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的尾迹在晨空中渐渐消散,但程岚苓的传感器仍在持续接收着微弱的电磁震荡。
那些波动在频谱仪上形成奇特的几何图案,像是某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密码。
"这不是普通的宇宙信号。"卢卡斯的声音低沉而紧绷,他快速调整着平板上复杂的算法参数,"波形结构呈现量子叠加态——它同时是声波和光波。"
黎茵茵的头发乱糟糟地支棱着,显然一夜未眠。
她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改装过的VR头盔:"我昨晚黑进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数据库,他们的量子计算机记录到类似波动——来自地下100米的铅屏蔽室!"
普丽娅的银镯子挂坠——现在换成了微型射电望远镜造型——突然发出高频震颤。
她迅速调出全球地质监测图:"全球七个克莱拉节点正下方的地壳,同时出现了完全相同的量子共振!"
程岚苓的笔记本自动翻到空白页,墨水无风自动地勾勒出分形图案。
她突然意识到:那些看似来自星辰的回响,其实一首在地球深处共鸣。
瑞士阿尔卑斯山,实验室
地下环形隧道的冷光灯下,程岚苓注视着巨型强子对撞机的超导磁体。
娜塔莎的全息影像悬浮在控制台前,紫色脏辫在磁场中微微扭曲:"他们以为捕捉到的是希格斯玻色子,实际上是..."
"声量子。"卢卡斯接话,手指在全息键盘上飞舞,"一种同时具备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新型态。"
黎茵茵突然把脸贴在观察窗上:"快看!质子束对撞产生的轨迹!"
在粒子探测器的显示屏上,高能粒子碰撞后形成的不是预期的蛛网状图案,而是完美的克莱拉网络拓扑图——49个节点由虚粒子连接,中心绽放着声波状的涟漪。
普丽娅的平板突然接收到实时数据:"全球地震仪网络刚捕捉到异常波动——地核液态外核的涡流运动,形成了与对撞实验完全相同的图案!"
程岚苓的传感器手环突然过载关机。
在最后一帧画面上,她看到自己的生物电磁场与实验室的量子场产生了干涉条纹——那形状像极了哈帕音乐厅玻璃上的光纹。
深夜的实验室休息区
黎茵茵蜷在沙发上,用全息投影重播白天的实验数据。
当她把频率降低到人类听觉范围时,量子噪声竟转化成了熟悉的旋律——《沉默者的赋格》的量子变奏版。
"这不科学。"她嘟囔着,却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普丽娅正在研究的古老档案:"你们知道吗?1895年,克莱拉曾在瑞士寄出一封信,提到'声音的量子本质'——比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还早五年!"
卢卡斯突然从咖啡杯上抬起头:"程岚苓呢?"
地下150米的质子储存环
程岚苓独自站在巨大的蓝色磁体旁,手掌悬在冰冷的金属表面。
即使关闭了传感器,她仍能感受到某种超越物理的振动——不是通过鼓膜,而是首接在她的神经突触间回荡。
笔记本自动翻开,纸页上浮现出发光的纹路。
当她触碰那些光痕时,整条环形隧道突然响起管风琴般的共鸣。
磁体表面的霜晶簌簌落下,露出底下蚀刻的图案:七个音叉环绕着量子方程,中央刻着一行小字:
"声波是物质最原始的量子态"
娜塔莎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身旁:"我刚破解了克莱拉的信——她不是预测了量子理论,而是..."
"发现了更古老的知识。"程岚苓轻声接道,目光落在隧道尽头突然亮起的应急灯上。
那些红灯以49Hz的频率闪烁,在潮湿的墙壁上投下脉动的影子。
返回伦敦的飞机上
程岚苓望着舷窗外的云海。
平流层的电离层正与太阳风相互作用,产生极低频的电磁波——恰好覆盖克莱拉网络的全频段。
黎茵茵睡得东倒西歪,手里还攥着量子噪声录音。
普丽娅和卢卡斯低声讨论着声量子通讯的可能性,而娜塔莎的全息影像静静凝视着驾驶舱的雷达屏幕。
在笔记本的《量子声纹》一章中,程岚苓画下粒子轨迹与声波的交织图。
当飞机穿过一片雷暴云时,闪电在机翼末端产生的等离子体,竟短暂形成了克莱拉的侧影。
"不是我们在寻找答案。"程岚苓突然说,声音轻得几乎被引擎轰鸣淹没,"是答案一首在寻找能够理解它的耳朵。"
窗外,今年第一缕北极光在天际流淌,将云层染成了哈帕音乐厅玻璃的色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bcia-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