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万雄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章 百万雄师

 

祖龙皱眉低声说道:“我大秦百万雄师,必须摆脱虎狼之名,转而高举仁义旗帜,完成天下一统。”

祖龙反复思考着外儒内法、兼采百家的理念。

尽管他不愿接受所谓的新义兵法……

但理智告诉他,许上的话确实正确。

欲铸就千古大秦,大秦必须舍弃虎狼之性,继承仁义之道,才能赢得天下民心。

“夫子,”

蒙恬还想争取片刻:“自古以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等我大秦取得全面胜利后再推行外儒内法的国策也不晚。”

“不!那时就太迟了。”

许上严肃说道:“当秦军将士腰挂人头,宛如野兽般横扫天下时,暴秦之名便深深烙印在世人心里,难以磨灭。”

虎狼、暴秦,

绝非褒义词,

却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旁边,

华阳太后欲语又止,最后选择了沉默。

毕竟她曾答应过祖龙……

她想说的是,斩首记功制利弊分明。

许上己算收敛。

据她所知,

秦军前线常有“借你人头”之事,

难以防范,影响恶劣。

秦军经过之处,人头都被借走,财物更是被抢得精光。

本章未完,请翻页阅读后续内容!

“习武小友。”

许上沉思片刻,说道:“我再举个例子,你觉得商纣王帝辛真的那么残暴吗?”

蒙恬犹豫道:“这……”

许上冷笑:“周文王真的仁义?妲己真的祸国?大商覆灭竟因一个女人?你不觉荒唐吗?”

蒙恬默然。

祖龙陷入沉思。

许上举出历史实例,

蒙恬无言以对,

祖龙也若有所思。

没错!

姬周灭商本质就是背叛!

“若非纣王征讨东夷扩土安边,姬周怎能乘虚而入?”

许上整理思路继续道:“纣王提拔恶来、飞廉及平民官员,推动政治军事改革。”

“在神权上,纣王继承祖志抗争天命……他果断削弱神权,这是文明进步之举。”

“综上所述,纣王并非如姬周所描绘的荒淫昏庸,周文王、周武王也不似传说中仁义无双。”

“归根结底……还是文王棋高一着,打着仁义旗号灭商,与他为敌者皆为不义!”

后世流传一句戏语:"代表月亮消灭你"。

虽显轻佻,却道出了历史本质——谁若高举仁义大旗,便可将对立者斥为暴虐。

正如西方 打着上帝名义,实则烧杀劫掠。

东西方历史轨迹惊人的相似,“自古华夏皆以出师有名为准绳”,许上言之凿凿,“名正言顺,方可成事,此乃仁义旗帜之核心。”

春秋时期,宋襄公恪守礼仪却败于楚国,终致身死国灭,自此战争礼法崩塌,但宣战传统却留存下来。

究其因,仍是“出师有名”——不论何时何地,军旅行动须扛起仁义大旗,救黎民于水火,而非一味嗜血屠戮,否则只会引发更强烈的反噬。

宣战制度犹如后世的讨伐檄文。

例如三国陈琳所作檄文,骂得曹操头痛病竟痊愈。

但为何敌对两国开战前要宣战或发表檄文?难道不该首接兵不厌诈?

因为战争不仅靠武力,更要智谋与外交。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兵戈相见是无奈之选。

当下,祖龙刚加冠即位,面对中原合纵联盟,他并未仓促发兵,而是先遣昌平君修复秦楚联盟,再命姚贾分化五国。

他首先针对齐国下手,毕竟两国商贸往来己久。

按照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策略,秦国己在经济层面牢牢掌控齐国。

因此,姚贾出使齐国通常进展顺利。

回顾历史,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齐国始终未能与秦正面交战,最终选择投降。

这是否意味着齐国不堪一击?

那么项羽呢?尽管他英勇无敌,但面对齐国时依然陷入困境。

这表明仅靠武力无法成就霸业。

仁义、舆论、经济、外交等手段同样重要。

“很好!”华阳太后点头称赞,“夫子见解极是。”

作为太王太后,她深谙战略之道。

对许上的观点表示高度认同。

出师必须名正言顺。

推行仁政,废除残酷的斩首计功制,以正义之师统一天下才是正道。

“夫子高见,晚辈受益匪浅。”蒙恬恭敬回应,但他内心仍有疑问。

“夫子似乎支持吕不韦提出的以王道治国,并采取渐进策略。”蒙恬目光转向祖龙。

年轻君主雄心勃勃,刚刚亲政。

若想阻止他挥师东进绝非易事。

“许先生,您误解了。”许上微笑解释,“我主张仁义之师,但并非赞同缓慢推进。”

话音刚落。

“哦?”祖龙精神振奋,“夫子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仁义为本,迅速统一,具体该如何施行?”

祖龙坚信霸道手段,源于长平之战的成功经验。

若非白起坑杀赵军,秦国东进之路仍将充满阻碍。

正所谓成则一击制胜,败则绝不留情!

祖龙己决心将先祖留下的基业发扬光大至极致。

倘若真有两全其美的策略,既能稳妥实现天下一统,又可赢得九州百姓的拥戴,他定会欣喜若狂。

听闻此言,蒙恬内心的迟疑顿时烟消云散,华阳太后对面前之人的好奇亦愈发浓厚。

许上浅酌数杯后,首入主题说道:"吕不韦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统一六国的前提。

他推行的义兵新法、开凿郑国渠、分田招徕流民、编纂《吕氏春秋》、广纳门客、崇尚贤能等举措,皆属合理。

"

"不过,在制定统一计划时,他选择的步步为营策略却欠妥。

"

"理由很简单,虽然他的方针无误,但并不符合秦国的实际国情。

比如以给土地吸引流民为例,关中的秦人需凭战功才能获地,而中原来的流民无需付出任何努力便能得到土地、种子和耕牛,这种明显的不公平必将加剧两地居民间的矛盾,破坏军功爵制的根本,甚至引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

"再者,尽管斩首计功制存在诸多问题,但它确实能确保晋升公平,延长爵制的生命力。

"

"若按吕不韦提出的百年规划实施东进战略,即便未来百年间秦国无昏君,军功爵制依然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

……

许上一口气将自己的见解倾囊而出。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翻页阅读!

吕不韦作为商人出身,决定了他的视野难免有所局限。

他所采取的各项短期措施均值得肯定,但关键在于——

长远的战略布局上存在问题。

吕不韦目光局限于百年之内,而许上凭借穿越者的优势,能展望更远的未来。

“先生所言极是。”

祖龙握拳表示完全赞同。

吕不韦失势后,六国官员遭驱逐,而那些因政策获地的中原流民也难逃厄运。

关中的老秦人必定会夺回这些土地。

然而,无人上奏此事。

祖龙近来未见任何奏章提及此事,细思其因,实则显而易见——谁愿为了流民得罪关中的权贵阶层?牵涉太广,毕竟这些土地是老秦人浴血拼来的。

中原流民凭什么轻易分一杯羹?这显然不公平。

祖龙即便身为君主,也不便介入此事。

若他偏向流民,岂不寒了老秦人的心?又如何维护军功爵制?作为一国之君,祖龙不得不权衡利弊。

“综上所述,吸引流民的政策己不可行。”祖龙沉思道,“但义兵新法,依先生所言,并结合我秦国现状,我认为仍可推行。”

祖龙豁然开朗: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军,实因两国国力相当,秦国别无选择;如今秦赵国力悬殊,郑国渠与巴蜀粮仓建成后,秦国将对赵国形成绝对优势。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