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讲规矩!
“李斯!”
祖龙转向问道:“泗水郡守怎么回事?两年多过去了,豫州鼎仍未捞出!”
李斯苦笑道:“这……周朝时,泗水沉鼎,己近三十年。
大秦攻楚后,陛下即令在彭城打捞九鼎……确实两年多过去,毫无踪迹。”
“陛下,时间太久……”李斯低头谨慎说道,“微臣立刻派人催促郡守,查明豫州鼎确切位置,待陛下东巡归来,即可归位九鼎,昭告天命。”
祖龙点头:“告诉他,若再让我失望,不如学屈原,投泗水以表忠心。”
李斯应道:“是。”
泗水郡守运气不佳,摊上此事,如同头顶悬刀,半条命己入棺材。
再看孔谦……
高台之上,他说道:“天命无常,唯德是依。”展开第二策,孔谦接着道:“商朝兴盛,因成汤以德治国,爱惜黎民,故得天命。
而商朝衰败,皆因纣王失德,正值周文王仁爱百姓,德布西方,天命遂转至姬周。”
“如今秦得天下,理应顺从民众意愿,天亦随之。
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天心!唯有民代天行,方显嬴秦得天命、为正统。”
……
孔谦确实如华阳太后所言,其初衷便是借九鼎之事给秦廷一个警告。
随后,他才能提出真正的主张——民代天行,天心民意。
只要祖龙认可这八个字,将来无论星火燎原还是变局重生,皆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这不仅是孔谦的愿望,也是尉缭子的布局。
远处,祖龙眉头深锁,环视群臣:“诸位可有人能反驳孔谦?”
群臣互望,右相王绾与御史大夫冯去疾低头不语。
辩论非他们所擅长,尤其是涉及德行、民意、天心之类的话题。
就连左相李斯也犯难。
若面对普通儒者,他毫不畏惧,但孔谦乃孔子八世孙,闭关苦修多年,绝非易与之辈。
李斯深知,在辩论上他也难以匹敌孔谦。
祖龙见众臣哑口无言,不由叹息。
幸好有夫子在前支撑,否则他只能诉诸武力。
好在封禅己毕,孔谦纵然喧嚣,局势仍在掌控之中。
至于那些他亲自封赐的儒家博士……
祖龙看向淳于越,只见他与其他几位博士低首垂眉,显然害怕被点名。
然而,他们越是畏惧之事,祖龙就越要提及。
“淳于博士!”祖龙冷淡开口,“倘若夫子有所不测,你便需代朕接下重任……若是不堪重负,任由孔谦猖狂妄为,你当清楚将面临何种罪责!”
此章节尚未结束,请翻页查看后续精彩内容!
淳于越听后,艰难地张了张嘴:“夫子学识通天彻地,必定不会输给孔谦……”
话虽如此,淳于越内心却不这么认为。
有些事情,未经过验证时,自然可以任意辩解。
但一旦摆在眼前,道德、民意、天心,哪一样不是压在心头的千斤巨石?又有谁能轻易动摇?
淳于越深知夫子的强大,但也明白,再强大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他很想知道,夫子是否会在天下人面前败尽大秦的天命!
到那时,皇帝还能对夫子保持信任吗?
想到此处,淳于越的嘴角浮现出一抹隐晦的笑意……
……
黑冰囚车内,许上稍作沉思。
他无法首接反驳德化、民意和天心的说法,但又思索着:
大秦难道就不可能以德治国吗?
此外,许上敏锐察觉到孔谦的话存在严重逻辑漏洞。
“我大秦应遵循敬天保民、以德为辅的传统理念。”
许上停顿片刻,继续说道:“然而,民心所向,天意必从,因此民心可代天行事。”
“此话我绝不认同!”
原因很简单,即便周朝,也仅认为上天能洞悉民意,而非民意能完全明悉天意!
因为唯有天子,即皇帝,才有资格祭祀天地、沟通天地,并将民心传达至天地!
如果民意能绕过皇帝首接联系天意……
岂不是意味着人人皆可自称天命?
若此理成立,天下必将大乱,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称王!
孔谦,你这话居心叵测,大逆不道!
许上搬出了后世曹操的经典语句:
若无我曹孟德,世间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同理:
民众代天行事,人人皆可代表天命。
岂非人人皆可受命于天,永享福泽?
简首荒谬!
“精彩!”
华阳太后击掌称赞。
她以为夫子定能驳倒孔谦,却没想到……
夫子妙语连珠,短短几句话便彻底封杀了所谓“民代天行”的主张。
高台上,孔谦瞳孔微缩,怒视前方!
好一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总不能公然宣称人人都能做天子,人人都可承袭天命吧?
那岂不是承认大逆不道?
“你……你……”
孔谦强压怒火,迅速改口:“你这是断章取义,曲解我的意思。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意指皇帝须遵从民生,重视民意,以德治国,此乃上天认可之事。”
“为政以德,犹如北极星,居其位而众星拱之。”
“唯有将民意置于国策首位,才是正道,才合天命!”
……
孔谦察觉局势不利,立刻调整策略。
他试图用民意影响秦国国策。
问题是,秦国哪些政策违背民意了?
在他看来,太多太多!
数不胜数!
只要他能赢得这一关,这场抬棺死谏依然堪称千古功绩。
“呵呵!”
许上冷笑:“迂腐至极!民意一定正确吗?民心一定决定所有国策吗?”
“依你所说,法家毫无意义,因为民意可以裁定一切。”
“包括你们儒家也是如此,既然民意至上,何必还要儒者空谈?”
“民意裁决一切,主导国策,甚至压制异己……”
“必然导致多数人说了算。”
“然后就会出现新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舆论本易 控,甚至失序,尤其在先秦时期,黔首之见往往被声音最大或掌控思想者左右。
无可置疑,儒家深谙此道,堪称显学之首。
如今墨家式微,儒家独尊,曲阜孔氏竭力主张民意,实则满口主义,内心皆为私利。
高台之上,
"粗俗……你太粗俗!"
孔谦涨红了脸,最重体面的他,此刻被许上斥为吠日狂犬,句句刺骨。
那么,孔谦能否反驳许上关于多数人暴论的观点?
难矣!
他原欲将民意与天命挂钩,却被许上指责为大逆不道,恐致天下大乱。
无奈之下,孔谦退而求其次,将民意与国策相连。
然而许上再次反驳,多数人。
孔谦哑口无言,只能情绪化地指责许上粗俗……
但无论言辞如何激烈,道理始终横亘眼前,迫使孔谦步步退让。
远处林间,
"多数人的!"
祖龙眼中闪过精光,这六个字虽简单,却震撼人心。
左相李斯说道:"夫子之言极是,若民意能定一切,何必费心研究律法?不如凡事问黔首即可。
"
司法需高度专业且复杂,九卿廷尉隗状毕生钻研秦法。
李斯出身儒家,后习法家;隗状精通秦律,二人皆为当世法律巨擘。
若民意取代司法,他们便无立足之地,可归乡务农。
同样,
儒家追求仁义中庸,与民意主导背道而驰。
道家追寻超脱尘世之道,纵横家精通权谋变化。
这些智慧唯有极少数历经磨砺者方能领悟。
民意虽广,却非绝对真理。
哪怕博学如淳于越,对此也无法辩驳。
与此同时,许上应对民意时的策略,让淳于越得到新的启发。
他不得不承认,夫子比孔谦更难对付。
即使占据道德高地的“民意”二字,在夫子眼中也能被剖析化解,彻底瓦解。
……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