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脸色一变:“什么?你进了天字班?”
徐彦安颔首:“没错。”
不等李桓说话,徐彦平己经皱起眉头,走上前一步,一脸沉思,语重心长道:
“彦安,你不要胡说八道!县学不是你胡闹的地方,天字班更不是你能乱说的。”
“没读过书,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但撒谎被发现,那就是品行有碍了。”
这话一出,李桓很快反应过来:“没错!天字班只有在府试中名列前茅的童生们才能进,你一个没读过书的穷小子,就算林夫子向着你,也不可能送你进去!”
“徐彦安,你如此信口雌黄,若是让教谕大人知晓,林夫子也保不住你。”
李桓眼底升起一股得意。
终于抓到了徐彦安的把柄,恨不得立即昭告天下。
徐彦安不紧不慢:“你们凭什么说,我在信口雌黄?”
“我是否进了天字班,你们去问林夫子,自然就知道了。”
李桓根本不信他的话,闻言眼珠子一转,便想好了让他彻底丢脸的法子。
他冷笑一声,理了理襕衫的衣襟:“徐彦安,既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进了天字班,那敢不敢和我们比一比才学?”
“若是你能胜过我们地字班的学子,我就相信你是靠本事进了天字班。”
“否则,别怪我去找教谕大人申张公义。”
徐彦安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可以,怎么比?”
若是在前世,面对这种挑衅,他只觉得无聊,压根不会理。
但在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名声大过天。
李桓在县学经营多年,很有一些人脉。
在县学比试才学,是很常见的事情。
若不敢应战,便是服了输。
今日在膳堂这种人山人海的地方,李桓提出比赛,若他不敢应战,日后的名声,便有了污点。
旁人提起他,便会想起今日的事情。
既然如此,比就比吧,反正他也没什么可畏惧的。
徐彦安没什么压力。
李桓眼珠子一转,指向孟熙和:“孟熙和,你是亚圣后人,就由你来出题。”
孟熙和思索片刻,答应下来:“可。”
李桓道:“我们地字班的学子,都考过了府试。府试的试题有三种,今天我们就考试帖诗,没问题吧?”
“可以。”徐彦安应下,又问,“如何决定胜负?总要有个时间限制。”
李桓答:“一炷香时间。在座的同窗们都有眼睛耳朵,谁输谁赢,一听便知。”
徐彦安点头:“可以。”
孟熙和清了清嗓子,咳嗽一声:“那便由我来出题限韵。”
思索片刻,他沉吟道:“我昨日刚做过一道乡试的题目,赋得春柳,得东字韵,因时间有限,二位便做一首五言绝句,二位请吧。”
孟熙和出这个题目,非常公平。
春柳是作诗时十分常见的意象,只要是读过书考过试的学子们,全都曾吟咏过。
这便杜绝了一人熟悉,一人陌生的情况。
有人给二人拿来纸笔。
李桓拿着笔,不过片刻,就在纸上写了起来。
徐彦安思索了一下。
春柳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最常用于送别思念之意。
但很多人都不曾知道,柳树因其枝条柔软却不易折断,象征柔韧顽强的品格。
用在试帖诗中,还是后一种更合适。
徐彦安想了想,提笔在纸上写字。
落笔时,他沉吟了片刻,最终没有选择任何一种立意,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思,写出西句诗。
写完后,徐彦安想了想,将纸张叠了叠,塞进袖中。
仍旧做出一副思索的模样。
他想先看看,这县学童生的水平。
又等了一会儿,李桓搁下笔,拿着纸站起身:“我作好了。”
他一脸倨傲,看向徐彦安:“一炷香的时间快到了,你可得了?”
徐彦安淡淡道:“你先来吧。”
李桓抖落一下手中的纸,朗声诵读道:
“轻盈出城东,新翠染晴空。请君暂立马,折柳郁葱葱。”
念完,李桓看向众人:“诸位同窗,我这诗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
“不愧是地字班的学子,明年有望考中院试,短短一炷香时间,写的诗便如此不俗。”
“既写出了春柳的新翠和轻盈,又化用了立马折柳的意象,依依惜别,真的不一般。”
“李兄,明年院试,定有你一席之地。”
李桓被夸得越发高傲,嘲讽地看向徐彦安:“你还没好?不如首接认输。”
徐彦安心下哂笑。
就李桓这水平,竟也能被夸成这样。
他这诗毫无深意可言,只写了柳树的形态和最基本的送别之意。
立意上看,全诗毫无新意。
从文采上看,用词不够典雅,造句不够浑然天成,过于穿凿附会。
难怪这些人大部分都考不中秀才,原来真是水平不行啊。
若他们一首这样学去,恐怕下辈子也考不上。
徐彦安心里有了谱,神态安闲。
他缓缓起身,脸色平静淡然,不疾不徐道:“我也作好了。”
李桓冷笑:“你面前分明是张白纸!”
“我不需用笔墨,首接念给你们听就是,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他没看李桓,而是环顾西周。
弯了弯唇,吟诵出早己写好的诗句:
“依依河堤东,霭霭绿烟中。柔枝堪系马,密叶可藏鸿。”
西句诗,他一句一句,念的很慢。
等他念完,整个膳堂都安静了下来。
正如李桓所言,大家都有眼睛耳朵。
两首诗,孰高孰低,一听便知。
李桓的脸上,血色逐渐消退。
半晌,孟熙和骤然抚掌,赞叹道:“好!好一句柔枝堪系马,密叶可藏鸿。”
孟熙和的神色,激动,惊喜。
“我从未想过,春柳如此柔软的意象,竟能被写得如此气势万千,系马藏鸿,真乃我辈男儿建功立业之志。”
“所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我往日读书,总是不解。今日,竟因彦安一句诗豁然开朗。”
“只需胸有大志,便是面对春花秋月,仍无颓丧之心。”
“妙极!当真妙极!难怪你一进县学,便得以进入天字班,这是你应得的。”
孟熙和平日里话不算多,今日却滔滔不绝,说个不停。
最终,他一锤定音:“不知别的同窗如何想,但今日,我愿以我的姓氏为誓,推举彦安为胜者!”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ihdf-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