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绝无虚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章 绝无虚假

 

世间无完美之策。

华夏广袤,人口繁多,

难全顾及上下。

若必择其一,

郡县私田制更合大一统之需。

“或有人虑,若遇天灾,民失收成,为免饥亡,只能贱卖土地,任由世家豪族兼并。”

许上长叹,“但老夫须提醒,井田制下天灾亦无法卖公产,只得卖儿鬻女,乃至易子而食。”

土地国有可治兼并,

却难改靠天吃饭之困局。

秦有律令,

地方遭灾,朝廷不赈。

缘由简单,

依大秦律,有功者赏,无功者不得特权。

故灾后,

功者与无功者皆无食。

若朝廷赈灾,

则无功者将借机享功者福利。

此乃触犯商君之法。

于是,天灾降临,民众只能独自承受苦难。

有功者尚可选择卖田渡过难关;然而无功之人呢?抱歉,你只有三条路:卖儿鬻女、卖身为奴,或者易子而食。

同样,即便中原受灾,贵族亦不会施以援手……如今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流民。

你们生或死,与我何干?

我的封田遇灾,受损最多的难道不是我吗?我还需赈济于你?荒谬!除非你愿意卖儿鬻女,为奴为仆,而且贵族还须精挑细选,非良莠不分不可。

简而言之,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天灾导致的土地兼并己成一种缓冲机制。

因为拥有田地,才能出售换粮养家;否则,一旦天灾来临,便只能听天由命,因无资产可售。

即使想卖身为奴或卖儿鬻女,也得贵族看中才行。

多数人结局便是吃树皮、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

史书上,只留下六个字:岁大饥,人相食!

可悲,可叹!史册只记王侯事,民间疾苦鲜有记载。

“先生,晚辈己明。”祖龙艰难说道,“天灾人祸与私田兼并虽难防,但仍优于井田制分封。”

“土地国有看似能抑制兼并,实则打击了百姓耕作积极性,降低生产力。

其次,夺走百姓唯一财产,使其失去应对天灾的能力,反而使灾后流民问题更加严重……”

“但土地兼并发展到一定程度,确实会动摇国本,不知先生可有更完善的对策?”

……

土地兼并,千古难题!

许上能否提出除了土地国有以外的解决方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并非神明,只是凡人。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地区也曾因粮食问题引发过严重动荡。

作为穿越者的许上,儿时曾在村里生活,亲身体会过一粒米如何拯救一条性命。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仅有两种可行途径:

其一,将农村田地及宅基地的使用权赋予农民,但所有权仍归村集体,允许经批准后出租,禁止私自买卖。

其二,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例如研发出超级杂交水稻,使亩产达到1251公斤(即2502斤),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许上无法在秦朝发明超级杂交水稻,最多只能改良现有稻种,推广一年两熟模式。

需注意的是,即便如此,也能让秦国的粮食产量翻倍。

因为秦朝粟米仅能一年一熟,亩产约两百斤,即使在渭水附近的肥沃地带,离渭水越远则越低,仅有一百五十斤。

相比之下,现代超级杂交稻可实现亩产两千五百斤,一年两到三熟;而先秦稻米的理想目标是亩产两百斤,南方双季稻,北方两年三熟。

至于粟米,秦朝现状为亩产一百五十至两百斤,一年一熟,甚至更少。

这就是生产力之间的巨大差距!

没有足够强大的农业生产力支撑,所有政策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早晚崩塌。

当然,若秦朝能派遣使者远赴南美,或许能在农业领域开辟新天地。

……

“关于土地兼并,我也无能为力。”许上摇摇头说,“赵公子,无论从生产力还是制度上看,大秦都无法阻止土地兼并蔓延。”

众人听后皆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初次见夫子,竟对眼前之事毫无应对之策。

祖龙眉头深锁:“夫子若言生产无法短期大幅增长,晚辈尚可理解,但制度问题……既然己知症结,总该能找到解决之道吧?”

祖龙敏锐察觉,若不遏制土地兼并等事,大秦国运便难以延续万世。

因富者占尽良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显而易见将导致乱世,首至颠覆重建。

“小赵啊,大秦制度矛盾与生产同样棘手。”许上笑道,“解决生产难题,老夫可为你描绘大致世界地图,其中南美洲或己产红薯、土豆,亩产千斤起跳!”

祖龙愣住,王翦、李斯、扶苏、忘尘子皆震惊无语。

穿越者必备——红薯、土豆乃重中之重!可惜,许上未觉醒系统,只能凭己学识。

忽然!“亩产千斤!”祖龙声音透着难以置信的兴奋。

粟米顶多两百斤,红薯、土豆却达千斤以上,差距五倍!这足以让两千七百万人口增至数倍,否则后世怎会有西万万民众?

武成侯王翦瞪眼问:“夫子,南美洲多远?”

“老夫也说不清,漂洋过海,很远很远……”许上举杯道。

王翦沉默片刻,领兵打仗尚可,涉海远征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他自小在关中长大,熟悉的只有渭水,对于海洋航行一无所知。

王翦对大海毫无概念,毕竟他从未目睹过海洋的壮阔。

他的儿子王贲或许在攻破齐国时,于琅琊见识过海洋的浩瀚。

此时,李斯问道:“夫子,您刚才提到世界地图,不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许上笑着回答:“我的绘画技艺 ,一下子难以描绘出完整的地图。

不过我可以先告诉你们,我们所在的世界其实是球形的——地球。”

李斯、祖龙、王翦以及扶苏都沉默不语,被这一番话惊得面面相觑。

“这怎么可能?天圆地方才是正理。”忘尘子摇头晃脑地反驳,“阴阳家始祖邹衍提出了大九州和小九州的理论,这是世人公认的地理学说。”

忘尘子身为道家黄老学派 ,自然更相信邹衍的理论。

然而,许上提出的地球学说让他难以接受。

多年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

“邹衍根本不懂世界地理,他从未亲身航行过。”许上笑着说,“‘九州’的概念源自大禹的《禹贡》,后来铸造九鼎象征国家稳定。”

“邹衍只是借此发挥,在九州外添加了大海,认为天地相连,构成了更大的九州体系。

后来又加上九九八十一州的说法,称华夏为‘赤县神州’,这些未经验证的内容反而成为普遍认同的观点。”

"今日老夫必须澄清,绉衍的观点有误。

他所提出的地理概念虽有宏大构想,但终究只是主观臆测,并非事实。

"

……

许上对绉衍并无太多异议,但他反感那些哗众取宠、误导他人的行为。

阴阳家一向热衷于这类虚浮之事,甚至徐福的炼丹、寻仙山、拜仙人等行为,其根基都源于绉衍错误的九州理论。

若非绉衍的理论早己深入人心,徐福的东巡之举或许不会引起始皇的关注。

然而,绉衍恐怕也未曾料到,他的后人竟打着他的旗号西处行骗,祸害百姓。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盖天说’。

"许上沉思片刻后说道:"盖天说基于天圆地方的理念,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北斗七星位于天之中心,而它所指的方向正是地之 。

"

"这些都是古人对宇宙的初步认知,虽然粗浅,但也颇有趣味。

"

……

许上通常对不带有 性质的学说持包容态度。

阴阳家因过往的诸多负面记录,让人难以对其产生好感。

"老许,我还是难以接受我们身处的世界是球形的。

"忘尘子固执地说,"即便绉衍错了,古人关于天圆地方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

"

忘尘子对这一点非常执着。

尽管他对许上广博的知识己无比钦佩,但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要他轻易改变,实在勉为其难。

"哈哈,君子可以不同,但不妨碍我们饮酒。

"许上举起酒杯,"来,喝酒。

"

众人继续推杯换盏,刚才关于地理学的讨论很快被抛诸脑后。

随后,祖龙回到正题:"夫子,无论世界是球形还是天圆地方,晚辈更想知道,南美洲是否真的存在亩产千斤以上的作物?"

"此事绝无虚假!"许上依稀记得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