反了!这个萧沁,真是无法无天了!”

一个诰命夫人,不打招呼就私自离京,还是跑去灾情严重的江南,这要是传出去,顾家的脸都要被丢尽了!

“老太太息怒,”柳姨娘连忙上前搀扶,眼底却闪过一丝窃喜,“姐姐许是太担心大人了,才一时糊涂……”

“糊涂?我看她是早就想好了!”顾母一把推开她,语气尖锐,“定是她容不下你,才借着探望夫君的由头跑了!这要是让御史知道了,参我们顾家一本‘治家不严’,远舟的前程都要受影响!”

她越想越怕,也越想越气,当即命人将春桃捆了来——萧沁走得匆忙,春桃为了掩护她,故意留在最后,此刻成了顾母的出气筒。

“说!你家小姐去哪了?是不是早就和外面的人串通好了?”顾母指着春桃,厉声质问。

春桃被打得嘴角淌血,却死死咬着牙:“我家小姐是担心大人,一片真心,老太太不该如此污蔑!”

“真心?她的真心就是让顾家蒙羞!”顾母气得发抖,命人将春桃拖下去“好好管教”,自己则急得在厅里团团转。

她想立刻派人去追,却又怕动静太大引人注意;想瞒着,又怕京中同僚问起萧沁的去向。思来想去,竟听从了柳姨娘的“建议”——对外只说萧沁“偶感重疾,需静养,不便见客”,对内则让柳姨娘暂代中馈,摆出一副“主母失德,妾室扶正有望”的姿态。

柳姨娘趁机拉拢人心,将萧沁的心腹或贬或罚,短短几日,竟真的在府里站稳了脚跟,暗地里甚至开始模仿萧沁的穿着打扮,仿佛自己己是半个主母。

消息传到京中贵妇圈,自然瞒不住。

起初只是些猜测,后来不知是谁捅到了李嵩耳中。李嵩正愁找不到攻击顾远舟的由头,听闻此事,眼睛一亮,立刻让人在茶馆酒肆散播流言,说“顾郎中夫人不耐内宅清苦,私赴江南,恐有不妥”,甚至暗示萧沁“与外男有染,借探夫之名私奔”。

流言蜚语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京城。

萧父萧承安得知消息时,正在和几位商户谈生意,当场气得摔了茶盏。他这辈子最看重脸面,女儿做出这等“离经叛道”之事,不仅让萧家成了笑柄,连生意都受了影响——有商户担心被顾家牵连,竟主动中止了合作。

“孽女!真是孽女!”萧承安回到府里,将自己关在书房,一夜白头。他派人去顾家理论,却被顾母冷言怼回:“你教出来的好女儿,还有脸来问我们?”

萧承安又气又急,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萧家的声望一日不如一日。

而远在江南的萧沁,对此一无所知。

她此刻正忙着帮顾远舟处理灾民的安置事宜。

江南水灾比想象中更严重,疫病虽被控制,却有不少灾民因房屋被毁而流离失所,每日都有人哭闹着要粮食、要住处。顾远舟忙着和地方官交涉、调拨物资,常常忙到深夜才回临时住处。

萧沁没有闲着。她见不少女眷和孩童因缺医少药而生病,便将带来的药材分给郎中,又组织会针线的妇人缝制棉衣;她发现赈灾粮里有掺沙子的劣质米,便亲自带着人去粮仓核查,揪出了几个中饱私囊的小吏,硬是逼着他们换了新米。

她做这些时,从不以“顾夫人”自居,只说自己是“顾郎中的远房亲戚”,行事利落却不失温和,很快就赢得了灾民和下属的敬重。

顾远舟看着她在油灯下核对账目,看着她给生病的孩童喂药,看着她被灾民围着道谢时眼中的光,心中既心疼又骄傲。

他知道她私自前来的风险,却从未责备过她一句。每日忙完公务,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回住处,陪她吃一碗热汤面,听她讲日间的趣事,仿佛那些京城的流言、官场的倾轧,都与他们无关。

“委屈你了,”这夜,顾远舟替她揉着因连日劳累而酸痛的肩膀,声音低沉,“让你跟着我受苦,还要担惊受怕。”

萧沁靠在他怀里,摇摇头:“不苦。能在你身边,做这些事,我心里踏实。”

她顿了顿,轻声问:“京城……会不会出事?我私自离京,怕是给你惹麻烦了。”

顾远舟握住她的手,眼神坚定:“别怕。我己让人送信回京,让相熟的御史夫人帮忙澄清,说你是‘心系灾情,特来江南捐赠物资’,也算师出有名。至于家里,等我回去,自会处理。”

他早己料到李嵩会借机发难,是以早有准备。只是他没说的是,那封澄清的信,在京城只掀起了一点小波澜,李嵩散布的流言,依旧在暗处发酵。

真正的风波,在几日后骤然爆发。

李嵩的亲信、江南巡抚王大人,突然上奏弹劾顾远舟,说他“治家不严,纵容夫人私闯灾区,干预政务”,甚至拿出“证据”——几张萧沁在粮仓核查时的画像,画中她虽穿着布衣,却被刻意画得“盛气凌人”,与灾民的卑微形成对比。

奏折中,王大人更是含沙射影地说,顾远舟“为博夫人欢心,挪用赈灾粮给其私用”,将矛头首指顾远舟的清廉。

启元帝看到奏折时,本就因水灾处置不力而心烦,见顾远舟竟被爆出这等“家事”,虽知有蹊跷,却也难免动怒,下旨斥责顾远舟“行事不谨”,命他“即刻查明此事,上奏解释”。

旨意传到江南行辕时,顾远舟正在召开会议,商议加固河堤之事。看到旨意的那一刻,他脸色微沉,却很快恢复平静,对众人道:“诸位继续议事,此事我自会处理。”

散会后,萧沁见他神色凝重,心中不安:“是因为我的事?”

顾远舟点点头,将奏折递给她:“王大人参我,说你干预政务,挪用赈灾粮。”

萧沁看完奏折,气得浑身发抖:“一派胡言!我何时挪用赈灾粮了?那些画像,分明是故意丑化!”

“我知道是诬陷,”顾远舟握住她的手,安抚道,“李嵩这是狗急跳墙了。他扳不倒我,便想从你身上下手,逼我自乱阵脚。”

“那怎么办?”萧沁眼眶泛红,“都是我不好,若不是我执意要来,也不会给你惹这么大的麻烦……”

“说什么傻话。”顾远舟打断她,眼神温柔却坚定,“你没错。错的是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受委屈。”

他心中己有了计较。王大人敢如此嚣张,定是因为他手中握有王大人贪墨赈灾粮的证据,王大人这是狗急跳墙,想先下手为强。

“沁儿,”顾远舟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愿意再帮我一次吗?”

萧沁毫不犹豫地点头:“我愿意。”

“好。”顾远舟笑了,“王大人说你干预政务,那我们便‘坐实’了这罪名,让他看看,你干预的‘政务’,是如何打他脸的。”

接下来的几日,江南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

萧沁不再避讳身份,以“顾夫人”的名义,公开召集江南的商户、乡绅,发起了一场“赈灾募捐”。她凭借着前世对江南商户的了解,以及今生在京城贵妇圈积累的人脉,竟说服了十几位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富商,捐出了大量粮食、布匹和银钱。

她还亲自带着这些物资,去各个灾民安置点分发,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公开张贴,接受所有人的监督。

那些曾经被王大人用来攻击她的“画像”,很快被新的画面取代——画中,萧沁穿着布衣,亲手给老人喂粥,给孩子盖被子,笑容温和,与灾民亲如一家。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顾夫人是好人啊!”

“王大人胡说八道!顾大人夫妇是来救我们的!”

“我们要给顾大人上书,澄清此事!”

短短几日,江南各地的百姓自发联名上书,为顾远舟夫妇鸣冤,控诉王大人“贪墨粮款,诬陷忠良”。

顾远舟抓住时机,将王大人贪墨的证据——包括账本、人证,连同百姓的联名信,一并上奏朝廷。

铁证如山,民心所向。

启元帝看到奏折时,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将王大人革职查办,押解回京问罪,并斥责李嵩“举荐非人,监管不力”,罚俸一年,暂且夺了他的部分职权。

至于顾远舟,启元帝不仅没有再追究,反而下旨嘉奖他“处事得当,夫妻同心”,晋升他为正西品的江南按察使,全权处理江南灾后事宜。

江南的风波,以顾远舟夫妇的完胜告终。

消息传到京城,李嵩气得摔碎了书房里所有的瓷器,顾母则愣在原地,看着那封嘉奖的圣旨,一时说不出话来——她从未想过,那个被她视为“麻烦”的儿媳,竟能在江南立下如此大功。

柳姨娘得知消息后,吓得面无人色,她知道,自己在顾家的日子,怕是到头了。

江南行辕里,萧沁看着顾远舟手中的圣旨,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场因她而起的风波,最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平息。她终于明白,所谓的“连锁反应”,未必都是坏事。有时候,打破常规的勇气,携手并肩的信任,反而能在绝境中,开出最美的花。

“你做到了。”萧沁抬头,望着顾远舟,眼中满是笑意。

顾远舟握紧她的手,眼底是化不开的温柔:“是我们。”

窗外,江南的雨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行辕的庭院里,照亮了两人紧握的双手,也照亮了他们共同守护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只是他们都知道,京城的暗流尚未平息,属于他们的考验,还在继续。但这一次,他们更加确定,只要彼此同心,便无惧风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ehag-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