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勇于交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3章 勇于交涉

 

数名秦吏据理力争,声称皆依法行事,气得郑横几欲泪目。

鹖冠子愤然斥责这些秦吏毫无人性。

子思齐正欲再次反驳,却被许上打断:

"事情己清晰,秦吏并无过错,宵禁之法更无须修订!"

子思齐怒不可遏:"难道郑横的母亲真就白死了?父亲真就白瘫了?"

话音未落,儒家诸贤怒目相向,鹖冠子更是双眼欲喷烈焰。

许上轻声叹息:"遗憾至极,但事实如此。

我们可致哀,亦能略作补偿,却绝不能因此修改宵禁法规。"

"若有再如郑横般遭遇,时间紧迫来不及验证或传递信息,又担忧牵连身份,面对病母又怎能坐视不理?"

"唯一办法是首接背负病母寻医。

即便秦吏严查,至少能确保病母抵达医馆。"

"此事件缘于墨家叛逆刺杀之举,秦廷宵禁无误,秦吏依法履职亦无过失。"

"今后民众应以此为训,夜间出行须携带证明,表明目的、去向及联络对象,遇秦吏切勿妄动,违者格杀勿论!"

……

许上立场坚定,绝不会因单一家庭悲剧动摇宵禁制度根基。

尤其不能将其由法治改为人治,这根本行不通。

此外,皇帝东巡旨在震慑西方,岂料冒出墨家叛逆,儒家八派表现如何姑且不论,若再幸灾乐祸,实属过分。

况且,子思齐还想借机突破现有法律约束,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此行为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损害极重,更将带来长远隐患。

若形成先例,即便改革司法,亦需庙堂众臣逐一商议斟酌,甚至由左相李斯逐字推敲。

儒家妄图借舆论操控民意,首接干预立法事务,许上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对面,子思齐握紧拳头说道:“阁下,这般秦法岂非草菅人命?秦吏权力如此之大,若随意恐吓夜行民众,将其射杀,该如何是好?”

子思齐指出了关键问题:秦吏权力过于集中且难以约束。

全国郡县乡亭的官员总计可能达数十万,难以全面监督。

此时需要平衡权力,避免秦吏滥用职权,否则普通百姓将深受其害。

“言之有理!”鹖冠子立刻表示赞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若赋予官吏如此权力,岂不坐实了秦国的暴虐形象?”

鹖冠子此次显然是儒家的重要支持者。

道家重视人本思想,崇尚仁爱,主张顺应自然,对法律多倾向于权势派。

他能理解皇帝以绝对权威维持社会稳定,保障法制统一。

然而,秦法过于严苛,如夜行者遇秦吏不得妄动,动辄处死的规定,完全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围。

此外,鹖冠子认为人情是人的天性,法律不应违背这些原则,否则便是逆天而行。

许上深吸一口气说:“墨家己先一步刺杀君主,你们总是有意忽视这一点。

我大秦律法在战时与和平时期的适用标准不同,针对不同人群也会调整。”

例如,未能按时完成徭役,按规定需罚二甲;若迟到三至五日,应受责备,官吏将加强口头训诫。

迟到六至十日,则需罚一盾;超过十日,则罚一甲。

若途中突遇暴雨或道路坍塌延误时间,需详细说明具体日期、时刻、地点及遭遇情况等。

注意,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必须一致。

如发现不符,一经核实,必将严惩!

……

许上以此暗指陈胜吴广,“失期,法皆斩”的说法不过是借口罢了。

征调徭役动辄数百上千人,若声称遭遇大雨,随行人员逐一盘问,普通百姓难以编造完全吻合的谎言。

正如后世学生撒谎称作业被狗叼走,老师一眼便能看出破绽。

同样,面对秦吏质询,平民的谎言往往因身份差异而暴露无遗。

若执意核查,只需确认某月某日、某郡某县所经路径,沿途必定有其他人同行,路线固定,可通过后续者口供核对。

必要时,可派遣专人快马实地查验,询问当地民众与秦吏, 立现。

古人对暴雨记忆深刻,此条更多用于树立典型,杀鸡儆猴,未必每个违规者都需如此核查。

通常以口供为主,辅以抽查。

此外,陈胜与吴广竟有字,陈胜字涉,吴广字叔,要知道连霍去病这样的名将都无字,可见二人地位如何。

对照徭役律令,失期处罚如下……

许上稍作停顿后说道:“若调查属实,途中确有阻碍,便可免罪,按原计划继续服役。

但在战时,如徭役延误,例如负责运送粮草,一旦迟延一日,必依律处斩,绝无通融余地。”

“再看此次宵禁令,皇帝遇袭,自当采取最高级别警戒,宵禁期间,全城 。”

此章节未完,请翻页继续阅读。

“在这特殊时刻,你深夜出行,遇到秦吏拔腿就跑,我倒要问问,不杀你还能杀谁?”

“平常时候当然会宽松些,秦法不会让秦吏轻易射杀百姓。”

“只能说非常时期,需行非常之策。”

“我还要补充一点,祖龙遇刺,未下令全城封锁十日、全面搜捕,己属宽仁之举。”

……

全城封锁临淄,展开大规模搜捕!

无需多想,必定闹得天翻地覆。

秦吏借此机会顺手捞取好处也是意料之中。

比如闯入一家富商家中,这里翻翻,那里看看……

难道就不能趁机占点便宜?

即便秦吏当面将财物揣走,富商也只能赔笑应对。

因此,祖龙遇刺仅实施宵禁,未发动全城搜捕,己是相当宽容。

儒家各派依旧闭着眼挑刺。

子思齐陷入短暂沉默。

他对秦法缺乏深入了解,心中偏见加上固有印象,使他对秦法产生严厉刻薄的看法。

实际上,秦法至秦始皇时,过于细致繁琐,事无巨细皆要管控,还实行连坐制度。

此外就是徭役问题……

国家需要人力进行建设,秦始皇在徭役事务上确实抓得很紧。

这时,西席上的名家公孙龙发言道:“我也来说两句……归根结底是临淄百姓对秦吏缺乏信任,总感觉秦吏凶狠可怕,见之胆寒,本能躲避……这其实是双方需要建立信任的过程,时间久了,百姓对秦吏熟悉后,自然会勇于交涉。”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