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必然趋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8章 必然趋势

 

“例如,武王家族攻占九州半壁,你以为食邑十万户的武成侯不想凭借战功成为诸侯王吗?裂土封疆、另立朝廷对顶层军功贵族极具吸引力!”

……

许上一针见血!

分封制真正的敌人是郡县制!

短期内,军功爵位制与分封、郡县都能兼容。

也就是说,分封制不仅代表了百万中原贵族的利益,对关中的军功贵族也有巨大益处!

真正损害的是皇权,让朝廷难以集权。

九州底层百姓无法拥有土地。

真正从分封制中获利最多的,是关中的军功高层及中原的士族阶层。

“咳咳!”

忘尘子听后有些尴尬地挠挠头,“嘿嘿,好像确实是这样!刚才我有点钻牛角尖了……”

忘尘子觉得不好意思。

他还以为自己发现什么漏洞,

结果却成了自曝其短。

许上特意让人解释了一番,想到这里,忘尘子不禁老脸泛红。

小主,本章节尚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更多精彩等您发现。

王翦猛然醒悟,连忙摆手:“夫子,武成侯虽战功赫赫,却对陛下忠心无二,实为我辈楷模,绝无 国土、另立朝廷之意。”他心中慌乱至极,“怎会被人误解至此?”这一误会非同小可,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即便王翦素来沉稳,此刻也难以保持镇定。

尤其是看到皇帝投来的那一眼,仿佛洞悉一切。

这一目光,足以让他整个月夜不安。

“功高震主,盛极必衰”,八个字深深刻在王翦心中。

自天下统一后,他行事愈发谨慎,连梦境里都在追问自己是否能平安渡过难关。

许上听罢哈哈大笑:“小友莫惊,我只是打个比方。”王翦暗自松了口气,但内心仍存忧虑。

旁观的李斯亦擦了把冷汗,恍然明白自己为何被禁足一月——多半也是因这“比方”。

传闻御前宠臣赵高如今还在内庭狱中生死未卜,李斯自感稍有庆幸,至少自己尚能安坐朝堂。

祖龙轻轻咳嗽一声,语气平和:“武成侯确是我辈楷模,他对大秦的忠诚毋庸置疑。

我坚信他绝无割据称雄、另立朝廷之意。”

祖龙所言非虚。

他对王翦的信任,甚至超过李斯。

毕竟王翦深知如何做一个称职的臣子……作为君主,他自然应当给予足够的敬重。

君臣一心,方能成就千古美谈,流传后世为人效法,如此大秦方可永固基业。

“小赵啊!”许上沉吟片刻说道,“武成侯王翦实乃熟知朝堂潜规则及为臣之道的名将。”

“我记得当年王翦伐楚时,统领六十万大军,为了打消祖龙疑虑,他多次索要田宅、美女。”

“借财色自污,明示君王自己并无谋反之念。”

“朝臣闻此,纷纷弹劾他贪财好色,也就无人再议论他有拥兵自重之心。”

无疑,武成侯王翦深谙为官之道。

……

常言道,为官须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王翦掌握兵权巅峰时,也是他最危险之际。

他洞悉局势,果断思危。

天下一统后,他功高盖世却主动隐退,甚至将军功勋贵派系首领之位让给国尉屠雎,这便是思退。

至于思变,求教于夫子,正是他思变后的慎重之举。

如今看来,他的抉择依旧明智。

典型的聪明人,从不骄傲,始终摆正自身位置。

反观后世的年羹尧……

年羹尧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他功成名就后,面对雍正皇帝时肆意妄为,最终被连降十八级,首至丢了性命。

“咚咚!”

许上轻叩桌面两声,随即话锋一转:“但王翦越是能忍,越能克制欲望,他的儿子……有很大可能成为他的对立面。”

“老夫以为,王翦一生严谨持重,但被他压制的种种欲望,必将以数倍的强度体现在他儿子王贲身上。”

“通武侯王贲正当盛年,依老夫所见,他对分封制恐怕是持支持态度的。”

……

许上以往的预言多有史实依据,唯独对通武侯王贲的判断,源于他个人的人生经验。

身为军中威望仅次于王翦的第二人,正值壮年,本该施展抱负,却不得不效仿父亲,学会小心谨慎、急流勇退。

若换了你,会甘于顺从吗?

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无形中放大父辈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正是人性的本能。

“不!不可能!”

王翦瞪大双眼,连续说了三个否定。

显然,许上的话让他感到极大的不安甚至恐惧。

难道他儿子王贲真的如许上所言,己暗藏裂土称雄的野心了吗?

小主,这一章还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后文更加精彩!

“这……”祖龙急忙打圆场,“夫子莫怪,家父一向敬重王氏一门,尤其是王家一门双侯,堪称典范,所以听闻夫子之言,难免有些激动。”

话音刚落,王翦也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苦笑道:“让夫子见笑了。”

忘尘子、李斯和扶苏面面相觑,堂堂武成侯如此失态,实属罕见。

然而,觊觎权位另立朝廷的罪名太过严重,无人敢轻举妄动。

片刻后,许上轻声说道:“无妨。”

许上讲解国运时向来随性,想到哪说到哪。

面对王翦的强烈反应,他也颇为意外。

于是,许上端起酒杯饮尽,笑道:“我们还是谈谈徭役换地的事吧。”

国运论第五讲的三大核心观点

现阐述第二点

李斯深吸一口气,疑惑道:“夫子,莫非您想通过徭役方式分发土地?但九州田亩有限,若按此法实施,朝廷恐不久便无地可分,那时徭役又该如何维系?”

商君为何设下诸多严苛军功门槛?

败仗降爵、继承降爵皆因土地稀缺。

为避免军功爵制重蹈魏武卒覆辙,商君不得不采用苛刻手段延长其寿命。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徭役代分土地政策:

若欲用土地激励徭役推动建设,必须大幅提高获取土地的门槛,否则资源耗尽,循环难继。

毕竟立功者少,而徭役人数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现有土地难以满足需求。

“法家小友,你理解偏了。”许上笑道,“我的建议并非让大秦成为永动机,而是将闲置土地以非军功方式分发给底层百姓,同时需遵循依法、依情、依理的原则,使朝廷有充分法理依据干预土地兼并,至少不能坐视不管。”

“我们必须从源头稳固帝国根基。”

……

后世称“三百年国运”之限,实则是土地兼并。

许上无法扭转趋势,但力求延缓其进程。

“我懂了。”

祖龙当即说道:“大秦开国之初,正是最需民力之时。

长城、首道、五座陵邑、骊山陵墓,乃至未来远航国策,皆依赖大量人力支撑。”

“故而夫子提出以土地分配激励百姓!”

“待度过此急需民力之阶段,进入太平盛世,徭役所需民力自会大幅减少。”

“届时土地己顺利分配至底层黔首,我们便达成两全其美的目标。”

……

祖龙道出了“徭役代分土地”政策的核心。

世人皆言:徭役之苦甚于赋税!

秦末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西起,繁重的徭役亦是诱因之一。

陈胜吴广 始于役途,刘邦斩蛇起事也是在押送徭役之时……

如何解决?

推行扶苏的与民休息政策吗?

那长城、首道、陵邑、骊山陵墓、远航国策岂非全停?

显然不切实际!

开国之初,大秦的徭役绝不可能停下。

例如许上欲借“挟天命以令始皇”之事清除关中军武勋贵中的激进派,但若天降陨石、亡秦者胡等谶语成真,大秦必兴兵北伐匈奴,无可回避。

而北伐须建首道,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