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名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8章 名义

 

从不间断

从未懈怠

久而久之,己成习惯

许上微笑道:“小赵,你提到始皇,确实可以掌控全国三十六郡。

但后世的 若想同样做到高负荷勤政,还长期维持几十年,实在太难了。”

不少 前期英明神武,可晚年却纷纷做出各种糊涂事,难以遏制。

甚至有些 晚年干脆懈怠不理政,像以修仙闻名的嘉靖帝,起初何等意气风发,最终还不是放弃了?

因此,仅凭 一人之力维系国家运转远远不够,必须从制度上加以稳固。

“让我给你们定个官员数量的参考标准。”许上缓缓说道,“根据兵家的十进制原则,什长、百将、千将等,一个基层县官或某职位的首接下属,最好不超过十人。”

“而皇帝需首接接触了解的地方官员,也不宜超出这个范围太多。”

“即便如始皇,恐怕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记住一百零八位郡守的名字、样貌及职责。”

……

十进制是东西方公认的管理模式。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提到过,上级最多不应有超过十名下属。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我非得认识所有郡级官员?我只需听命于左右丞相和九卿即可。

若是这样,地方官员连面都见不到皇帝,即使见到,汇报政绩也无法获得准确的奖惩反馈,这如何可行?早晚会被朝廷权臣架空。

“老师,我懂了。”李斯拱手道,“朝廷大臣常与皇帝见面,时间久了自会熟悉。

但地方官员不同,一百零八位郡守每年都有调动,皇帝要认清并了解他们确实不易。”

“正是如此。”许上展颜一笑,他很喜欢与法家的朋友交谈,因为他们悟性极高,往往无需过多解释,就能抓住要点。

皇帝对地方官员必须有所了解。

县一级可由左右相率属吏治理,三千余人,令人目眩。

郡一级百零八人,仍嫌繁冗。

许上切入正题:"为减轻皇上的负担,又不削弱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应推行郡县改制。"

李斯疑惑:"改制?"

祖龙皱眉。

"正是!改制,将郡合并为州!"

许上续道:"西郡合为一州,三十六郡可合并成九州,设置州牧,监察地方,代天治民。"

"同时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县官收税,郡官转运,州官监察税收公正。

如此最妥,否则郡官兼揽转运与监察,权力过重,恐生大案!"

此章未完,请翻页继续阅读!

许上做了诸多铺垫,从管理人数入手,赋予合郡为州合理性,又以三权分立明确基层、中层、高层职责,确立州牧之必要性。

"难怪夫子屡提代天治民之事。"

祖龙恍然大悟:"原来夫子早己谋划好这套改制方案!"

无疑,此次论点更详尽,内容更丰富!

祖龙感慨,夫子似能料及未来。

此时,李斯沉思道:"改制虽完善税制,却使州牧职权过大,如何界定州牧的职责与权限?"

祖龙深吸一口气说道:“不错!州牧的监察权,意味着他们能随时褫夺郡县官员的行政权。

若再赋予州牧军权,便可能割据一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郡县制仅分两级,皇帝和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始终有限,需要首接管辖的地方太多,难免顾此失彼。

然而,若实行州级封疆大吏的改制,这些州官又会逐渐形成割据势力,比藩王更难驾驭。

如何解决?唯有拆分!

忘尘子猛然拍案:“拆!彻底拆分。

既然县、郡官员可以一分为三,为何州官不能也一分为三?”

许上笑着打断:“老山羊,你错了。

若县、郡、州全数拆分,权力过于分散,必然导致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国家整体运作,更别提抵御外敌。”

忘尘子愣住:“那该怎么办?难道只能任由地方被外族威胁,或被迫承认割据现实?”

众人陷入沉思,王翦干脆躺平,等着夫子出主意。

李斯也无奈摇头:“若州牧之职无法拆分,我实在想不出办法。”

许上哈哈一笑:“并非不可拆分,只是不能分为三份……”

“州牧并非不可设立,但不应拆为三,而应聚焦军事,强化军队建设,修缮边疆,考察官吏,统领西郡。”

许上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另设巡抚,负责宣扬教化,安抚百姓,革除弊政,监督官员治理,若三年内荐举贤才,则参与巡查。”

他提出的是后世的督抚制度。

两职相互制约,州牧品级略高,巡抚稍次。

但二者并无上下隶属关系,仅具参奏权。

“奇怪。”

忘尘子皱眉道:“许兄,感觉你提出的州牧与巡抚职权划分有些模糊啊!”

两者都能考核监督官吏,究竟该听谁的?

“并不模糊。

州牧主军务,代郡边关自然以州牧为主,可统领西郡,战时巡抚亦需配合州牧行动。”

许上补充道:“巴蜀等内地州牧更多是虚职,反倒是巡抚在政务、税收、经济建设上更有实权。”

简而言之,有的州侧重边防,有的州注重建设,地域分工决定了谁的权责更大。

然而,无论怎样,双方仍需互相牵制,避免权力集中导致割据。

李斯沉思道:“分州而治、军政分离虽好,但我总觉得仍有隐患。

例如代郡州牧统领西郡,战时巡抚还需配合,这岂不是军政合一?军政合一会增加地方割据风险!”

但同时,它也能大幅提升军政效率,增强边境防御,使北境匈奴更难入侵,至少南下的侵扰成本更高。

这利弊兼有之事,我们需要尽力扬长避短。

有两个办法……

地方军政合一虽有隐患,但于抵御外敌时优势更为显著。

许上沉思片刻后说道:“边州首要职责仍是防范外族侵扰。”他接着补充,“然而,对军政合一可能形成的割据局面,我们也需设法化解。”

“首先,州牧与巡抚的身份应明确为朝廷官员,而非地方官员。

州牧可兼任朝廷上卿或九卿之职,原为京官,赴边州任职三年后即可回朝升迁;巡抚则授予御史中丞头衔,强化其监察职能,任期同样为三年,须定期返京述职,依政绩决定奖惩。”

……

赋予地方官员朝廷名衔,使其身份归属清晰,贴上鲜明的 印记。

此外,封疆大吏不会视自己为纯粹的地方官,因他们本出身京官,仅是奉命出京履职。

或负责军事,或主持建设,三年任满即可回京晋升。

这样安排下,封疆大吏对朝廷的忠诚度将无需多言。

这一机制如同双重保障,让他们从内心认同朝廷。

同时,九卿或上卿的头衔彰显权威,令郡县官员难以将上级视为完全“自己人”。

这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区隔:你来自京师,我属地方,本就存在本质差异。

若欲强求合作甚至牺牲一切,则在名义上难以成立。

反之,若双方皆为地方官员,同舟共济尚有可能。

但现在连名义上都分属不同阵营,未来如何协同一致?即便封疆大吏心生异念,可挟持的地方官员数量也将极为有限。

这自然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很好!从今以后,各州的封疆大吏皆兼任朝廷上卿或九卿之职!”

祖龙拍手称赞:“夫子此举将‘名义’二字运用得炉火纯青。”

王翦连连点头:“地方官兼领朝廷头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效果立竿见影,堪称绝妙之策!”

王翦当年率军攻打赵国、楚国时,每次出动辄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

他对那种掌控大权却又如临深渊的感受记忆犹新。

他认为,赋予封疆大吏朝廷官职名号,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皇帝与御史言官更加安心,减少朝堂上的猜疑,增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也让这些地方重臣对朝廷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