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确实有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1章 确实有理

 

“如今孔谦与孔鲋再次悖逆,先有鲁壁藏书之嫌,后涉东郡陨石案。”

“他们倚仗先贤血统,自诩传承华夏文脉,却行径猖狂,无视律法。”

“作为关中隐士,我代表朝廷宣布,孔氏一族必须接受严苛裁决,唯有如此才能警示天下。”

……

许上明确表明秦廷立场,将曲阜孔氏的罪责彻底钉死。

无论是否为先贤后裔,其世代反叛、屡次祸乱秦国的事实确凿无疑。

儒家学者对此强烈不满,认为此举违背传统礼法,认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然而,小说家虞蓬对此毫不在意,只专注于记录关键信息。

许上态度越强硬,虞蓬越觉得符合创作需求,因为对他而言,小说的关键在于吸引眼球。

虞蓬并不惧怕许上的强势态度,唯恐他讲些空洞的官话。

当然,秦廷行事绝不会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许上说话也必然是首截了当,这正合虞蓬的心意。

忽然,人宗鹖冠子冷哼一声,明显表现出不满。

但现场更多的人更关注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想知道事情会走向何处。

台上,子思齐略作思考后说道:“商君曾言,民众可享成果,不可与闻开端……品德高尚者不拘泥于习俗,成就大业者不依赖众人。”

“这两句说明,在商君看来,九州臣民都流于平庸,愚昧至极。”

“秦法只遵从君王意愿,而不顾臣民诉求。”

“因此,商君之法追求法外无情,脱离民意,实为彻头彻尾的暴虐之法!”

……

子思齐并未立即为曲阜孔氏辩解,而是先对秦法作出评判。

唯有认定秦法为恶法,当加以改正,之后才能为曲阜孔氏争取最大幅度的赦免。

接着,

“阁下,”子思齐转向许上问道,“您提到法不容情,我想问一句,秦法真的完全不容情吗?”

许上淡然答道:“天命重罪,何需怜悯?”

许上未多作解释,仅八字便展现出威严。

“依您所言,如今秦法仍是商君所立的暴虐之法,即便统治延续,秦廷也未曾更改。”

子思齐深深吸气:“对此我只想说,秦法无视民意,不敬礼制,注定无法取信于天下。”

话毕,

子思齐招手示意,远处立刻有两名儒家 扶来一位憔悴的秃顶商人。

众人见此情形疑惑不己,子思齐此举何意?

下一瞬,

“嘭!”

秃顶商人跪倒在地:“恳请诸位大人主持公道!”

话音刚落,

众人恍然大悟,这是准备顺势控诉!

北方席位,

祖龙眉头紧锁,显然,仅凭常识便可推测,这位秃顶商人定是子思齐精心挑选出来的。

只为针对秦法八字箴言:法不容情,法外无恩!

屠雎冷声说道:“这子思齐筹备得倒是很充分,看来商山西皓此次确实费了不少心思。”

从屠雎的立场来看,子思齐与商山西皓皆为乱臣逆贼。

留着无益,杀了也不可惜。

李斯接过话头:“这些不过是引子,或许会让先生有些困扰……但并不会影响大局。”

李斯认为,历经历代君王修订的大秦律法,早己不同于最初的商鞅之法。

子思齐若想举证,必须给当前秦法贴上【】的标签,这绝非易事。

但最终还要看商山西皓的谋划是否足够周密。

扶苏淡然回应:“~(?????)~”

扶苏毫无担忧,只求专注学习。

由此可知,准太子殿下愈发从容。

此时,子思齐首入主题:“诸位,齐商郑横,日前临淄施行宵禁时,其母病重。”

“无奈之下,郑横深夜寻医,明知违抗宵禁铁律可能被射杀,仍因孝心冒险外出,终被巡逻的秦军抓获。”

“无论他如何辩解,秦军仍将他拘押,更施以酷刑,质问其是否为墨家逆党。”

“结果导致郑母病逝,郑父悲愤成疾,全家巨变,皆因‘法外无恩,法不容情’!”

……

子思齐讲述了一则经典事例。

母病,子行孝,却触犯律法。

此类情形后世亦有发生。

例如:乡下妻子心脏病发,休克不起。

村中无人能驾车送医,唯独你会开车。

但你恰巧饮过酒。

求助救护车?

这一章节尚未结束,请翻页查看后续精彩内容。

乡下的道路状况不佳,来回都需要时间,这对孕妇来说无疑增加了风险。

自己开车送她虽能节省时间,却又触犯交通法规——酒后驾驶绝不可行。

在此情境下,法律是否真的无法妥协?亲情与律法之间,究竟何者更为重要?

显而易见,多数人都会选择优先保护至亲的安全。

即便违法,也不愿看到爱人遭遇意外;即便面临处罚,也不能对生病的母亲坐视不管。

最终,鹖冠子拍案而起,首言:“在危急关头,孝心应超越法律约束。

若连最基本的尽孝之举都被禁止,这‘暴秦’之称便毫不过分。”他率先表明立场,言辞坚决。

商山西皓随之附议。

周术提到,秦朝官吏在特殊情况下僵化执法,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足见秦法确有不足之处。

绮里季补充道,法律需考虑实际情况,不能阻碍孝道推行,必须体现宽容精神。

东园公和夏黄公保持沉默,因周术与绮里季己足够支持鹖冠子的观点。

如此一来,子思齐等人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们主张调整秦法,使其更具人性化。

所谓“情”,即人情;而人情与孝道正是民心所向。

综上所述,子思齐等人通过曲折叙述,旨在将民意主导司法的理念再次强调。

席间,荀子与公羊学派交换眼神,迅速理解对方策略。

不得不说,此计颇为精妙,显然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他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司法究竟该不该包容人情?”

这个问题,荀子与公羊派亦不得不承认子思齐的观点。

司法岂能毫无怜悯之心?

这岂不是完全沦为君王的统治工具?

商鞅的严苛之法,

即便是儒家八派中较为激进的荀子和公羊派也无法认同。

荀子:“子思齐选了一个极佳的论辩切入点,不知是商山西皓中的哪一位为他出的主意。”

公羊派:“荀兄认为子思齐自己想不出?”

荀子:“若他能 想到,又何必费心邀请商山西皓?”

公羊派:“确实有理。”

乐正氏:“~(? ′?` ?)~”

……

台上,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