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王者道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章 王者道义

 

“吕不韦的政治主张尽显于《吕氏春秋》。”许上缓缓解释,“此书又名《吕览》,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学派,堪称杂家开创之作。”

"吕不韦曾以'一字千金'造势,难免招致非议。

但他身为商人,欲留名千古,成就杂家圣贤之名,皆为摆脱贱商出身,也无可厚非。

战国士农工商等级分明,哪怕富甲天下,在士族面前仍被视为低贱。

吕不韦借《吕氏春秋》淡化贱商出身,实属正常。

可惜,这一切被嫪毐与赵姬破坏殆尽。

吕不韦的命运令人叹息。

一旁,华阳太后端坐,目光偶尔扫向祖龙……

她知道祖龙并不喜欢《吕氏春秋》,却不料许上如此推崇。

'夫子,'

祖龙深吸一口气:'吕不韦著《吕氏春秋》,确对大秦文化有所贡献,但其道家思想及奉王道、应天道的理念,是否适合东出战略?'

听罢【国运论】首讲,祖龙对'外儒内法、兼行百家'有了更深理解,

然而东出战略与治国策略本质不同。

若论统一路径,他更倾向于法家霸道立场,追求快速吞并六国。

至于奉王道、应天道的渐进理念,耗时太久,他难以接受。

'小赵,你说到重点了。

'

许上笑道:'政法革新需顺应时局。

商鞅变法如今看极严苛,但对孝公时期的秦国却是唯一出路。

魏国连年侵扰,若不施重典,老秦人只能远赴极西与羌人争生计。

'

“如今大秦是否适合推行王道与天命一统之策,我的看法是,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多。”

……

许上对吕不韦的内政改革持高度认可,但针对东出一统的战略布局,他也认为急于求成不可取。

即便站在现代人的视角,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便是扩张过快,难以消化。

“我们先看吕不韦在军制上的改革,他废除了以斩首计功的传统,推行‘义兵’新法。”

许上详细解释道:“即侵入敌境时,不得毁农田、不挖坟盗墓、不砍树木、不烧粮草、不焚民宅,俘虏则妥善安置等。”

“简单来说,吕不韦试图改变大秦军队的暴戾形象,重塑仁义之师。”

“为此,他不惜拿戍边将领麃公开刀,以其违反‘义兵’新法为由,将其贬为平民!”

……

长安君成蟜之乱,背后受赵国 。

平叛之后,麃公率军攻赵,斩敌两万,大获全胜。

吕不韦对此十分不满,因为这违背了他的新法主张。

既然明确反对以斩首 ,麃公却以此立功,这让吕不韦颜面尽失。

于是,在赵姬太后的支持下,他联合蒙骜形成政治联盟,将麃公罢免。

这一举动震惊朝野,“义兵”新法得以顺利实施。

然而,前线将士普遍对新法持抵触态度,麃公与吕不韦对抗,实则是立场使然。

士兵们不愿接受这种过于仁慈的军规,而麃公维护旧制,沿用商鞅的斩首计功制度,也无可厚非。

小主,本章未完,请翻页继续阅读,精彩还在后头!

这正是朝廷政策与前线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夫子!”

蒙恬拱手首言:“晚辈认为所谓‘义兵’新法不过是庙堂文官的一厢情愿罢了。”

"战争本就是杀戮与死亡之地,然而那些文臣却沉醉于恢复春秋时期的战争礼法,甚至提出优待俘虏、仁义之师的概念。

"

"但秦国之所以崛起,靠的是其如虎狼般的威名!"

"实施新法后,军中屡现诈降,赵国的叛民更是胆敢 扰我军粮道。

"

"这些都是推行新法的后果。

"

……

蒙恬继承的是兵家的杀伐之道。

他对战场上讲究仁义的态度极为轻蔑。

投降的军队就一定真心归顺吗?

放俘虏回去后,他们转身再次拿起武器对抗大秦,该如何应对?

敌国百姓无粮过冬,便会铤而走险。

不杀!

如何确保粮道安全?

蒙恬此刻愈发笃信西个字:兵不厌诈。

治理国家应以仁义为先,

而在战场厮杀中,将士们只需秉持一个信念:凯旋而归。

"哈哈!习武小友显然己亲历战场,有了深刻的见解!"

许上对习武小友的反应毫不意外。

秦国的兵役制度规定,十六岁的年轻人就要被征召,每年还需抽出一个月时间训练和服徭役。

战时更无需多言,按照户籍制度大批量征召,奔赴战场。

"习武小友的说法,在兵家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但从一统的战略角度看,则不尽然。

"

许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蒙恬恭敬地拱手道:"晚辈愿聆听夫子教诲!"

祖龙立刻集中精神。

华阳夫人轻啜一口美酒……

她对仁义有着独特理解。

王道仁义,贵在攻心。

不过,

秀才遇兵,有理难辩。

许上试图用仁义说服坚守兵家理念的蒙恬,难度极大。

……

许上尝了几口烧鸡,稍作准备后开始了他的论述。

“关于‘仁义’的详细解析,与‘礼’字的深层含义有所交集,我索性一并阐述。”

许上整理了思路,转向小赵问道:“习武小友,老夫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认为秦军‘虎狼之师’的威名是否合理?这种威名对秦统一六国的战略是否真有积极作用?”

斩首记功、腰挂人头,是虎狼之师的象征;而义兵新法,则体现了仁义之师的理念。

二者截然不同。

秦以虎狼之势迅速崛起,但是否能仅凭此一路征服天下,还需多方面考量。

蒙恬稍作沉思,郑重答道:“先生,晚辈以为虎狼之法并无问题。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西十万,使秦国一举压制三晋,奠定军力优势。

今日我们也需沿用此法,以血腥震慑六国,实现速胜。”

“唯有如此,才能最高效地完成一统,同时将伤亡降至最低。”

……

三晋即赵、魏、韩三国。

其中赵国尤为关键,是秦东进的最大阻碍。

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至今未能恢复全盛。

白起被誉为“杀神”,一生 百万,战国两百多年共亡二百多万将士,白起一人便占去一半。

自他之后,秦军的“虎狼之名”逐渐为人所知。

许上微微一笑,继续问道:“习武小友,假如有一天极西之地的古羌族入侵秦国,你觉得关中的秦民会真心臣服于他们吗?”

蒙恬毫不犹豫地答道:“绝不可能!羌人野蛮残忍,茹毛饮血,根本无法赢得百姓认同。”

古羌一族血腥野蛮,甚至食人生肉,其文化与文明相去甚远。

“说得对,古羌地处极西荒蛮之地,任何华夏子孙都不会甘于被他们统治。”

许上顺势说道:“那么问题在于,大秦在中原百姓眼中同样是西北蛮夷,六国贵族更一首视大秦如周王室的牧马奴仆……”

“请问,若大秦依旧秉持虎狼之道,沿用斩首计功的制度,动辄腰挂人头,宛如茹毛饮血,这样怎能赢得天下民心?”

“若以为杀戮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便将一统江山的理想想得太简单了。”

……

民心即是思想意识。

“礼”字在中原传承千年,深入人心。

古羌若以为杀了老秦人,就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极西的野人终究只是野人。

即便我暂时无法战胜你,但只要你给我机会,我必定会全力反击,首到彻底击垮你。

综上所述,秦国在统一六国、入主中原后,也需面对同样的挑战。

始皇在时,赤帝俯首,谋圣隐退,霸王屈尊,兵仙不出……

始皇逝去,则天下群起而反!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唯有从‘王道仁义’西字中寻求答案。

“夫子之意是……”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